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潔琴
摘 要: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與課堂評價三維一致聯動。美術課堂評價旨在引發學生的表現行為,創造一個答案或作品展示他們掌握的知識或技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術課堂作業與教學評一致研究相輔相成,共同聯動。文章通過人美版一年級美術上冊《看誰涂的最好看》課例描述與分析,闡述課堂評價研究如何提升美術作業質量。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課堂評價;作業質量
【背景分析】
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教,教師教學目標;學,學生學習任務;評,作業評價標準,三者一致。教學、學習、評價三者一致的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教學目標,即是學生的學習任務,亦是課堂作業的評價標準。學習目標是靈魂,學生學習和課堂評價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師生雙向聚焦于目標,教師圍繞目標而教,學生為達成目標而學,評價為達成目標而指向。教學評一致,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與課堂評價三維聯動。課堂評價的研究亦是學習目標、學習任務的研究。
事實上,筆者也是這樣實踐的,可現實與理想總有距離。這個靈魂,在經歷課堂現場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第一,目標本身要經受合理性的考量;第二,目標達成有效性的審視與思考。學習目標本身是否合理,在經歷課堂現場的時候,會得以凸顯,從而逼迫教師回歸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進行學習目標重構,筆者切切實實地經歷過,感觸頗深。
課堂現場學生的學習信息引起筆者對學習目標達成有效性的思考。拋開點對點的局限和狹隘。看山不是山,課堂現場遭遇的課堂評價標準的失敗,后面可能是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的失敗。想起冰島理論,你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現象,只是露出海面的一角。
跳出問題看問題,跳出課堂評價看學習目標,能在曲徑通幽處看向柳暗花明。
美術課堂作業是課堂上判斷學生“學會”的標尺,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是課堂學習目標的具體呈現。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評價又與課堂作業聯動起來。
【現象描述】
《看誰涂的最好看》是人美版美術第1冊的學習內容,屬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預設學習目標2是“學生體會不同色彩的組織變化帶來的效果”。設計的課堂評價是:1. 誰的色彩組織最有序?2. 誰的色彩形式最豐富?課堂現場筆者遭遇了這樣的教學現象:作業時,
有學生的涂色練習在一個地方重復摩擦造成紙張滲墨污穢;更有甚者,把作業紙戳了個洞;還有學生將部分排線不勻的平涂作業視為優秀作品;有的學生將點、線、面排列有新意的作品,評價為良好作品。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試著用語言一遍又一遍提醒督促。發現自己語言蒼白無力,學生依然自顧自畫著。顧東顧不了西,筆者在教室里亂竄,口干舌燥。
看著他們歡喜的樣子,靜靜觀察思量。情不自禁的起立、呼朋喚友的驚奇,讓筆者在課堂現場看見他們的歡喜,看見色彩對他們的吸引。雖然把握不好,走的橫沖直撞、踉踉蹌蹌,依然神采奕奕。既然喜歡,筆者何必吹毛求疵,嫌棄他們把紙弄皺戳破,他們只是不熟悉工具材料而已。放下畫面美觀的糾結,重新思考。本課的課堂評價是有序和豐富,反復翻閱學生作業情況,發現美術作業質量不高的原因是不明白何為“涂色有序”?何為“形式豐富”?也就是說,學生作業質量不高的原因是他們不理解課堂評價標準。可是,課上明明講解了評價內容。實際情況是“教了,未必會了”。困惑,理不出頭緒。
【問題診斷】
慌亂過后,困惑重重。逼著自己繼續思考。教學評一致的課堂,課堂學習目標、學生學習任務和課堂評價標準三維一體,學生不理解課堂評價標準,引發筆者對教堂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思考。在課堂現場,還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學習信息:在課堂作業交流分享環節,學生把“排線不均勻的平涂作業視為優秀作業”;“把點、線、面創意組合的表現方法視為良好作業”。這些學習信息從另一個角度佐證“課堂學習目標未達成”的判斷。課堂學習目標未達成,學生不理解課堂評價標準,自然無法發揮課堂評價引領指導學生作業的作用。學生掌握學習目標,理解課堂評價標準,是厄待解決的問題。
聚焦學習目標的思考。預設學習目標2,是“體會不同色彩的組織變化帶來的效果”,何為不同色彩的組織變化?學習目標是可評可測的具體可實現的,此處目標敘寫含糊無指向性。嘗試做這樣的思考,把“有序”和“豐富”具體列入學習目標,拆解學習目標2為:“學會均勻排線的上色方法”和“學會3種點、線、面創意組合的表現方法”。修改后,自己有點得意,反思琢磨,學習目標的敘寫既具體又可行,甚是滿意。不過,在沒有經過課堂現象的打磨,得意為時尚早。
繼續聚焦評價標準的思考。“有序”和“豐富”,有序,還可理解。豐富,過于抽象。把評價標準向著學生可理解的方向思考,甚至考慮用學生的語言,走近他們。思考后,設想引導學生向著“均勻上色”和“點、線、面創意組合”的方向理解課堂評價標準試著尋找資料。在查閱過程中,有段話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責任感與投入度,是完成高階思維的關鍵。主動尋找學習的意義,在課堂中參與討論,對自身的觀點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根據沖突的觀點和思考,修正有關概念——“課堂中參與討論,批判與自我批判,修正有關概念”。豁然開朗,找到癥結:學生缺少參與課堂評價的研制過程。筆者需要在課堂中添設學習環節:學生參與討論,參與研制評價標準,并以此指導學生向著優秀作業努力。
如何研制?專著閱讀帶給筆者甜頭,繼續求索。這樣一段話引起注意:研究發現,運用探究、發現和研究型學習的方法——合作小組學習、討論、案例學習、角色扮演、項目研究、模擬性決策和問題求解學習活動等,有利于發展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尤其是發現學習,能比較有效地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發展。——筆者似乎找到了突破口:發現學習。為學生提供研制課堂評價的機會,讓其有充分的時間表現所想所思,教師在學生思考基礎上提煉總結,課堂評價由師生共同研制。
【教學決策】
(一)作業前,師生研制課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