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剛

2012 年4 月5 日,S 縣某城中村改造指揮部、鎮政府與J 公司簽署了1 份借據,借款金額1 000 萬元,借款期限6 個月,月利率3‰,并以城中村改造第一期工程的門面房設定了抵押擔保。如果到期不能償還借款,則抵押物交由J 公司處置。之后,J 公司將1 000 萬元轉賬給指揮部,指揮部分多次共償還J 公司500萬元。
2013 年12 月28 日,指揮部、居委會與J 公司簽訂了《還款協議》,確認截至2012 年12月31 日,指揮部仍欠J 公司本息約700 萬元。指揮部同意工程完工后劃出700 m2商業房交給J 公司,用于償還所欠本息。2015 年2 月26 日,J 公 司 與 吳某某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將上述借據和《還款協議》的全部債權及擔保權等權利轉讓給吳某某,隨后吳某某通知了居委會和鎮政府。
2015 年8 月1 日,吳某某死亡。由于《還款協議》所涉及的房屋屬于城中村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沒有相關規劃審批手續,一直沒有向吳某某交付。吳某某配偶閆某某及一對子女作為法定繼承人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居委會和鎮政府歸還借款700 萬元及利息200 萬元。
經審理查明,以房抵債所涉的房屋屬于城中村改造項目,建設在農村集體土地上,居委會、鎮政府未能提供相關的規劃審批手續。法院確認指揮部仍欠J 公司本息700 萬元的事實。判決居委會向閆某某等3 人支付700 萬元及利息。鎮政府對居委會不能清償部分在1/2 范圍內向閆某某等3 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J 公司與指揮部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債務清償期限屆滿后,指揮部與居委會、J 公司達成的《還款協議》約定以所建的房屋抵償債務,實際上是《民法》上的代物清償,或者說是以物抵債。以物抵債所形成的新的債權需履行完畢,原債權債務才能被消滅,并不是說新的以物抵債協議一旦生效,原債權債務就被完全取代。本案中,法院已經確認房屋并沒有交付,因此,J 公司與指揮部之間的原借貸關系仍然存在,鎮政府也依然有擔保責任。
本案中的《還款協議》比較特殊,因為涉及到的抵債物并非普通的物,而是集體經濟組織上的房屋,依據《土地管理法》第九條,農村土地、宅基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依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建設占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法院已經查明居委會、鎮政府沒有履行相關的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依據《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現《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七條),以建筑物抵押的,該建筑物占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并抵押;以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的,該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該條確立了“地隨房走”“房隨地走”的一般原則。本案中,《還款協議》 約定以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抵償債務,就使得房屋占地范圍內的土地也一并被處置。而受讓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有身份限制的,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得享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的使用權。債權人J 公司將債權轉讓給了吳某某,現吳某某死亡,其繼承人并非是土地所在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不能受讓土地使用權。
依據《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現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百五十四條),《還款協議》因違反土地管理法及相關土地政策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由于《還款協議》被認定為無效,因此,不能產生代物清償/以物抵債的清償效果,新的債務沒有得到清償,原債權債務就依然成立。基于借貸產生的法律關系仍然存在于J 公司和指揮部、鎮政府之間,指揮部仍然要承擔700 萬本金及利息的還款責任,鎮政府依然要承擔擔保責任。
另外,由于在訂立《還款協議》的過程中各方當事人均存在一定過錯,協議無效后的責任劃分也需要考慮過錯情況。協議訂立時,鎮政府作為國家機關,不能承擔保證人角色,其提供的擔保為無效擔保。依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七條“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1/2”,判決鎮政府在不超過債務人J 公司不能清償部分的1/2 范圍內承擔擔保責任。J 公司和指揮部在鎮政府沒有擔保能力的情況下依然接受其擔保,存在一定過錯,各自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