摘要: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一部傳世名著,對后世史書撰寫影響極大。修昔底德在歷史寫作中追求真實的人本主義思想,這一點受到眾多學者的一致認可。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修昔底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悲劇的影響,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悲劇色彩。筆者亦認可后者的說法,將從沖突這個視角來分析修昔底德筆下伯羅奔尼撒戰爭所體現的悲劇色彩。
關鍵詞: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悲劇
一、喜與悲的沖突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的定義是:悲劇是對一個嚴肅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借助人物的行動來引起憐憫以及恐懼,最后使這些情感得以凈化和升華。【1】悲劇的根本是情節,最能觸動人心的就是情節的突轉,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形成喜與悲的沖突。古希臘悲劇的顯著特征是滿懷希望之后出人意料的不幸,這種由喜到悲的巨大轉折可以帶給觀眾深刻的感觀,兩種極端情況的沖突因此成了悲劇的重心。
修昔底德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親歷者,根據戰爭的進程展開他的歷史寫作。然而,他的記錄止于公元前411年冬,并沒有完成對戰爭從始到終完整的記敘。
所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并沒有描寫到雅典的慘敗結局,那么悲劇色彩又體現在何處?筆者認為修氏的作品中蘊含著的喜與悲的巨大沖突正是體現悲劇色彩的證據。
二、戰前雅典強盛之“喜”
希臘城邦在斯巴達與雅典的共同策力下贏得了希波戰爭的勝利,從此走向光明的發展道路。但是,隨后希臘城邦內部卻發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也正是這場戰爭使得希臘城邦逐步走向衰敗。戰爭的雙方雅典與斯巴達為何從合作走向敵對?對此修昔底德的答案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威脅到了斯巴達在希臘的“霸主”地位。可見,在希波戰爭后雅典的勢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修氏在其書中第一卷第四章詳細描述了雅典是如何獲得逐漸強大的勢力,從而從一個地中海的小小城邦變成了一個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帝國”。
戰爭爆發前,在泰米斯托克利的領導下,雅典全民出動修筑了從雅典城和比雷埃夫斯港的防御性長城,這個遭到拉棲代夢人反對的防御工事給足了雅典人安全感。此外,提洛同盟也是雅典勢力增長的關鍵,雅典不僅向同盟者征收巨額貢金甚至奴役了一些反抗的城邦。修昔底德提到在戰爭前,伯里克利向民眾表示“他們要準備作戰,這是他們真正的力量所在;他們要緊緊抓住他們的同盟者---他們所繳納的金錢是雅典勢力的源泉,戰爭的勝利主要依靠明智的決斷和手中的金錢。在這一點上他們是沒有理由泄氣的。”【2】早在希波戰爭期間,雅典就著手建立起強大的海軍,隨后更是與科西拉這個繼雅典之后希臘第二強大的海軍力量建立了防御聯盟,所以雅典才敢于和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人作戰。在以上情況下,也難怪當時雅典的領袖伯里克利以及廣大公民都對雅典的戰前狀態十分滿意。這些情況成為戰前雅典的“美好”的一面,雅典人基于自身的優勢對這場戰爭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開篇所描寫的對于雅典來說“美好的一面”,恰好構成了悲劇沖突中喜的一方。
三、突發瘟疫雅典之“悲”
戰爭第二年的夏季,正當雅典的戰士們在伯里克利鼓勵下,熱血沸騰的在戰場上與斯巴達廝殺時,一場災難性的瘟疫突然降臨。修昔底德自己也是這場瘟疫的見證者,甚至他自己也被感染了,只是他僥幸地逃脫了死亡的厄運。修昔底德用了大量直白的、具有沖擊性的甚至稱得上專業的醫學術語來描述瘟疫具體的病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都是突然地頭部發燒;眼睛變紅,發炎;口腔內喉嚨或舌頭往外滲血;呼吸不自然,不舒服。”“這種疾病從頭部發起,進而傳遍身體各部位,一個人縱使或幸免于死,其四肢也都留有它的痕跡。”【3】正是這樣直白的描述反而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的沖擊感,仿佛看到了被病痛折磨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一個月后,這場瘟疫就席卷了雅典,破壞力驚人。這次瘟疫無疑給雅典帶了巨大的傷害,死亡的民眾不計其數,很多尸體甚至沒能得到安葬。更可怕的是,瘟疫導致雅典的戰士大量死亡,大大削弱了雅典的戰斗力。同時瘟疫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尤其使得一些野蠻行徑再次暴露出來。瘟疫期間伯里克利之死是雅典衰落的象征,因為唯有他擁有使得雅典人在野蠻之中堅守品性不致墮落的智識和道德權威。【4】由此可見,這場突發性的瘟疫,給正在積極作戰的雅典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這場瘟疫所造成的衰敗正是和戰前那個自信、強盛的雅典形成沖突的“悲”的一面。這樣的“悲”是極具毀滅性的,因為瘟疫在帶走了無數雅典人的生命的同時,也摧毀了雅典人文明和理性的精神。
四、結論
從開始備戰的自信滿滿美好的一面到突然降臨瘟疫悲慘的一面,兩者構成了古希臘悲劇的沖突。戰士們出發前有多么自豪、自信,他們遭到瘟疫摧殘時就有多么無措、悲慘。隨后,伯里克利的死亡讓雅典失去了軸心而開始慌亂不已;西西里遠征的慘敗更是使雅典逐步走向失敗的深淵。在這場戰爭之后,雅典開始出現嚴重的危機,這對于攀上發展巔峰的雅典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雅典本是一個美好的強者,在一系列打擊下一步一步走向衰落,這正是修昔底德作品中體現的悲劇色彩。可見修昔底德在追求真實的歷史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古希臘的悲劇色彩帶入了他的作品當中。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
[2][3]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M].謝德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0.
[4]維克托·戴維斯·漢森.《獨一無二的戰爭》[M].時殷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作者簡介:陳姝琪(1996-)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專業: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