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睿
(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 廣東 深圳 518000)
文化產業以附加值高、發展可持續等特性,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新動力。全球文化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地區,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地區,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核心的亞洲地區。美國文化產業具有投資主體多元化、科技投入巨大和優秀人才聚集等特點,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美國文化產業產值6 萬億美元,占美國GDP 比重31%,占世界文化產業產值的43%。英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1 萬億英鎊,占總增加值的5.8%。2015—2019 年英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率在5%以上,文化產業已成為英國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發展策略。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其享譽全球的動漫產業自20 世紀90 年代起帶動大量勞動力就業。目前,文化產業產值已經占到日本GDP 的20%。基于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分析可知,目前文化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經濟支柱。
自2012 年起,我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13.7%,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5 年的2.7 萬億元增加到2019 年的超過4.4 萬億元,占GDP比重由2015 年的3.95%提高到2019 年的4.5%;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量由2015 年的114 萬個增加到2019 年的209 萬個,增長率高達80%;文化及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1%。
專家預測,“十四五”末我國文化產業總量有望達到7.8 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文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持續擴大,達到10 萬億元以上,占總固定資產投資額比重約8.2%;全國文化消費總額預計將突破2 萬億元,年均增速可達6.2%。我國文化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對文化產業需求不足、文化與娛樂支出在居民支出結構中的占比相對較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斷上升,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大,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與收入和總消費基本實現了同步增長,據此推測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與居民文化消費具有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
張薇(2012)[1]對陜西省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狀況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城鄉文化消費的一些突出特點。朱波(2019)[2]用空間面板數據模型,探索山西省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機制,結果表明,山西省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區域差異程度不斷縮小且存在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王詩茜(2020)[3]探討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以及解決方法。李思樂和陳廷毅(2021)[4]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與收入情況存在正相關關系。
本研究試圖運用平穩性檢驗和協整分析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以下3 個問題:①我國居民文化消費與居民收入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②城鎮居民自主文化消費的差異是否顯著;③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邊際傾向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根據消費理論,居民的消費水平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影響,因此分別構建城鎮居民收入模型(1)和農村居民收入模型(2)。
模型(1)和(2)中,Y表示居民收入,X表示文化消費支出,分析系數α2和β2分別代表了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邊際傾向和農村居民的文化邊際傾向。
為了方便討論,引入虛擬變量Di,構建城鄉居民收入模型(3)如下。
設置虛擬變量D,若為農村居民則D=1,若為城鎮居民則D=0,由此得出模型(4)與模型(5)。
針對模型(4)與模型(5),若β3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則城鄉居民的邊際文化消費傾向不同;若通過顯著性檢驗,則城鄉居民的邊際文化消費傾向相同。
樣本時間區間為2000—2020 年,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居民收入水平,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用城鎮居民文娛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文娛消費支出表示文化消費水平,數據來源于Wind 金融數據庫。
研究所采用的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為了避免參數估計中出現偽回歸現象,先對各變量進行ADF 檢驗,結果如表1 所示。
從表1 可以看出,4 個變量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下均不穩定。通過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回歸,并對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分別在5%和10%水平下顯著,這說明變量之間具有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因此可以采用模型(3)進行分析研究。

表1 平穩性檢驗結果
中國城鄉文化消費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R2=0.979 2,說明該模型可以解釋97.92%的情況,具有較強的解釋力。F=546.408 1,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該模型整體上具有線性相關關系。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截距為54.564 4,截距項D的系數為36.671 2,表明城鎮居民的自主文化消費的差異并不顯著。變量X系數的T=5.703 2,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其參數估計結果0.054 1,這說明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則在文化消費上的支出會增加5.41%。D·X的參數估計結果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該交叉項對被解釋變量具有一定的影響。這意味著假設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時增長1%,那么相比農村居民,城鎮居民的文娛消費會多增長2.91%。

表2 參數估計結果
利用2000—2020 年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支出數據,通過引入虛擬變量建立回歸模型,驗證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與居民文化消費具有長期均衡穩定的相關關系。
第二,城鎮居民自主文化消費的差異并不顯著。
第三,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農村居民高0.029 1,且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邊際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改善文化環境。統籌規劃文化資源,有效發揮其最大效用,聚焦綜合性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經常開展文體娛樂活動,讓農村居民閑有所玩、玩有所樂、樂有所教。
第二,增強市場空間培育。部分地區內需拉動的能力較弱,對文化需求較小,使得市場需求文化折扣明顯,面臨著較大的市場瓶頸。因而應將產業資源端與產出端、營銷端高度互聯,拓展線上線下市場空間,建立特色文化品牌認證和發布窗口,構建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多媒體傳播網絡并落實品牌建設。
第三,多方共同支持文化產業。相較于文化產業發達國家,我國文化消費占總收入比重較低。國家需要從政策上支持文化扶貧,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社會企業及相關團體應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從多方面支持國家政策。同時,應提高全社會的參與度,大力培養和輸送文化產業相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