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加強學生主體的培養與發展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點。以生為本的生本理念有效詮釋了學生主體的發展思想和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全面、高效地掌握課堂知識,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然而,在部分地區的初中語文課堂之中,部分教師依然沿用傳統教法,缺乏對學生主體學情的把握和理解,導致其課堂策略與學生發展產生脫離現象。文章對生本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本理念;課堂教學
語文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學科,也是學生理解文本、溝通表達的基礎課程。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有益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本信息中所包含的情感價值和語言知識,進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初中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把握學生的語言基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是教學發展的關鍵。運用其生本理念,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探究多樣化的組織策略,進而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文章從生本理念的內涵及意義、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中所存在的問題、生本理念在初中語文中的有效運用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
一、 生本理念的內涵及意義
生本理念是以學生為基礎,注重學生主體發展的一種教育思想,其實質內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理念的運用,不僅能改善傳統教育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還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加緊密,進而幫助學生獲得有效學習。將生本理念運用于語文課堂之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文章內涵,體會作者情感,從而打牢自身的學習基礎。同時,將生本理念應用于語文課堂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語言思維,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加高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
二、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中所存在的問題
結合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實施情況,發現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思路較落后。觀念是決定行為活動的重要因素,其教學思路的運用,對課堂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產生巨大影響。部分教師依然沿用應試教育、本位思想,缺乏對教育觀念的革新,導致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存在隔閡,影響其組織效果。第二,教學方法運用不足。部分教師在方法的運用中仍處于“老套路”的階段,按照教案教參的方法“一板一眼”地進行講課,缺乏創新性,導致學生的實際發展與教育目標逐漸脫離。第三,缺乏個體培養。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難免存在差異化現象,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個體展開個性化的指導活動,滿足其學習的需求。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培養策略,秉承“滿堂灌”的發展思路,導致其課堂整體教學水平難以提升。
三、 生本理念在初中語文中的有效運用
(一)注重目標導向,保證備課主體
目標是教學發展的重點,也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方向。把握其課堂目標,不僅能保證課堂活動的有效實施,還能使學生在課堂中保持積極的探究方向,進而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其課堂目標的導向性作用,合理制訂備課計劃和教學內容,保證其備課的主體性和學習性,使學生能夠在清晰、明確的目標任務中產生能動效應。此外,在備課實施中,教師還應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學習方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而保證其課堂教學的整體性。例如,八年級上冊《三峽》的教學,《三峽》是古人描述三峽秀美風光的一篇游記散文,筆者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將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聯想三峽雄偉和奇麗景色、領會其景物特征等內容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八年級學生在之前文言文的閱讀和語言理解上已具備一定的識讀能力,但語言思維和實詞、虛詞的運用存在不足,筆者將把握景物描寫特點、感受三峽的自然美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并運用朗讀法、情境教學、導學案、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行學習,進而保證學生主體與課堂活動之間的有效滲透。
(二)運用微課學習,培養預習能力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形式,不僅能豐富學生學習方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使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展開認知活動。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微課資源展開引導,讓學生在微視頻的學習中,進一步掌握文章的整體架構和語言內容,這對下一階段的教學實施起到鋪墊效果。同時,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的優勢,更易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集中精力,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生主體的發展狀態。例如,《藤野先生》的教學,《藤野先生》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魯迅先生在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留學的生活瑣事。為了加強學生的預習能力,更好地了解文章內容,筆者將本節的微課視頻導入其中,并提出“本篇散文以什么為順序記敘的?”“以什么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線索記敘的?”等問題,加強學生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和中心思想的理解,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為主動地掌握整體內容,還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高效和準確,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三)引入語言情境,營造良好氛圍
語言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講是枯燥乏味的,單一的語言講授往往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抵觸等心理問題,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使課堂活動的組織性難以保證。而以具體的語言情境為導向,可以消除學生對語言學習的乏味情緒,改善學生的學習形式和認知狀態,有助于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引入語言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例如,在《中國石拱橋》的教學中,這篇文章是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為了使學生了解石拱橋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其語言特性,筆者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將有關石拱橋的圖片和視頻呈現給學生,進而使學生體會到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等特點,增強文本語言的可讀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觀看,感受到趙州橋的初月出云、盧溝橋上不同姿態的獅子等細節,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知識。其語言場景的設置,有助于提升學生整體的探究興趣和閱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