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玲 ,馮文濤,宋梁棟
(1.西安市雁塔區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2.興平市植保植檢站,陜西 興平 713100)
當今世界人口已超過70億,糧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力發展農業勢在必行,在現有耕地面積的基礎上提高農作物的單產尤為重要,而病蟲草害是導致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所以,除草劑、殺蟲劑和殺菌劑的使用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1]。
除草劑是一種抑制、殺滅草本植物的農藥制劑,在降低雜草帶來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提高了作物產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已由機械化代替了傳統手工業,規模化和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促進了農藥的使用量和更新換代,增加除草劑的使用雖然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及經濟價值,不當使用也導致了雜草抗藥性、環境惡化、降低了土壤生物的活性和數量等[2~3]。
殺菌劑可防治作物病害,是目前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手段。據統計,每年植物病害會導致農作物產量損失高達10%~15%,農用殺菌劑活性高,對較難防治的病害都有均效,如條銹病、霜霉病和稻瘟病等[4];但由于農作物病害有逐年上升趨勢,致使殺菌劑用量也隨之遞增,據統計,全世界使用過的殺菌劑品種達到了幾萬種,2012 年,全球農藥總銷售額為537.32億美元,僅殺菌劑為141.15 億美元,占26.3%[5]。當今經濟快速發展,人們越發注意自身安全和環保意識,所以研制“高效、環保、安全”的化學殺菌劑和除草劑勢在必行。
目前,大多數的農藥作用范圍有限,大多只針對一種或幾種病蟲害,但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往往會同時發生多種病蟲害及草害,所以,若要一次施藥達到多種病蟲草兼治的效果便是農藥混用,農藥混用是指在施藥過程中,為了提高藥效、防除多種病蟲害及草害而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農藥,優點是擴大了使用范圍,提高防治效率,減少了用藥次數等,如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病蟲害及草害重疊發生時,若逐一防治,既增加施藥次數,又增加農藥使用量[6~7];因此,農民為減少用藥量、降低成本,往往采取農藥混用的方式,但農藥混用需要技術人員的指導,現場臨時將多種農藥無配比的混合使用是不科學的、盲目的,且無比例的混用會大大降低藥效,非但不能達到最大防治效果,造成農藥的浪費,甚至使藥液成分間產生化學反應,最終降低藥液穩定性而失效,甚至出現藥害而對小麥生長發育造成危害,從而導致小麥產量和質量降低[8~9]。所以,農藥混用前,對小麥等作物的安全性必須做出評價,探索常用除草劑與殺菌劑混用對小麥生長是否有影響,篩選出除草劑和殺菌劑可以混用的種類,降低農藥混用對小麥產量及質量安全性的影響,達到小麥高產、穩產的目的[10]。本文通過設置7個除草劑與殺菌劑的混合使用,記載各處理對小麥的藥害癥狀和程度,除草效果;同時觀察對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以明確當地冬小麥田地幾種常用除草劑和殺菌劑混用的藥效及對小麥的安全性,探索一次施藥是否可起到兼防兼治的目的。
試驗地設在陜西省興平市湯坊鎮上新莊村,試驗地面積525 m2,試驗田呈東西走向,東西兩側設保護行。小麥品種偉隆169,播量15 kg·667 m-2(撒播),土壤為關中壤土,春灌一次,小麥長勢偏旺。試驗地主要雜草有:播娘蒿、婆婆納、節節麥等。病害有小麥條銹病,發生程度為輕度、零星發生。
1、70.5 % 二甲唑草酮·雙氟磺草胺30 g·667 m-2+ 15% 三唑酮80 g·667 m-2
2、70.5 % 二甲唑草酮·雙氟磺草胺30 g·667 m-2+ 43% 戊唑醇20 mL·667 m-2
3、3 % 甲基二磺隆30 mL·667 m-2+ 15% 三唑酮80 g·667 m-2
4、3 % 甲基二磺隆30 mL·667 m-2+ 43% 戊唑醇20 mL·667 m-2
5、70.5 % 二甲唑草酮·雙氟磺草胺30 g·667 m-2+ 3% 甲基二磺隆30 mL·667 m-2+ 15% 三唑酮80 g·667 m-2
6、70.5 % 二甲唑草酮·雙氟磺草胺30 g·667 m-2+ 3% 甲基二磺隆30 mL·667 m-2+43% 戊唑醇20 mL·667 m-2
7、清水對照
小區面積75 m2,3次重復。施藥于2020年3月4日13:00-15:00進行,晴天日最高溫度9 ℃,微風,667 m2用藥液量30 kg,施藥器械為電動噴霧器。
藥后3、7、10、15、30 d記載各處理對小麥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癥狀和程度。同時觀察對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
施藥后不同時間調查不同處理對小麥的安全性,結果見表1。調查結果表明,處理1、2藥后7 d,小麥葉片有藥斑,30 d后恢復正常;處理3、4安全無藥害;處理5、6葉片有藥斑,株高比對照偏低3~4 cm,個別植株、麥穗扭曲,至到成熟期未恢復。表明:70.5 % 二甲唑草酮·雙氟磺草胺30 g·667 m-2+ 3 %甲基二磺隆30 mL·667 m-2二者不能混配使用。

表1 除草劑和殺菌劑混用對小麥安全性影響
通過調查,藥后7 d,含唑草酮成分處理,闊葉雜草均表現葉片反卷,頂端黃綠,生長受到抑制,頂部葉片出現萎焉失水,組織死亡的黃白色斑塊,15 d后闊葉雜草葉片扭曲反卷,葉色黃綠,生長點萎縮,生長停止,20%闊葉雜草枯萎死亡,未死亡雜草僅剩底部葉片,不能恢復生長,對小麥的生長不能造成影響,可有效控制麥田闊葉雜草的危害;含甲基二磺隆成分處理,禾本科雜草節節麥7 d,基本無變化,15 d節節麥呈黃綠色,上部莖稈扭曲,心葉不能正常抽出,似病毒病癥狀,后期節節麥生長受抑制明顯,植株較低,個別植株雖能抽穗,但穗部扭曲,葉色黃綠,不能正常結實,對小麥正常生長也不能造成影響。
噴藥后15 d調查,小麥條銹病夏孢子堆干縮消失,病健部位明顯,小麥條銹病夏孢子繁殖受到抑制;藥后30 d無擴展,田間未發現新生的夏孢子堆。在小麥返青拔節期早春施藥,15% 三唑酮80 g·667m-2或43% 戊唑醇20 mL·667m-2可有效壓低小麥條銹病菌源基數,減少小麥條銹病擴散蔓延速度。
小麥條銹病是影響小麥安全生產的重大真菌病害,發生區域廣、流行頻率高、暴發性強,流行年份可造成減產20%~3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造成絕收,近年來小麥條銹病連續偏重發生,冬前越冬菌源量增加,在關中中西部麥田早春田間就已出現新鮮的發病葉片,菌源基數大,為后期擴散蔓延危害留下隱患,根據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為有效控制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最大程度減少危害損失,早春的防治很關鍵,“防早、放小、防了”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陜西關中麥區早春一般主要開展麥田化學除草防治,對小麥條銹病沒有防治習慣,結合早春麥田化學除草時同時加入防治小麥條銹病殺菌劑,可有效控制雜草和壓減小麥條銹病越冬菌源基數。通過試驗結果表明,除草劑與殺菌劑混配使用有增效和擴大防治對象的作用,節省勞動力。但是二甲唑草酮·雙氟磺草胺和甲基二磺隆二者之間不能混配使用,對小麥會產生藥害,容易引起群眾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