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是作曲家張千一音樂創作的重要部分。他將嚴肅音樂的創作手法融入歌曲創作中,以藝術化的構想進行創作。歌曲的民族風格是張千一音樂創作的顯著特征,他“有意識地接觸各民族的音樂”,挖掘民族音樂元素。他的歌曲像是一幅絢麗的民族畫卷,藏、蒙、彝、朝鮮、哈薩克、白、裕固等不同民族都在他的歌曲中呈現,歌曲表現了純凈的雪域高原、旖旎的七彩云南、高亢的西北風情。濃郁的民族情懷打動人心,抒發著真摯的情感。藝術化的創作贏得了人民的喜愛,贊美空靈雪域的《青藏高原》,歌頌愛情的《在那東山頂上》,贊頌英雄的《傳說》,這些歌曲都飛進了人民的心里。
作為一位學院派的作曲家,他在音樂學院磨煉了嚴謹的作曲技法。他十分重視民間音樂在創作中的運用。他一直堅持到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心甘情愿地接受少數民族文化的滋養。帶著對高原近乎癡迷的眷戀,他多次探訪了云南、內蒙古、西藏、新疆、貴州等地[1]。他深入藏區,感受藏族風情。“拉薩的路有多遠”,道出了他對藏族同胞的真情,也道出了他執著追求、不斷超越的艱辛。他去云南被佤族、傣族、哈尼族的原生態音樂打動。前往烏蒙山、大涼山彝族地區采風。為了創作三赴蒙古,他深入大興安嶺地區采風,長住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人家里體驗生活收集民歌。民族音樂激起了作曲家的創作熱情并給予了他創作靈感,“田野”的感受增加著作曲家對民間音樂素材的積累,這些成為作曲家獲得新穎語匯的來源。
“心不遠,路就不遠”,他的心與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連在一起,這是張千一創作的根和魂。多民族的文化養分是他創作不竭的源泉。他探訪內蒙古,收集民間音樂素材的同時,還和蒙古族的歷史學家和藝術家進行創作探討。此外,他在求學期間所接觸的樣板戲,京劇的板腔式曲體和程式化的藝術形式也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啟示。作為朝鮮族的作曲家,朝鮮族音樂的抑揚頓挫是作曲家的內在基因。他用心感受著各個民族的風情,將這份民族情愫和心神向往都寄情于創作之間。
張千一的歌曲創作展示了一個多元廣闊的音樂文化空間,在不同民族的文化領域里思索,將宏偉的氣魄和微觀的嚴謹結合起來。歌曲創作中題材立意的民族情感、音樂語言的民族色彩和東方意境的音樂表達,這一切都匯聚在作曲家的歌曲創作中。他以人性的關懷捕捉生命的律動和音樂的內在靈魂,形成了綺麗多姿、深沉高遠的個人風格特征。
張千一創作的很多歌曲有明確的主題定位。藏族題材的《青藏高原》《走進西藏》《雅魯藏布》《香格里拉》《去拉薩的路有多遠》《格薩爾》; 維吾爾族題材的《夢回天山》;朝鮮族題材的《長白頌》;蒙古族題材的《馬頭琴》;客家人題材的《客家人》;哈薩克族題材的《我的阿勒泰》;山西題材的《大槐樹》;云南題材的《愛在佤山》《夢佤山》《夢尋高黎貢》《依戀瀾滄江》《普洱之戀》《玉龍情歌》《不依不饒》等。
詩歌、戲劇等題材是作曲家歌曲創作的靈感來源。作曲家在創作藏族題材的作品時潛心研究了藏傳佛教有關的歷史和書籍也包括藏族的詩歌等文學作品?!对谀菛|山頂上》的歌詞就是根據藏族詩人倉央嘉措的情詩改編的,“在那東山頂上,升起一輪明月;佳人如花容貌,在我心海蕩漾?!痹姼枨榫敖蝗冢枨彩惆l著藏族詩人的深切思念和綿綿情思。
云南多民族題材歌曲也是作曲家傾力較多的重要領域,歌曲表現了藏、苗、布依和白族等各個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茶馬古道歌》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作品。歌曲表現了茶馬古道上各民族和諧生活的場景。作品以藏族元素為主,結合了漢、彝、白、納西、摩梭等民族的音樂和方言素材。引子部分由帶有方言特征的襯詞“阿瓦勒”和“咿子阿依喲”構成,歌詞以茶馬古道路線所經過的地名和山川為背景?!斑^了昌都寺,才能到雅安,巴塘奶茶甜,里塘糌粑香”“過了中甸城,才能到麗江”。張千一把各民族的音樂元素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歌頌了民族大團結的主題。
作曲家在五聲性音調組織和橫向性織體思維的形態特征發展的基礎上,使用了特性音級、特性音程和具有鮮明特征的音型進行民族色彩的表現。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觀念以線性思維為主,作曲家對音高材料和音調組織的處理,就成為最能體現色彩的重要元素。
(一)特性音級
作曲家在歌曲中使用特性音級表現民族色彩。特性音級是在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區,長期運用的變化音級。這種特性音級表現出一種特殊的民族風格。
西北地區的音樂中經常出現特性音級苦音,作曲家在表現西北色彩的歌曲中也使用了富有感情色彩的苦音。比如歌曲《想你哩》是陜北信天游風格的歌曲,歌曲強調了苦音的特性音級bE。信天游音樂中大幅度的音程跳進以及陜北民歌中經常出現的純四度也是重要的風格元素。

(二)特性音程
特性音程在顯要位置經常出現,是形成民族色彩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
新疆維吾爾族音樂重要的特征音程是大三度的進行。作曲家創作的新疆維吾爾族風格的歌曲中對特征音程的使用,渲染了歌曲濃郁的新疆風格。

在音階的使用上,采用了維吾爾族音樂經常使用的燕樂七聲調式音階,在五聲骨干音的結構中加入了清角(C)和清羽(F),歌曲的新疆風格以七聲音階的起伏波進和加花裝飾的方式進行表現。

(三)特征音型
藏族音樂中特征的環繞式音型被作曲家吸收到藏族風格的歌曲創作中。《走進西藏》中“也許會發現理想”,在“也許會的”八度跳進后,將A音延續,至“理想”以A開始出現環繞式的音型,體現了濃郁的藏族音樂的特色?!耙苍S能看見天堂”其中的“天堂”也出現了富含藏族特色的“環繞音型”。

作曲家通過“理想”和“天堂”的藏族音樂特征音型的使用,表達了對于西藏雪域的仰望和高尚精神的歌頌。
音調組織是作曲家民族情感表達的重要方面。他將色彩性的音高材料運用在五聲音調組織的原則之中。作曲家常通過主題、特性動機和特性音程的調式變化來進行調性調式轉換[2]。作曲家以細膩的處理,增強了歌曲的藝術感染力。
(一)特性動機的調式變化
《走進西藏》兩個部分的bD宮調式到bA羽調式的轉調,以藏族特征音型的相同材料實現調性的轉換對置,四度關系的轉調特征也是藏族音樂調式轉換的特點之一?!肚嗖馗咴芬彩峭ㄟ^特性動機進行調式轉換的例子,歌曲第二部分開始“我看見”采用抑揚格的#G-#D-#C動機,建立在#C羽調式上。第二部分的第三樂句“呀啦嗦”,抑揚格的“#C-#G-#F”的動機五度下行,強調了商調式色彩。從歌曲的意境表達上,通過音調組織的轉換達到既統一又對立的“漸進”原則,在抒情和悠遠的意境對比中推動著音樂意境的升華。許多歌曲都在五聲民族調式中產生意境豐富、色彩斑斕之美。

(二)主題的調式變化
《茶語心境》是云南風格的歌曲,采用了E羽調式。歌曲是再現的單三部結構,再現部分“寂靜的茶”歸于禪意寧靜、清凈從容。歌曲采用主題的方式進行調式轉換,第一句“煮一壺風雨,擺一臺人生,斟不滿人間愛,倒不完不了情”是E羽五聲調式。第二句“端一碗滄桑,捧一杯輪回,品不透的暗香,悟不盡的禪意?!焙诵囊魪牡谝痪涞腅-B-A-E發展為第二句的E-B-G-G,調式在主題的變化重復中從羽轉向宮。在材料陳述倒置的獨特結構中,音高的起伏逐漸趨于平緩。從斟茶到品茶,感悟著茶意的寧靜致遠。

《長白頌》也是采用主題來進行調式色彩轉換的例子,歌曲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呦”是四個小節的樂句。第二樂句主題材料相同,調式色彩出現對比,調式從商調式轉到宮調式。作曲家以主題的方式進行調式轉換,讓情感得到升華。朝鮮風格的作品還有《阿拉里喲》,歌曲使用了朝鮮族典型的長短節奏型。作品在間奏部分出現了調式的色彩對比,小調色彩的bE還原為E,轉向大調色彩。間奏的大調明亮色彩表達了對愛情的歌頌,將阿里郎的厚重轉變為美好的期待。

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中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表達著自然、寫意、中和的藝術境界。
歌曲以心尚意,抒發內心的豐富感受,追求簡潔質樸率真的寫意空間。歌曲以核心音為基礎構成的結構展衍,素材簡約而意境高遠?!肚嗖馗咴返暮诵乃夭幕谏鼼-升D-升C,它來自似哈達般從天而降高亢悠遠的前奏,不僅意味著對純凈雪域的仰望,也預示著整首歌曲的主題發展。“呀啦嗦”以及其后的五度音高移位,與開始的三音核腔相同的“我看見”“一座座”都代表著整首樂曲的結構展開。核心素材的展開勾勒著高原的神圣氣質,是作曲家細微構思的寫意體現。

清新雅致的歌曲《茶語心境》以B-D-E簡潔的三音開始,一杯茶香品不盡,茶在等人,人在等心。音樂以音符的延長,同音的方式從B緩慢級進下行到G,再次重現B-D-E的核心音。歌曲似水墨一般描繪著茶香的書畫空間,心靈浸潤在自然的寂靜茶園。

歌曲以自然為美,追逐生命的本真。云南題材的歌曲表達了作曲家對云南的心理感受。碧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佤山、瀾滄江主題作品都凝練了作曲家對自然的觸動,在五聲的結構中吸收了民族音樂的支聲織體寫法,來自民間的立體結構表現著音樂的質樸。作曲家對西藏的向往是因為心中的西藏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神圣天國。虔誠朝圣的目光所望處,佛光照耀。純凈的天空、廣袤的大地和蒼天映照的歌唱,以原生而自然的狀態尋找著精神世界的美好,接近著生命的本源。高原題材的作品凝結著作曲家的生命感悟,對山川的歌頌是自然與人的靈犀感應。心靈精神與音符共生,純凈雪域輝映著最高尚的人性。歌曲中傳遞著理想、信念和追求,以樂觀的心態積極地面向未來。
張千一說:“在歌曲的創作中我盡量做到四個注重:一注重藝術品位;二注重技術含量;三注重雅俗共賞;四注重時代精神?!盵3]張千一的歌曲既能觸動人們的心弦,也在專業創作領域成就斐然。莊重古樸又與時代精神相接。他以超然于民間化的創作,將豐富的民族音樂匯聚。他的歌曲弘揚民族文化,是當代中國人情感的心聲,啟發著融合以民族化和世界化的音樂表達。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江蘇省原創歌劇的跨文化傳播與創作表達研究”(2018SJA0938)的研究成果。
注釋:
[1]屈塬:《旗云之舞——張千一漫記》,《人民音樂》2013年第10期,第16頁。
[2]張千一:《我的歌曲創作》,《人民音樂》2008年第8期,第35頁。
[3]張千一:《我的歌曲創作》,《人民音樂》2008年第8期,第36頁。
馬淑偉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