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劉月姮,李曉淵,杜名揚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3)
食品工業是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柱產業,山西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食品工業的發展。新時期,隨著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山西省政府采取了多種手段促進食品工業發展,制定了功能食品產業發展規劃,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建設,實施品牌強農行動。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山西省食品工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逐漸增強,但與國內一些省份相比,山西省食品工業發展仍存在規模較小、發展不穩定、市場競爭壓力大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山西省食品工業進行深入研究,以加快山西省食品工業發展。
文獻庫中已發布的山西省食品工業研究較少,從搜集到的實證性研究來看,大多數是針對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的研究。王淑媛(2016)[1]采用綜合指標評價和數據包絡(DEA)生產效率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4 年間山西省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情況。劉豪等(2016)[2]從市場潛力、產業比較優勢、產業的專門化率、產業獲利能力、產業資金的投入效果5 個方面研究了2014 年山西省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能力。郝薇薇(2011)[3]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究2009 年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競爭力。賀婉蓉(2016)[4]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2015 年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各行業競爭力和省域競爭力。邱自剛(2008)[5]研究了2006 年山西省11 個市382 家食品企業的食品安全現狀及管理體系。
從研究結果來看,山西省食品工業整體存在發展不穩定、市場占有率和產業專門化率比較低、資金投入效果的波動較大、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有待加強、產業綜合效率低等方面的問題;從行業來看,山西省食品工業中,酒、飲料制造業在全國范圍內有較強的競爭力,而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在國內發展較落后。
山西省食品加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從2010 年376.77 億元增加到2019 年558.22 億元,平均增長率為8.31%,高于全國水平的4.87%。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是衡量食品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近10 年山西省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平均為0.42∶1,低于國家平均的0.88∶1,與發達國家差距更大。與2010 年相比,2019 年山西食品工業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占全國規模食品工業營業的比重變化不大。
山西省食品加工業以農副食品加工業為主,占營業收入的40%~50%左右,從近10 年發展來看,農副食品加工業所占比重在逐年減少,而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見表1。

表1 2010—2019 年山西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各行業營業收入占比 單位:%
區位商通常被用于判斷一個產業能否構成該地區的專業化部門。采用張東敏和吳安平(2014)[6]基于區位商對吉林省食品加工業的產業集聚度研究方法,計算了山西省近10 年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的區位商,結果見表2。山西省食品工業3個行業的集聚程度均處于1 以下,在全國均屬于劣勢行業,產業聚集度較低,競爭力不強。相對來看,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在山西省產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強,但是仍處于自給自足的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山西省食品工業的整體競爭力。

表2 2010—2019 年山西省食品工業各行業的區位商
從2019 年山西省11 個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來看,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長治市占全省食品加工業營業收入的78.24%,而山西南部和北部地區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從行業來看,呂梁市的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及農副食品加工業在山西省內領先,分別占全省的68.11%和34.77%;太原市的食品制造業在山西省內領先,占全省的40.57%;晉中市食品加工業各行業發展較均衡,其次是運城市和長治市。
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對于地區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19 年山西省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有284 家,在中部6 省中數量最少。從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的平均經營效益來看,山西省食品工業企業在就業人數、平均資產方面,高于中部多數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在營業收入方面低于大多數中部省份,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9.35%,但是平均利潤卻較高,說明山西食品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高,見表3。整體來看,山西省食品規模以上加工企業數量較少,經營效益方面的競爭力一般,需要盡快采取措施培育和扶持食品加工企業。一方面,培育增加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的數量;另一方面,扶持現有食品企業的發展質量和規模,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表3 2019 年山西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與中部其他省份比較
2019 年山西省規模以上食品產業研究與開發人員占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的0.57%,占全國同行業比重的0.32%;食品工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山西省GDP 的比重為0.02%,占全國食品工業研發經費投入的0.61%;新產品產值率為4.76%,低于全國平均7.76%,新產品開發銷售收入占全國食品工業新產品開發銷售收入比重的0.42%。說明山西食品工業研究與開發人員、經費投入較低,新產品產值率雖然低于全國水平,但相比人員和經費投入水平來看,新產品轉化率較高。因此,應加大山西省食品工業新產品的研發投入。
食品工業是競爭性很強的產業,綜合發展現狀來看,山西省食品工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空間。2020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提出,2022 年、“十四五”末,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將分別達到2 500 億元、3 000 億元,將來一段時期山西省食品工業發展任務更加艱巨。為此,借鑒國內其他地區食品工業發展思路,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挑選一批創新能力突出、規模效益顯著、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食品工業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養和扶持。
首先,培育壯大食品工業龍頭企業集團。鼓勵優勢企業進行整合資源,通過收購、兼并等形式,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形成大企業大品牌,走集團化發展道路。
其次,扶持中小企業做大。建立動態化、常態化監測機制,加大政策整合和扶持力度,給予優秀中小企業重點扶持,幫扶企業做大做強。
再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山西特色農產品,瞄準世界500 強、中國500 強及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招商,加快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最后,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整合食品工業發展專項資金,適當加大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協調金融機構安排一定的信貸資金,重點解決食品工業企業短期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加速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7]。
山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自然資源優勢,要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加大特色農業品牌建設。
首先,引導各地區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推動山西傳統食品企業向工業化生產,創建一批“晉字號”的知名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
其次,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實施投入品登記許可制度,進行全過程品控監管,從源頭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夯實品牌基礎。
再次,加大對品牌的監督管理,規范品牌使用行為,實行品牌動態管理,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維護品牌的健康發展。
最后,完善品牌建設激勵政策,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制定品牌創新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政策,推動企業提品質、創品牌,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優勢的食品品牌。
首先,加強產學研對接工作。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推進山西農業大學、山西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與食品工業企業的聯系,促進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解決企業技術難題。
其次,引導企業走科技創新之路。鼓勵大中型食品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開展自主技術和產品研發,對獲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集體和個人予以重獎。
再次,加大食品工業基礎性研究。加大食品加工專用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研發力度,以及食品工業上下游產業鏈,包括物流、包裝等環節的科技創新。
最后,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把自主研究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提高科學創新性。
首先,加大特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通過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培育一批規?;?、標準化的優質原料基地,以滿足大中型食品企業的加工需求。
其次,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前提下,推動原料基地規?;?、集約化,加強服務主體和食品企業之間的聯合合作,為食品企業發展建立穩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再次,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激勵機制。一方面,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簽訂長期購銷合同等形式,發展“訂單式”利益聯結機制;另一方面,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資金、資產等入股企業,讓農戶獲得“股金+租金+薪金”,建立股份式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食品加工增值效益。
首先,建立合理有效的政策體系。加強與農業、工業、科技、市場、質檢等食品工業相關部門的配合,制定協調性和扶持性政策,引導企業投資和發展方向[8]。
其次,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建立覆蓋面廣,責、權、利清晰,專業化、社會化水平高的社會中介組織和保障體系,加強政府與企業、市場與產品、加工與種植的連接與溝通,促進供、產、銷食品生產體系的有效運轉。
再次,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推行HACCP認證、IS090001體系認證、GMP認證以及ISO14000 體系認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食品標準化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增強企業及食品的誠信度,提高市場競爭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