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林
關鍵詞:林草種業 高質量發展
一、內蒙古林草種業現狀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橫跨三北,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地貌、植被類型多樣,植物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特異,是林草種質資源大區。有植物種2619種,其中木本植物有500多種,飼用和藥用植物有1000余種,價值高被廣泛利用的林木草種近200種。顯著的氣候區域特征,充沛的光熱資源,適宜的水土條件,成為各類中旱生林木草種選育、繁殖的主要地區和種苗生產的主產區之一。
林草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基礎良好。隨著國家對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的逐步重視,內蒙古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現有國家級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6處,自治區級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6處,而且許多鄉土特色樹種種質資源位于各級保護區內,種質資源得以就地保護。現建有國家草種質資源中期庫、草品種資源庫和鄉土植物資源庫,收集保存草種質資源材料3萬余份。
林草品種選育推廣成效明顯。2000年至今,全區已審定通過的自治區級林木良種145個。1987年至今,全區通過國家審定的草品種64個、占全國的10%,其中育成品種28個、野生栽培品種29個、地方品種3個、引進品種4個;自治區審定的草品種152個,居各省區前列。國審品種中雜花苜蓿、直立型扁蓿豆、蒙古冰草等品種適應性好、性能優越,深受廣大農牧民喜愛。在草種質資源收集、評價、鑒定的基礎上,篩選利用蒙古冰草、羊草、披堿草、黃花苜蓿、駝絨藜等鄉土草種37種,其中26個鄉土草種經馴化選育成為野生栽培品種。
林草種苗產生繁育穩步推進。全區現有林木育苗單位1.7萬處(其中國有育苗單位218處),自治區級保障性苗圃11處,自治區級林木種質資源庫6處,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11處,國家級林木種質資源庫6處。林木種子年供應量保持在110萬公斤左右,實際用量約100萬公斤,其中良種供應量約25萬公斤,實際用量約10萬公斤;穗條年供應量約1700萬條,實際用量約1300萬條;苗木年供應量約20億株,實際用量約6億株。全區林木種苗生產供應充足,為造林綠化提供了品質優良、品種多樣、數量充足的林木種苗,為推進全區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區草種采種基地共57處、近50萬畝,其中草種子擴繁基地12萬畝,草種子采種基地近38萬畝。2020年,全區草種供應量180余萬公斤,實際用量約315萬公斤,供應量不足實際用量的60%。草種以生產類草種為主,生產類草種使用量、庫存量、采收量均占全區草種量的70%以上,用于生態建設的草種產種量占需求量的30%。
二、內蒙古林草種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構筑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已提升到國家重大戰略層面,重大職責和使命將內蒙古森林草原保護修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新高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發展條件,同時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對內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荒漠化和沙化還在持續威脅、林草植被保護修復難度逐步加大、草原過牧問題依然存在、林草產業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掘等發展問題,實現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綜合治理,大力推進林業草原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努力拓展林草發展新空間,打造林草發展新引擎,著力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目標,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林草種業不成熟、不適應的狀況,認真查找制約種業發展的困難和瓶頸,夯實林草發展的基礎與支撐。
一是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近年來,細枝巖黃耆、蒙古巖黃耆、興安落葉松等種子嚴重短缺;樟子松、云杉、沙棘、油松等苗木過剩,特別是3年生以上苗過剩尤為嚴重。國產草種種源不足,供給能力低是制約當前草原生態修復和國土綠化的主要瓶頸,特別是適宜生態發展需求的鄉土草種種子繁育幾乎處在停滯狀態,一些優良的草品種僅停在原種保種狀態,有的已開始遺失。
二是林草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創新能力弱,育種技術水平低。目前內蒙古草種質資源鑒定多以農藝性狀鑒定為主,占庫存材料的30%左右。草種質資源保護和鑒定設施裝備水平低、技術和方法較為落后,鑒定周期長、效率低,篩選出的優異材料少,難以滿足育種家的需求;野生草種質資源仍存在喪失風險,重點草種質資源保存39.8%、特有種保存24.6%、珍稀瀕危草種保存15%;林草種質資源家底不清、基因不明、收集鑒定不系統、不完整、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尤為突出。育種領域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對生產性能提升、品質控制與逆境適應等重要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與基因調控網絡不夠清楚,基因組編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新技術尚不夠成熟。
三是良種選育力度不夠,育成草種少、市場占有率低、更新換代慢。我區通過國家審定的草品種64個,其中育成品種僅有28個,占43.8%,在突破性新品種、鄉土草產種量、品質等方面與國外品種存在明顯差距。鄉土林草品種適應性好,產能穩定,但受限于生產技術,品種潛力未得充分發揮,加上品種更新換代慢,長期使用中重度混雜退化,生產性能顯著降低,難以保持純度和效能。雖然近幾年一直將鄉土樹種草種的選育作為工作重心,但是很多優良鄉土樹種草種的優勢和潛力沒有得到深挖,良種選育、審定及開發利用力度仍然不夠。
四是種業市場主體不突出,生產基礎條件差,“育繁推管”一體化程度不高、產種能力低。草種生產規模小、專業化和機械化程度低、單產低、質量差。我區草種子平均單產約為10-20kg/畝,僅為國外種子單產水平的1/2;草種生產經營企業100多家,普遍存在“重視貿易、輕視生產、忽視育種”問題。有一定規模的草種企業經營均以“進口+銷售”或者“生產+銷售”為主,尚未真正形成育、繁、推、產、加、銷一體化草種產業龍頭企業。草種繁育基地建設缺乏持續有效的機制,建成難、保存更難,存在一次投資、一建了之,建設滯后,流失嚴重等現象。草種市場發育還不成熟,草品種權保護等執行力度不夠,缺少對新品種推廣應用的扶持政策和專項資金。新品種的價值體現不明顯,新品種權轉讓少,成交價格較低,難以保護和激發育種者的積極性。生態用種無基地、無種源是當前突出的瓶頸問題。受全區造林綠化任務縮減、工程招投標低價中標以及生產使用環節銜接不緊密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良種推廣受限。
五是質量監督制度與市場監管體系和生態用種標準尚不健全。草種質量監督檢驗機構不健全,檢測能力不足。缺乏草種質量認證,品種權難以得到保護。市場流通種子缺少標簽或標簽不規范,草種質量偏低。草種質量檢測標準仍以栽培草種質量標準為主,缺乏生態用種質量標準。由于林業行業的特殊性,大多數采種基地都是國有單位,機構改革將這些單位劃為公益事業單位,采種基地生產的種子缺乏調配政策和市場流通機制。
三、內蒙古林草種業的發展思路
(一)發展思路
實施《自治區種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推進林草種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林草品種的“育繁推”工作,著力推進良種基地、采種基地建設,大幅提高供種能力。加大林草種苗質量抽查和執法檢查力度,開展打擊侵犯植物新品種權及制售假冒偽劣種苗行動,切實保障品種權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的健康發展。做好全區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制定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目錄。完善林草種苗標準體系建設,開展認證和溯源管理試點示范,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實現“把內蒙古建成中國草種的資源庫”目標任務,繼續組織實施《內蒙古建設中國草種資源庫行動方案》,重點建設自治區草種質中期庫、草品種資源庫、鄉土草種資源庫和林草種質資源庫,建立以資源庫為主、資源圃為輔的庫圃體系及種質資源信息共享平臺。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把內蒙古建成“中國草種的資源庫”和“國家草種科研創新基地”。林草種業發展取得突破,林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中心地位初步形成,新品種培育機制初見成效,現代生物育種基地建設基本完成,良種擴繁基地建設完成并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完整產業體系。基本建成與現代農牧業、林草業相適應以育種、商品種擴繁生產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管”一體化的現代林草種業發展模式。
(三)建設內容
1.林草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及數據信息平臺建設
充分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所的國家級草種資源庫中期庫、自治區草品種資源中心庫、蒙草集團的鄉土草種質資源庫和林草種苗資源庫的優勢,開展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搜集、保護、鑒定與普查,摸清林草種質資源家底,建設種質資源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實現種質資源信息與實體材料共存、共享。開展種質資源評價與更新工作,深度評價發掘重要功能基因,為內蒙古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基礎。建立內蒙古的種質資源“搜集”“保存”“選育”“擴繁”“推廣”的完整體系,從鄉土植物中選育出適合推廣應用的品種,為城市綠化及生態修復儲備適生、可繁育、易推廣的品種,有效發揮鄉土特色野生植物資源應有的生態價值和產業價值。到2025年,基本建成中國草種的資源庫,構建完善的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
2.構建國家林草種苗科研創新基地
一是構建林草種質資源利用創新體系,建立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發揮內蒙古科研院校所的優勢,加強種質資源基礎性研究。建立重要林草品種基因圖譜,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對育種材料進行改良和創制,應用轉基因和基因編輯育種技術,開展特異基因發掘及利用;整合育種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促進要素聚集、高端研發和先導技術集成,實現從傳統育種向生物育種轉變、從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轉變、從科研育種向商業育種轉變。二是建設種業創新園區、創新基地和創新平臺。堅持科學布局,優化種業資源要素配置,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以種業創新園區、創新基地和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匯聚區內外種業創新成果,聚焦轉移轉化、試驗示范、交流交易等環節,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林草種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發揮各級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優勢、隊伍優勢,加快先進技術與成果的推廣應用,在優質品種普及利用的實踐創新上取得突破,加快成果轉化落地。發揮科研人才集聚優勢,積極吸納有品種權的科研院所、育種家入駐內蒙古,建設新品種創新創制基地、繁育增產增效基地。
3.培育現代林草種業企業
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協作,推行良種良法,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發揮品種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構建完善的商業種子生產體系,培育育種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經營規模大、產業鏈長的林草種苗企業,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提升種業企業在育種、成果轉化、市場開發等方面的能力,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現代化林草種業龍頭企業。
4.加強林草種苗生產與加工基地建設
建設林草種苗加工基地和林草種苗生產銷售集散地,提高專業化生產能力,提高種苗質量和科技含量,提高種苗的商品化程度和規模效益。提升林草種苗機械化應用水平,有效配置播種機械、收獲機械、加工設備及裝備,提高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一是在查清內蒙古林草品種資源的基礎上,確定一批適宜不同生態區域種植或修復的林草品種,充分利用已有的選育成果;二是對產種率高、比較效益高、市場利用率高的林草品種,科學劃定種苗生產適宜區域、標準化規模生產、集約化產業推進,形成生產優勢區,產業聚集區;三是對產種率較低、適宜特定區域,選定生產單位,適度規模繁育,定品種、定地域、定規模、定單位專業化推進;四是根據不同品種確定不同的建設規模和建設標準,實施有差別化的補貼政策。五是強化林草種苗基地建設的技術支撐。目前林草種苗繁育的技術尚未成熟,種子單產低、質量差的問題依然存在,每個林草品種均有種子生產的難點和未知的特性調控技術,應加大林草品種繁育技術支撐的投入,開展產學研企聯合攻關,建立高效適用的產業技術體系和推廣體系。
5.加快推進鄉土樹種草種和野生草種采收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內蒙古種質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鄉土樹種草種和野生草種的采收與利用,是解決當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生態修復及國土綠化適宜樹種草種短缺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是要認真總結并查明已在實踐中應用且仍有廣闊應用前景的鄉土樹種草種和野生草種,列出推介名錄;二是要根據實際分布、生長狀況、科學制定采收區域;三是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如是磷肥、防病蟲等),加強管護,提高產種量;四是要科學制定采收時期,準備好必備的采收機具和貯運條件,適時采收,做到采收既經濟合算,又質量合格;五是要加強種子采收機械設備的研發,研制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地形、不同種類種子的采收機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減少浪費。
四、內蒙古林草種業的發展建議
(一)強化管理和制度建設
制定新時期林草種子管理辦法,規范種質資源保護、擴繁、采收、選育、利用等行為,強化種子質量監管力度。建立種子質量追溯認證體系,實行林草種子質量認證制度,規范生產與經營管理,保護知識產權,維護育種者、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依法促進林草種業健康持續發展。落實種子應急儲備與調配制度,以應對突發災害后的生態修復需求。統籌科研、教學等技術力量,加大各項技術的研發,創新育種新原理、新技術和新方法,盡快培育出一批抗逆性強、性狀良好的林草新品種。
(二)加強政策和機制創新
林草種子是具有公益性、生態性、經濟性等多重屬性的戰略資源,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性產品,在政策和發展機制方面應有特殊性,在政策、機制等方面創新是難點、痛點和關鍵點,事關種業發展的成功與否。一是實行種業發展專項計劃,特別是草種發展專項計劃。目前草種發展上沒有專項投入,制約著種業的發展。二是科學制定草種基地建設標準和補貼政策。采取認證+補貼的方式推進,不應一次性投入而無后續支持,應長期持續支持。三是積極推行審定、認定、認證和溯源管理制度。凡列入基地建設的樹種草種都納入認證管理之內,對認證的采種基地達到建設標準,產量和質量指標要求的才可享受補貼政策。根據市場和生產實際狀況,在供大于求時,國家或自治區采取保護性收貯,調控規模、保證種源,切實強化政府對種子的調控能力。
(三)加強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和保護工作
種質資源是重要的基因源,是林草種業的“芯片”,也是林業生態建設、草原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的基礎支撐,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視并納入戰略性資源的保護范疇。目前,我國在農作物和栽培牧草及其野生近緣種的種質資源保護上已取得顯著成就,步入種質資源保護大國行列。但適宜生態建設的鄉土樹種草種和野生草種種質資源保護還很缺失,收集種類不足、完整性不夠,保存單一,原生境保護滯后。統籌規劃林草種質資源庫、圃建設,借助自然保護區開展重點種質原生境保護,對珍稀瀕危和特有種設立專項,建立原生境保護地。構建自治區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制定中長期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類目,建立長期持續的投入保障機制。
(四)建立國家林草種苗引導基金
對生態公益類林草品種產權進行國家購買,全社會使用。打破因品種產權轉讓而影響擴繁的壁壘。讓育種者樂于繼續進行選育研究,讓需求者使用更為便捷。
(五)建立生態林草種苗保障性應急貯備調控機制
林草種苗多屬公益性需求,受市場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產種基地和供求狀況存在較大的波動性與不穩定性,應建設林草種苗應急儲備庫,設立急儲備專項資金,建立健全應急貯備調控機制,提升對重要戰略資源的調控能力,穩定林草種苗供求關系,為實現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綜合治理,筑牢祖國北方重要安全屏障,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