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樹


滑輪是一種變形杠桿,滑輪組是動滑輪與定滑輪組合在一起的機械,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滑輪組涉及的知識既有各個力之間的關系,又有距離間的關系,如果沒有厘清各個力及距離關系,極易在計算功和機械效率時出錯。下面舉例講解這些物理量間的關系。
一、滑輪組豎直放置
圖1是滑輪組豎直放置時的情境,繩子的股數為n。涉及的物理量有繩子的拉力F、動滑輪的重力G動、物體的重力G物;繩子移動的距離s繩、動滑輪移動的距離h動、物體移動的距離h物;繩子移動的速度v繩、物體移動的速度v物。這些物理量間的關系有:(1)忽略繩重和摩擦時,[F=1n(G物+G動)];(2)[h物=h動],[s繩=nh物];(3)[v物=v動],[v繩=nv物]。
例1(2020·湖北·孝感)如圖2所示,某建筑工人利用滑輪組提升水平面上重900 N、底面積為200 cm2的方形貨箱,貨箱20 s內勻速上升4 m,工人所用拉力F為400 N(不計繩重和摩擦),則( )。
A. 人拉繩子的速度為0.2 m/s
B. 動滑輪的重力為300 N
C. 此段時間內,拉力F做功為3600 J
D. 當滑輪組對貨箱的拉力為零時,貨箱對地面的壓強為4.5 × 104 Pa
解析:由圖可知,n=3,繩端移動的距離[s繩=nh物=3×4 m=12 m],人拉繩子的速度[v=st=12 m20 s=0.6 m/s],故A錯誤;不計繩重和摩擦,由[F=1n(G物+G動)]可得,動滑輪的重力[G動=nF-G物=3×400 N-900 N=300 N],故B正確;此段時間內,拉力F做的功[W=Fs=400 N×12 m=4800 J],故C錯誤;當滑輪組對貨箱的拉力為零時,貨箱對地面的壓力F′=G=900 N,貨箱對地面的壓強[p=F′S=900 N200×10-4m2=4.5×104 Pa],故D正確。
答案:BD
二、滑輪組水平放置
圖3是滑輪組水平放置時的情境,繩子的股數為n。涉及的物理量有繩子的拉力F、動滑輪的重力G動、物體的重力G物、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f(由于重力方向豎直向下,拉力F和摩擦力f在水平方向,故拉力F與重力無關,只與摩擦力f有關);繩子移動的距離s繩、動滑輪移動的距離h動、物體移動的距離h物;繩子移動的速度v繩、物體移動的速度v物。這些物理量間的關系有:(1)忽略繩重和摩擦時,繩子的拉力與重物的重力和動滑輪的重力無關,[F=1nf];(2)[s物=s動],[s繩=ns物];(3)[v物=v動],[v繩=nv物]。
例2 如圖4所示,在一水平地面上,木箱重400 N,受到的摩擦力為200 N,用力F拉動木箱使它在2 s內勻速直線運動了3 m(不計滑輪重及繩與滑輪間的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拉力F的大小為400 N
B. 拉力F移動速度為1.5 m/s
C. 繩子自由端移動了6 m
D. 木箱移動速度為3 m/s
解析:由圖4可知,繩子股數n = 2, 不計滑輪重及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則[F=1nf=12×200 N=100 N],故A錯誤;木箱移動的速度[v物=s物t=3 m2 s=1.5 m/s],[v繩=nv物=2×1.5 m/s=3 m/s],故B和D錯誤;木箱移動的距離為3 m, 根據[s繩=ns物=2×3 m=6 m],故C正確。
答案:C
[能力提升]
如圖5所示,用甲、乙兩滑輪勻速向上提升重物,物重都是600 N,不計動滑輪重及摩擦,繩子的拉力F乙為 N;若將重物提高1 m,則甲滑輪繩子的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 m;若乙滑輪繩子的自由端移動的速度為40 cm/s,則物體移動的速度為 m/s。
答案:300 3 0.2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城關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