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麗萍 鄒瑞昌 王險峰 張素云
甘寧鎮廟溝村是萬州區貧困村之一,距萬州城區40km,海拔250~800m,村域面積6.42km2,轄區人口718戶、16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89戶、234 人,2020 年所有建卡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該村歷來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因距離城區較遠,農戶零星分散種植,賣菜難、效益低的情況突出。脫貧攻堅以來,廟溝村始終以壯大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堅持訂單發展模式,在蔬菜產業發展上下足功夫,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廟溝村蔬菜產業的穩定發展主要源于組織模式的創新、科技力量的支撐、財政資金的支持,但仍面臨農村勞動力不斷萎縮及農業效益比較值偏低等諸多問題,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待進一步思考。筆者在分析廟溝村蔬菜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成效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重慶山地丘陵蔬菜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十三五”末,廟溝村規模化蔬菜基地面積穩定在1 000 余畝,全年茬口為2 季,主要以“辣椒/豇豆/南瓜+榨菜”的輪作模式進行周年生產,其中鮮食南瓜、葉菜類種植面積550 畝,加工辣椒、泡制豇豆種植面積200 畝,加工榨菜種植面積1 000 畝,蔬菜年產量達4 000 t,年產值達280 萬元。蔬菜產業產值占全村種植業產值的56%。
廟溝村具有傳統的蔬菜種植習慣,但隨著蔬菜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單家獨戶的傳統生產模式很難抵御變化萬千的市場風險。為此,該村鎖定了訂單發展模式,2014 年組建了萬州高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良性產業鏈發展模式,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重慶市魚泉榨菜(集團)有限公司,建立出口榨菜優質原料基地,按平均0.6 元/kg 保護價收購青菜頭;引進產加銷的本地蔬菜龍頭企業重慶市巨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蜜本南瓜、葉菜類蔬菜,南瓜按0.5 元/kg 的保護價收購,葉菜類蔬菜按0.6~1.5 元/kg 的保護價收購;引進萬州區甜蜜泡菜廠發展加工辣椒、泡制豇豆,按平均2 元/kg 保護價收購。產業發展過程中,村支兩委、種植合作社、農戶各司其職,村支兩委負責引進收購企業、組織發動生產、協調運輸;合作社負責創建示范基地,帶動社員生產,并負責良種、化肥的統一采購和技術指導等。

加工辣椒
廟溝村是萬州區蔬菜產業發展的重點村,區科研院所及技術推廣部門對該村產業發展投入大量技術支持,不斷進行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和更新,現在的廟溝村已經是萬州有名的蔬菜專業村。依托重慶市山地高效型農業榨菜體系,建立“榨菜科技扶貧基地”,推廣永安傳奇、涪雜5 號等多個優良品種,推廣榨菜標準化栽培、輕簡化栽培等。
得益于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廟溝村榨菜基地已成為萬州區榨菜優質原料示范基地之一,畝平均產量約2.5 t,年產量約2 500 t,年產值150 萬元。依托重慶市蔬菜產業體系建設,建立“重慶市蔬菜產業科技扶貧基地”,開展夏秋季葉菜類蔬菜生產試驗示范,推廣漂浮育苗新技術,村里生產的“金多萊”瓢兒白、辛香24 號辣椒等都是萬州市場的搶手貨。

榨菜基地
廟溝村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為更好促進產業的穩定發展,先后獲得水土整治及農產品冷鏈等項目支持,實施了農田整治和坡改梯建設,新建了人行便道,配套了鋼架大棚和蔬菜冷庫,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提升。2020 年,村級道路實施改擴建,完工后交通運輸更加便利和暢通,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下,農村青壯年通過外出務工、讀書就業等多種途徑不斷向城鎮轉移,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主要集中在58~70 歲,數量不足、素質不佳、效率不高等問題突出,難以支撐農業產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
雖然廟溝村實施了水土整治,但覆蓋率不高,土地仍然較零散,坡坎仍然較大,機械化操作的難度仍然較大。據調查,生產1 畝榨菜需13 個工,除了土地耕作可依靠機械外,播種育苗、定植移栽、收砍運輸等完全依賴人工,而浙江余姚市榨菜種植在播種、收獲等關鍵環節機械化程度較高,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南瓜、辣椒、豇豆、甘藍等蔬菜在種、管、收各生產環節對人工的依賴也在80%以上。
榨菜畝均產值約1 500 元,辣椒畝均產值約3 000 元,南瓜畝均產值約1 250 元,豇豆畝均產值約2 250 元,甘藍畝均產值3 600 元,品種同早春精細蔬菜及名貴蔬菜相比,大路蔬菜畝產值相對偏低。
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培養一批愛農村、懂農業、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產業興旺的關鍵和方向。積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引導城市務工人員、大學生等返鄉創業,組建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有眼界的農村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加大蔬菜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穩定大路菜,增種精細菜、名貴菜、食用菌等,因地制宜做好周年生產茬口安排,增加復種指數,實現錯季生產,提高單位產量和規模效益。
大力推廣漂浮育苗、設施育苗、嫁接育苗等輕簡化、集約化育苗技術。配套園藝設施,實行避雨栽培、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綠色防控技術。引進適合山地機械化生產的設施設備,盡量實現“機器換人”,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提高生產效率。
爭取財政資金、金融貸款等各項惠農政策的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重點是道路建設、排灌設施建設、菜地宜機化改造、有機肥發酵及施用設施建設、園藝設施改造等,配套機械生產設備,不斷提高生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