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瑩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其農業提供了發展優勢,然而云南省農業發展仍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素,導致農業結構不合理。2020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中提出,到2025 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與加工產值要達到2 萬億元。截至2019 年底,云南省農業總產值僅達4 935.73 億元。如何在5 年內達到4 倍之多的目標產值,需要科學預測分析及農業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灰色關聯分析與GM(1,1)預測模型是針對含有未知信息的系統作出分析與預測,對樣本數量沒有過多要求,即少量樣本也可作出較為精準的分析預測。因此,采用此研究方法與模型適用于產業產值分析。
鄧聚龍教授于1982 年首次提出灰色系統理論。在控制理論中,人們用顏色深淺的程度來表明信息的明確程度,“灰色”寓意已知信息不夠完整。利用灰色關聯分析,可以直接忽略無法得到的信息,得到兩個系統趨勢走向的分析相關度。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關聯度越大,則兩者關系越緊密。灰色關聯分析基本步驟如下。
1.1.1 原始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
設參考序列為xi(0),比較序列為xi(t),進行無量綱化處理,t時刻的x0(t)和xi(t)絕對值如下。
1.1.2 關聯系數的計算
關聯系數ζ是反映第i個比較數列xi與參考數列x0 在第t期的關聯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最大差值為Δmax,最小差值為Δmin,分辨系數為p。
1.1.3 關聯度的計算
關聯度是參考數列與各比較數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的平均值。
其中,γα是比較序列i與參考序列0 的關聯度;n為比較序列的長度,即數據個數。
灰色預測模型GM(1,1)是通過利用不完整的信息建立數學模型,并對灰色系統作出預測,通過對數據序列使用累加的方式,生成一組趨勢明顯的新數據序列,根據新數據序列的增長趨勢建立模型來進行預測,使用累減的方法進行逆向計算,恢復原始數據序列,進而得到預測結果。GM(1,1)建模過程如下。
設一組原始數據。
式中:n為數據個數。
對x(0)累加,得到新的數列。
式中:(x)(1)(k)(i);k=1,2,…n。
根據上述結果累計,還原得到預測值。
預測精度檢驗,相對誤差p≥0.95 為一級,0.80≤p<0.95 為二級,0.70≤p<0.80 為三級,p≤0.70 為四級,等級越低表明模型精度越高,四級為不合格。
設云南省2015—2019 年農業總產值隨年份變化的數列為參考序列Y,將種植業總產值、林業總產值、畜牧業總產值、漁業總產值、服務業(農林牧漁)總產值等隨年份變化的數列設為比較序列,分別為x1、x2、x3、x4、x5。為了方便計算與得到更準確的數據結果,采用初值化法對原始數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云南省農業產業初始值,如表1 所示。

表1 云南省農業產業初始值
按照公式(1)計算參考序列與各個比較序列2015—2019 年的絕對值Δα(t),得到的絕對差值如表2 所示。
根據公式(3)計算出Δv,分辨系數p采用一般取值0.5,代入公式(2)計算關聯系數ζα,計算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關聯系數
根據關聯系數ζα代入公式(4),計算得出γ1為0.882 063,γ2 為0.756 437,γ3 為0.814 012,γ4 為0.720 350,γ5 為0.621 755。因此,對農業總產值影響排序為種植業產值>畜牧業產值>林業產值>漁業產值>服務業(農林牧漁)產值。
預測精度檢驗得出,模型相對誤差概率檢驗均為1,擬合程度高。利用公式(6)、(10)、(11)進行運算,預測云南省農業產值。
由表4 可知,到2025 年,云南省農業總產值將達到9 006.30 億元,與《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中2 萬億元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

表4 2020—2025 年云南省農業預測產值單位:億元
云南省種植業與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占比過半,盡管林業、漁業、服務業(農林牧漁)歷年迅速增長,但由于基數小,產值貢獻小。因此,調整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加快由粗放、低效到精細、高效的生產模式轉型十分必要。
關于種植業,應保持種植業優勢,豐富種植品種,在可持續利用耕地資源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優化生產布局,促進種植業專業化、區域化、規?;?,扶持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3]。加強農產品監督、監測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加工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加工機械性能,提升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能力,完善農業產業鏈,建立現代農業物流,加快農產品電商化普及,加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4-5]。順應市場需求,深化農產品銷售渠道。重點培育發展蒙自石榴、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斗南鮮花、玉溪烤煙、通海蔬菜等品牌產品,加強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和培育工作,推動農產品品牌化[6]。
關于林業,應注重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大力發展經濟林、用材林,加強天然林保護,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水平,合理開發森林資源[7]。創新林業發展模式,合理配置林業資源,因地制宜開發林業與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如林下三七、林下石斛、森林康養等,進一步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林業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林業投資機制,鼓勵全社會參與林業發展,提高林業資金投入。
關于畜牧業,應穩定發展養豬業、養牛業,同時擴大食草家畜的養殖規模,推進良種引進、特種養殖,引導散養土雞、優質肉牛等優質產品出口。防止水土資源污染,充分利用荒地草坡進行生態養殖,推進低耗型、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實現畜牧業節能減排。加快推進傳統小群體、小規模的分散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轉變。
關于漁業,應保護水資源與現有魚品種,大力發展淡水養殖漁業,拓寬常規魚類的養殖空間,引進新品種與先進技術,優化品種結構,促進蝦、蟹養殖,積極推動三文魚、鱘魚等高端冷水魚養殖,發展多元化水產養殖。同時,借鑒稻田養魚、桑基魚塘等模式,注重創新養殖方式,加強漁業與種植業、畜牧業的融合,提高漁業生產率。構建魚病治理與水域監測機構,執行捕撈許可及苗種生產制度,開發漁業資源保護區,大力扶持休閑漁業和水產品加工產業,開拓國內外漁業市場[8]。
關于服務業(農林牧漁),應堅持市場化導向,通過信貸支持、稅收優惠、用地和科研等扶持政策,吸引龍頭企業參與建設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加強對個人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9-10]。出臺引導和扶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推進綜合服務,加強企業自主創新,延長服務產業鏈。強化農產品初加工,開發先進農機,落實維修售后,推進服務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完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及覆蓋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同時,應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發展蔬菜、水果、優質稻、中藥材和肉蛋奶“五大主導產業”。在對農業內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風光、特色風俗、鄉村土產作為旅游資源,發展符合當地情況的旅游活動,如登山、騎馬、步行等。建設相關配套的活動設施,申報旅游文化節,結合云南省多民族的特點,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推動農業旅游。
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保障農民飲水安全,全面完善農村交通設施。注重培育新型農民,落實農民培訓計劃,提升農民的品牌意識和生態意識,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加強科研投入,與高校合作,堅持需求牽引,攻克冷鏈技術瓶頸,提供高質量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推行“三變”模式,提升農戶抵御風險能力,建立現代化經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