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思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化,初中語文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出新,優良的傳統文化成為社會各界聚焦的熱點問題。鑒于詩歌鑒賞是學生品味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探索多樣化的詩歌鑒賞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認知語文知識的同時,強化詩歌鑒賞能力并充分感受濃厚的文化底蘊。文章以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及問題為參照,探索有效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鑒賞能力;策略
一、 引言
初中語文是培養學生文本解析能力的重要學科,同時也是提升其文化素養的關鍵因素。而初中語文教學領域中包含詩歌鑒賞這項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探索詩歌的具體含義,并深入分析詩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充分感受古代詩歌的文學價值。為此,教師針對現階段詩歌鑒賞教學現狀探索對應的教學策略,以循序漸進的教學流程為參照,在課程導入環節為學生營造詩歌意境;在淺析詩歌含義環節,引領學生掌握詩歌鑒賞技巧;在深入探究詩歌內涵環節,帶領學生把握詩歌中的情感元素;在知識擴充環節為其構建詩歌情景。
二、 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及問題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期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教學問題,在此教師以分析古代詩歌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具體說明古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古詩歌中含有大量難以理解的字詞,學生需要全面認知其含義才能準確理解詩歌內涵,然而部分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于這部分知識無法進行獨立思考,從而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走入困境,以此大大削弱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學習熱情。其次,部分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了解不夠通透,而進行有效詩歌鑒賞的前提條件是充分了解詩歌的文化及創作背景,教師在講解詩歌含義的過程中還需加入相應的典故知識,不僅拖延了語文教學進程,還為教師的語文教學增加壓力。反之,學生如果不了解典故內容,直接進入詩歌賞析環節,便不能借助典故理解詩人的處境與心境,從而無法準確認知詩人在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最后,部分語文教師缺乏詩歌鑒賞情景的構建意識,便無法使學生置身詩中情景并站在詩人的角度切身體會詩詞內涵,從而失去詩歌賞析的教學意義。在詩歌鑒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如何走出教學困境并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教師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 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具體的策略
(一)導入:營造詩歌意境,激發解讀熱情
詩人在詩歌創作時以“情與景渾”及“物與景渾”兩種方式塑造詩歌意境,針對前者詩人將自身情感融于景色之中,看似寫景實則寫情,以物象化的表現手法來強調自身內在情感,以此既不失詩詞呈現形式的美感,又能夠使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客觀事物捕捉作者的主觀情感,從而把握全詩的主體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水調歌頭》這首詩詞時,以帶領學生賞析詩詞中的景色描寫為出發點,幫助學生品讀詩詞中呈現的美好景色,從而深刻體會景色所映襯的情感基調,學生在產生共情的同時激發解讀熱情。首先,教師在這首詩詞中捕捉與景物相關的線索,并以此為元素營造詩歌意境。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將詩歌中的情景具體化,以白話文的形式帶領學生理解景物描寫的具體含義。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句詩詞中出現“明月”這一景物。這首詩詞是詩人蘇軾在中秋之夜所作,上闕中的景物是蘇軾以虛擬寫景的方式來望月懷人,又以虛構的形式描寫想象中的月中仙宮,通過對比表達對人間的喜愛。學生聆聽教師的講解,在感受美好景象的同時體會到了凄涼的詩歌意境。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詩歌創作背景總結詩詞意境,有學生發表見解:“通過感受詩人所描寫的虛景與實景,我發現詩人在詩歌中營造了中秋對月無限惆悵的詩詞意境。”學生通過感受作者所描寫的情景,不禁對詩人的心境產生好奇心,以此間接調動詩歌解讀熱情。
(二)漸入:掌握朗讀技巧,深化情感體驗
雖詩歌學習重在解讀內涵,但體會詩詞情感應以朗讀的形式進行。詩人將自身情感展現在詩歌中,因此詩歌中飽含豐富且多樣的情感元素,默讀詩歌雖然能夠促使學生以客觀的方式體會詩詞的思想內涵,但因詩歌屬于超現實的文學體裁,所以它的想象內容、象征意義以及情感因素,是無法通過淺層次解讀來全面體會的,而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詩歌朗讀,能夠幫助學生暫時擱置理性思考,并全身心投入詩歌情景中,從而將自身的感性思維與詩歌的情感內涵相關聯,以此使學生對詩歌產生全新體驗,當讀者的情感與詩歌中飽含的情感相重合之時,便能夠有效強化讀者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教師向學生傳授相關詩歌朗讀技巧,以此達到引導學生有效朗讀詩歌的教學目的。還以《水調歌頭》這首詩詞為例,首先,教師帶領學生規范詩歌中的漢字讀音;其次,教師與學生一同劃分詩詞節奏,并找到詩詞的韻腳,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劃分完詩歌節奏后,教師建議學生韻腳讀出延長音,同時教師在示范朗讀期間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教師如何處理氣息與停頓,使學生認識到停頓的強調作用,從而以在朗讀中巧妙停頓的方式強調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最后,教師向學生傳授重音朗讀技巧,比如短句中的謂語部分進行重讀,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進行重讀,名詞前的定語進行重讀等。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朗讀詩歌,從而在運用技巧的同時感受到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元素,進而深化情感體驗。
(三)深入:全面解析含義,把握詩歌情感
當學生對詩歌產生基礎性的認知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深入解析環節,以此幫助學生在理解基本詩歌含義的前提下,把握詩歌的內在思想情感,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透徹解讀詩歌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在教授《漁家傲·秋思》這篇古詩詞時,首先帶領學生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基本信息,同時在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捕捉到情感元素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翻譯詩歌。在此之前教師引導學生認知詩中字詞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排除詩詞解讀過程中的障礙。其次,師生一同以現代漢語來概述整首詩的內涵,結合對詩中字詞的理解,學生能夠敘述每句詩的大體含義,教師則以補充說明的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從而使學生能夠用現代語言將詩詞大意完整地描述出來。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上下闋中側重描述的內容,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有學生發言:“上闕中詩人描寫了塞下的秋景,所以上闕側重于寫景。”又有學生舉手回答:“‘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句詩詞表現出詩人悲傷的情緒。由此可見,一切情景描述都與詩人的情感相關聯,因此下闕側重抒情。”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從而引申出詩歌中的情感內涵,使學生了解到《漁家傲·秋思》這首詞通過描寫邊塞的戰地風光,表現戰士塞外生活的艱辛與苦楚,以及其憂國思鄉孤獨寂寥的心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朝廷不修武備的憤懣不平之情。教師認為要想全面理解詩詞含義,應以詩詞中包含的多樣化元素為出發點,在了解基礎性詩詞知識之后,以細致品讀的方式逐步剖析詩歌中包含的情感內涵,以此才能達到有效鑒賞詩歌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