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張悅 黃忠陽

侯喜林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現為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和江蘇省蔬菜產業體系首席專家,農業農村部華東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農業大學蔬菜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育成不結球白菜新品種13 個,民間傳頌著“夏有‘暑綠’,冬有‘寒笑’,情人節有‘黃玫瑰’”,就是對其育成品種的充分肯定。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5 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學位委員會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獎一等獎各1 項,江蘇省本科教學成果二等獎2 項;“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小康工程”科技貢獻特等獎。
全產業鏈發展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環節,以鏈式發展的思維,建設和優化全產業鏈能夠優化農業產業運作效率,并促進相關產業融合,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2018 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提出集中打造綠色蔬菜等8 個產值超千億元的農業優勢特色產業。2021 年,南京市農業農村局制定《南京市推進農業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聚焦提升8 個農業主導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聚力打造全產業鏈,集中開展延鏈、鍛鏈、補鏈行動,綠色蔬菜產業是八大主導農業產業之一,三產總產值目標位于首位。江蘇省、南京市對綠色蔬菜產業發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發展方向,綠色蔬菜全產業鏈迎來大好發展機遇。南京市蔬菜產業發展基礎扎實,經過多年的集中打造,已走出一條具南京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全產業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南京蔬菜生產規模比較穩定,播種面積保持在120萬畝(8萬hm2)左右,產量280萬t左右。常年菜地42 萬畝(2.8 萬hm2),已建成20.5 萬畝(1.37 萬hm2)省級“菜籃子”生產基地和73 個市級標準化菜地,打造出江寧谷里、湖熟、浦口永寧、六合龍池、龍袍、馬鞍、溧水和鳳、棲霞八卦洲等一批千畝、萬畝相對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在標準化菜地中大力推行綠色蔬菜種植,并以項目為載體,推廣了30 多個蔬菜高產創建技術模式示范點,帶動全市蔬菜生產水平的提升。以江蘇省千億元級綠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以綠色蔬菜產業基地評價為抓手,全市評價合格的綠色蔬菜產業基地累計32 個,綠色蔬菜播種面積占比超過80%,已培育蘆蒿、水芹、食用菌等多個超億元產值的特色蔬菜產業。結合南京都市農業發展定位和特點,近年來引導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重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經營100 畝(6.67 hm2)以上的基地主體超過100 個,其中500 畝(33.33 hm2)以上的15 個。

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蔬菜規模生產基地
南京市蔬菜產業特色鮮明,南京人喜食的葉菜和“野八鮮”“水八鮮” 等特色蔬菜的播種面積占比超過40%,南京市已形成江北多品種應季蔬菜、江寧設施蔬菜、溧水有機蔬菜、高淳食用菌和早園竹、棲霞八卦洲蘆蒿五大生產片區格局。蔬菜品種優勢特色比較明顯,近年來葉菜類主推了綠領矮將軍、矮腳黃,夏欣青梗菜等品種,引進種植了黃玫瑰新品種;茄果類主推了蘇粉14 號大番茄、金陵露比櫻桃番茄、蘇椒1614 辣椒、蘇崎3 號茄子、津早2 號黃瓜等品種;瓜菜類主推了江蔬一號絲瓜、南水6號水果黃瓜、廣東黑皮冬瓜等。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四新”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力度,2020年評選出15個市級“四新”示范基地,涌現出番茄種植新模式、葉菜機械化生產、食用菌新品種等示范典型,成為產業鏈發展中的亮點。

南京市六合區龍袍街道矮腳黃生產基地

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設施番茄種植基地
綠色蔬菜產業化發展涉及產前育苗、產中生產、產后銷售流通環節,當前南京市3 個環節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從主體類型的角度,全市具有育苗能力的新型主體9 個,從事蔬菜生產經營的新型主體近200 個,其中,發展加工、流通、新業態營銷、三產融合的主體占比不足一半。具有加工能力的主體中,“中央廚房” 等初加工企業有3 家,“醬菜”“航空餐” 等深加工企業有4 家。通過推動產業化發展,已培育品牌蔬菜50 個,培育壯大南京脆而爽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南京普朗克科貿有限公司等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 家。
南京市綠色蔬菜產業鏈前端發展的瓶頸主要是育苗水平還不夠高,育苗過程中的現代化技術應用程度不夠,操作管理技術規程還不夠完善。集約化育苗中心的數量不多、規模不大。蔬菜生產環節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勞動力成本逐年提升,對生產機械的需求大,但是國產專用機械機型少,國外機具成本高,總體機械裝備水平低。產業鏈比較短,蔬菜以鮮銷和初加工為主,深加工和三產融合還不夠;大部分生產主體具有運輸配送能力,但普遍缺乏現代化冷鏈配送設施;市場化運作能力不強,營銷渠道在多元化、精準性方面還不足。
當前,南京實有人口已超過1 000 萬,對新鮮蔬菜特別是葉菜類的需求巨大,這些蔬菜主要依靠本地生產。南京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6 萬元,是全國平均值的近2 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蔬菜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南京蔬菜產業發展定位是立足現代都市農業和高效精品農業,生產高端優質蔬菜,這既是滿足市民的需求,又是蔬菜產業發展邁向新臺階的必然趨勢,市場前景廣闊。

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

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西埂蓮鄉”蓮藕產業三產融合基地
全鏈統籌,多措并舉,聚焦產前、產中、產后薄弱環節,著力延鏈、鍛鏈、補鏈,構建貫穿科技研發、育種育苗、生產種植、加工、冷鏈物流、營銷推廣、電子商務、文化旅游、休閑觀光等全過程產業鏈條。產前環節,聚焦優良品種引進示范推廣,鼓勵優勢育種單位與種子企業合作,選育新優品種,生產一流種子,提高自有品種占有率,發展集約化育苗,提升蔬菜種子、種苗的核心競爭力;產中環節,推廣蔬菜綠色生產技術,提升信息化和機械化應用水平,生產高質、高效蔬菜產品;產后環節,聚焦產品初加工、田頭預冷、倉儲物流、產銷銜接和產業融合發展,創建優勢品牌,提升地產蔬菜的競爭力和標識度。
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技術支撐體系,以產業鏈重點基地為載體,推進專家團隊與重點基地、新型經營主體深度合作,推進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圍繞薄弱環節和核心技術攻關,創制優異種質及品種選育技術、蔬菜種子加工及檢測技術、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技術、蔬菜采后處理技術、產品深加工技術、保鮮及冷鏈物流技術、物聯網、信息服務與共享技術等。加強科技創新集成示范推廣,集成推廣全程綠色生產、“蔬菜+N” 復合種植、農機農藝一體化等技術模式和產供銷一體化營銷模式。
圍繞產業鏈發展需求開展精準招商,引導支持各種社會資本、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蔬菜產業,圍繞種子種苗研發、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薄弱環節精準招商,加快形成農業現代化多元投入格局。多渠道集聚農業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在寧科研院所專家集聚優勢,同時吸納一批涵蓋育種、栽培、加工、營銷、機械裝備、智慧農業、三產融合等領域的國內外領軍專家及團隊,組建專家顧問智庫,系統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協同攻關、集成示范、推廣服務和決策咨詢等工作。樹立以人才為導向的發展理念,加大對高素質農民的培育支持,扶持農村雙創主體,引導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入鄉創業,吸引更多“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創新創業。

南京市“科金興農下午茶”綠色蔬菜產業鏈服務對接會
統籌各級財政資金、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政策保障,以項目帶動,引導安排財政資金向產業鏈核心主體集聚,加大獎補力度。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暢通資金鏈,提高“金陵惠農貸”的覆蓋面和貸款規模。積極落實南京三產融合用地有關政策,對發展前景良好、帶動效益明顯的綠色蔬菜產業鏈主體用地項目優先入庫。鼓勵盤活利用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和閑置用房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強化對接,精準服務,政府搭建平臺,以“科金興農下午茶”品牌系列活動等形式,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促進企業與企業的業務合作,聚攏各類經營主體,構建以“鏈主”企業為引領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