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興,劉新明
(1.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71;2.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部分重力式碼頭存在深開挖、厚基床的現象。根據現行規范[1]重力式碼頭基槽底寬不宜小于碼頭墻底寬度與2 倍基床厚度之和,墻后有填土的重力式碼頭基頂應力傳遞至基底時,應力擴散范圍前端不小于1.5 倍基床厚度,后端不小于0.5 倍基床厚度。拋石基床應力擴散線見圖1。

圖1 拋石基床應力擴散線圖
現行規范指出當基床較厚時可在基床下采用換填方式處理,但未明確指出及槽開挖寬度如何確定,在以往工程設計中[2],曾經以換填料的內摩擦角來控制換基槽開挖寬度。但是在一些深開挖、厚基床的工程中,以上方式無明確理論依據,且基槽底部開挖寬度依然較寬,開挖量及回填量依然較大,不利于控制工程投資。影響碼頭基槽開挖以及基床拋石的主要因素為基床應力擴散,本文結合實際工程對碼頭基床應力擴散范圍進行研究,從而對基槽開挖及基床拋石進行優化設計。
某沿海件雜貨碼頭兼顧汽車滾裝功能,作用于碼頭上荷載較大,工程處強風化巖埋深起伏較大,經過綜合比較采用重力式方沉箱結構,沉箱底寬9 m,基床厚度取2~9 m。基床下為強風化巖,地基承載力在400 kpa 以上。根據計算,基床頂面大小主應力分別為252 kpa 與72 kpa,水平作用力為547 kN/m。典型斷面及受力見圖2。本工程基槽開挖及拋石基床投資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優化開挖及回填量是本工程節省投資的關鍵。

圖2 典型斷面及受力圖
根據現行規范,圖1 中基槽底部前邊線距沉箱前趾的水平距離為1.5 倍基床厚度,基槽底部后邊線距沉箱后趾的水平距離為0.5 倍基床厚度。根據規范,基床底部最大最小應力見表1。

表1 規范計算基床底部應力表
Midas-GTS 是專業巖土有限元計算軟件,基本涵蓋了巖土方面所有的分析計算功能,經過國內外很多大型工程的運用和驗算,結果準確可靠。本工程采用的本構模型為鄧肯-張非線性彈性模型[3],該模型的優點在于可以反映土體變形的非線性和彈塑性。本工程基床采用10~100 kg 塊石,持力層為強風化閃長巖,基床前后為淤泥質粉質粘土,墻后回填為拋石棱體。將各土層定義為二維平面應力單元,模型底部設置限制水平和豎向移動的約束,兩側設置限制水平移動的約束[4]。材料特性表見表2,模型網格劃分見圖3。

表2 材料特性表

圖3 模型網格劃分圖
通過Midas-GTS 分別對2 m 及9 m 基床進行計算,基床底部應力見表3。通過對比表1 及表3 可知,有限元計算基床最大應力大于規范計算值。由有限元計算結果可知,當基床為2 m 及9 m 時應力擴散范圍不同,這說明基床應力擴散與基床厚度有關。此外,基床底面應力呈現中間大兩側小分布,與現行規范中前大后小分布不同。

表3 有限元計算基床底部最大應力表
以本工程為例,分別對2 m~9 m 基床進行應力分析,基床頂應力及水平力保持不變。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基床厚度的增加,基槽底部前邊線距沉箱前趾的水平距離逐漸減小,基槽底部后邊線距沉箱后趾的水平距離基本不變。基床前端應力擴散角度(與豎直方向夾角)見表4。
由表4 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基床厚度每增加1 m,基床前端應力擴散角度變小3°左右。當基床厚度為1 m 時,應力擴散角為59°,大于規范計算值;當基床厚度為2 m 時,應力擴散角為56°,與規范計算相同。當基礎厚度為5m 時,應力擴散角為45°。基床厚度大于5m 時,應力擴散角減小幅度逐漸變小。

表4 不同基床厚度下應力擴散角
根據現行規范,基床應力擴散前端為1.5 倍基床厚度,后端為0.5 倍基床厚度。當基床厚度小于4 m 時,有限元計算結果與規范計算較為吻合,當基床厚度大于4 m 時,基床應力擴散前端為1.0 倍基床厚度,實際工程中可據此進行設計,減少基槽開挖及基床回填量。
根據現行規范計算,基床底部應力分布呈現前大后小的梯形分布,最大應力集中在基床前端。有限元計算基床底部應力分布呈現中間大兩端小的分布,最大應力集中在基床中部,且隨著基床厚度的加大,基床底部應力分布越來越均勻。規范計算及有限元計算基床底應力對比見表5。由表5 可以看出有限元計算基床底部最大應力比規范計算大,且基床厚度在3~5 m 時增加幅度最大,為10 %左右。

表5 規范及有限元計算基底最大應力對比
通過有限元計算可以看出,基床越厚基床應力分布越均勻,并呈現中間大兩側小的分布狀態,最大應力出現在基床中部,并較均勻的分布,與規范計算有較大差異。
針對有限元計算與規范計算差異的問題,通過計算基床底部附加應力來驗證。將本工程荷載分解成均布荷載、三角形荷載以及水平荷載[5],沿寬度b 積分可求得地基中任意M 點的豎向附加應力αz。計算簡圖見圖4~6。

圖4 均布荷載作用下地基附加應力

圖5 三角形荷載作用下地基附加應力

圖6 水平荷載荷作用下地基附加應力
任意M 點的豎向附加應力αz見下列公式:


其中,x 為計算點至原點的水平距離,z 為計算點深度,b 為基礎頂部寬度,γ為基礎重度。通過計算基床底部最大應力見表6。最大應力出現位置距沉箱前趾的水平距離(向后)見表7。

表6 理論計算基床最大應力表

表7 最大應力距前趾距離(向后)
通過理論計算可以看出,理論計算結果與有限元計算結果基本相同,即基底最大應力出現在中部靠前位置,且最大應力比規范計算值大。
1)當基床較薄時,雖然基床底面應力分布仍然為中間大兩端小的凸形分布,但最大應力分布在基底靠前部分,與現行基本規范吻合。隨著基床厚度的加大,最大應力位置越來越向基床中部靠近,且基床底部應力分布越來越均勻,與現行規范出入較大。
2)有限元及理論計算基床地面最大應力均比規范計算最大應力大,且基床厚度在3~5 m 時增幅最大,在10 %左右,工程實踐中應該適當留有富余。
3)重力式碼頭應力擴散范圍與基床厚度有密切關系,當基床厚度小于4 m 時,前后擴散角度與規范較為接近。但當基床厚度大于4 m 時,基床前端擴散角度略小于規范要求,并隨著基床厚度的加大擴散角度逐漸減小,后端擴散角度與規范要求基本接近。實際工程中可根據此計算結果調整基槽開挖寬度,當基床厚度小于2 m 時適當加大前端開挖范圍,但基床厚度大于4 m 時可適當減小前端開挖范圍。
4)本文通過研究重力式碼頭基床應力擴散范圍來優化基槽開挖及拋石,在本工程中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