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詞
人物檔案
江建寧:廣西醫大學一附院感染科 主任醫師、二級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西首屆“十佳女醫師”
現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全國委員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 常務委員
現任廣西醫學會感染病分會 主任委員
現任廣西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分會 主任委員
現任廣西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現任廣西醫師協會肝病醫師分會 副主任委員
現任廣西醫學會理事、廣西傳染病診療質控中心副主任
曾任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5-7屆全國委員
《中華肝臟病雜志》、《中華傳染病學雜志》、《臨床肝膽雜志》《Hepatoma Research》等雜志編委
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90余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已經是深入人心了。最新慢乙肝指南內容擴大了抗病毒治療的適應癥,但是對于指南抗病毒治療適應證以外的慢乙肝患者,比如HBV DNA陽性,ALT正常但是病毒載量不高(<4log)沒做肝穿的患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抗病毒治療建議。
最近,我們從本團隊慢性HBV感染者隨訪隊列中納入HBV DNA水平<4lg拷貝/ml,并做肝活檢病理檢查的99例HBeAg陰性的CHB患者,其中23例做了第二次肝活檢病理檢查。比較兩次肝活檢病理檢查病理肝組織學差異,分析核苷(酸)類似物(NAs)治療對患者轉歸的影響。結果顯示58.6%患者肝組織病理已經達到抗病毒治療指征(G≥2和(或)S≥2);其中10例未治療的患者第二次肝活檢病理檢查肝組織學有進展,明顯肝組織損傷(G≥2和(或)S≥2)從50.0%上升到90.0%,另13例NAs治療后第二次肝活檢病理檢查肝組織學有改善,明顯肝組織損傷(G≥2和(或)S≥2)從61.5%下降到46.2%;未抗病毒治療患者5年肝癌累計發生率17.7%顯著高于NAs治療患者3.8%。結果已發表在《中華肝臟病雜志》。

因此我認為,對于低病毒載量(<4lg拷貝/ml)的患者即使未做肝穿,也需要積極的抗病毒治療,特別是有肝癌、肝硬化家族史,年齡超過了30歲的慢乙肝患者。因為這類患者疾病進展的風險很高,在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療效好、安全性高、藥物價格大幅降低,患者能負擔的情況下,抗病毒治療有益于降低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
另外,對不符合指南抗病毒治療指征的低病毒載量患者,即使沒有開始抗病毒治療也應該進行全程的管理。比如進行健康宣教,告知HBsAg陽性的患者每半年應該進行一次肝臟生化、血清學(肝功能、乙肝病毒標志物、HBV DNA載量、AFP)以及B超等影像學檢查,以便能夠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提高生存期。在本團隊的隨訪隊列中,不少患者發生肝癌是在我們隨訪過程中發現的,而且70%以上均為小肝癌(<3cm),及時轉到外科做腫瘤切除手術或射頻治療后,部分患者生存期已經超過了10年。此外,需要提醒患者要避免使用對肝損傷的藥物,避免加重肝臟損傷的誘因,比如飲酒、過勞、肥胖等等,盡量減少肝臟的損傷,延緩疾病進展到肝硬化、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