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梅
[摘 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親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我們不能忽略父親節這一教育資源。在以往各類有關節日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會讓幼兒了解節日的由來,挖掘節日中最具地域文化的風俗習慣,結合節日的整體基調,加以提煉和概括節日所體現的教育元素,增強民族認同感、民族凝聚力,繼承優秀品德和傳統,卻較少關注如何通過節日來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和心態。文章通過以幼兒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三個手段為抓手,在節日教育中創設情境,讓幼兒真切感受濃濃親情,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和行為表現,充分激發幼兒的積極品質。
[關鍵詞] 積極情緒;正向人格特質;積極他人關系
一、激發幼兒積極情緒的意義
周念麗教授指出,園本社會領域課程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著重《指南》中提到的社會領域學習和發展目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課程建設,以提高幼兒的主觀幸福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總是強調節日教育與主題活動的整合,忽略了以“愛”為落腳點的情感教育。3~6歲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他們對情感世界有所感悟,也對“愛”和“情”非常敏感,同時非常渴望得到愛。在節日文化教育中,教師可通過多種豐富的活動來增強幼兒的積極情緒體驗,有助于幼兒形成敬老、友愛、勤勞、善良、感恩等積極、健康的品格,這對促進其健康、幸福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指南》中指出,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來學習的。如何在節日教育中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這需要幼兒園借助節日活動,創設情境,提供材料,結合親子游戲,讓幼兒主動地參與其中,感受親情和關愛,收獲不同的體驗,養成積極、穩定的情緒。當前,積極心理學研究主要涉及三個層面:主觀層面上的積極情緒、個人層面上的正向人格特質、群體層面上的積極他人關系。積極情緒是形成另外兩個層面的基礎,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中養成幼兒積極心理的首要前提。 其中,積極情緒包括自豪、興趣、喜悅;正向人格特質包括責任、毅力、自信;積極他人關系包括關懷、合作、感恩。
二、激發幼兒積極情緒的措施
(一)在語言表達中,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
1.與他人的積極交流有助于養成幼兒的積極情緒。例如,在父親節來臨之前,我們可以讓幼兒扮演“小小調查員”,采訪自己父親的興趣、愛好、職業,用畫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并附上一張父親最具代表性、感染力的照片。幼兒可以將采訪中了解到的事情,與幼兒園的同伴和老師分享交流,共同討論父親的工作及父親是如何在生活中照顧自己的。這樣一來,幼兒能深刻體會到父親平日工作的辛苦,以及父親在生活中不斷地用實際行動傳達出的對子女的愛與關懷。這一活動能幫助幼兒更深入地了解父親這一角色,在孩子與父親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礎。
2.關愛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是幼兒階段。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時期,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關愛情感方面的培養。因此,在父親節來臨前,我們可以讓父親為孩子錄制視頻,介紹自己的工作環境、最喜歡做的事情、最想對孩子說的話等,通過視頻幫助幼兒直接感知父親對自己的愛,并讓其在腦海里形成情感上的反饋,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幼兒對父親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還可創設語言環境,讓幼兒在節日中與父親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有助于幼兒提升關愛父親的意識,并懂得用關懷、暖心的語言進行表達,激發幼兒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
(二)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讓幼兒形成歸屬感
情感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種態度,我們應重視幼兒的情感教育。在各個節日的教育活動中,教師的目的不僅是讓幼兒了解節日的由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其中的社會情感。在父親節前夕,我們通過創設幼兒與父親相互配合的親子游戲,如“同步走”“超人爸爸”“打水仗”“袋鼠跳”等,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與父親完美配合的幸福感。親子合作游戲能不斷強化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有助于親子之間形成依戀關系,有利于幼兒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三)通過實際操作,萌生幼兒的感恩之情
1.教師可以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在實際操作中喚醒情感教育,萌生幼兒的感恩之情。在以往的節日中,教師會借助過節這一契機,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通過實際操作理解到一件事情或一個概念,與單純地說出一件事情或一個概念,有著天壤之別。實際操作不是簡單、機械地記憶,而是深刻體驗后的感受和內化。所以,只有實際操作才能讓幼兒真真切切地融入真情,喚醒、重視和傳遞情感。
在父親節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從情感教育入手,引導幼兒通過唱歌、舞蹈、制作賀卡等形式來為自己的父親慶祝節日。例如,幼兒可將父親的日常工作或為自己做過的某一件事,編入兒歌或故事,與同伴分享,或為父親制作小禮物,如襯衫、領帶和獎杯等,讓父親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對自己滿滿的愛。這種慶祝節日的方式能讓幼兒在傳遞愛的行動中,萌生感恩之情。
2.以自制繪本的方式傳遞情感,促進幼兒積極的情感表達。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是親情,親情是幼兒情感教育的起點。繪本具有形象、趣味等特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為此,我們在各班開展了以父親節為主題的親子繪本共讀,讓繪本走進幼兒的心靈,感受繪本故事中父與子之間溫暖、美好的親情,以幫助幼兒理解父親的辛苦,激發幼兒用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去關心自己的父親。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將其與父親之間發生的趣事,制作成繪本,并通過這些繪本,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父親,讓其對父愛有更深刻的理解。自制繪本可以講述父親撫養孩子的經歷、我和爸爸最喜歡做的事情、我和爸爸之間的秘密、我和爸爸最喜歡吃的食物、我和爸爸最難忘的事情等。自制繪本這一方式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父親對子女的愛,為幼兒帶來心靈上的感動和溫暖,讓他們學會表達愛的方式。同時,讓幼兒在幼兒園的公眾號、校園廣播、國旗下演講、班級故事大王等平臺,傾訴自己與父親的故事,這能給幼兒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和快樂的體驗,萌生感恩之情,進而激發幼兒在節日中產生的積極情緒。
綜上所述,在家園共育下利用節日資源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能讓幼兒在過節的同時獲得情感體驗,引發情感共鳴、情感拓展、情感深化、情感升華等,促進幼兒積極人格的逐步形成。
參考文獻
[1]龔泉.促進幼兒積極情緒體驗的幼兒園課程實踐——以科學領域活動為例[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6):40-42.
[2]董良芝.教幼兒學會關愛他人[J].山東教育,2003(9):63-64.
[3]王玲玲.如何利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3):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