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中,被告某食品公司抗辯稱,其使用的產品包裝的設計方案,在原告某味精公司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日以前就已經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公開,故屬于專利法上的“現有設計”,主張其使用該設計方案不構成侵權。近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對該案公開宣判,認定被告方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被告使用該包裝設計構成侵權。
2018年5月17日,某味精公司就其設計的味精包裝袋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并于同年11月9日獲得授權。不久后,該公司發現某食品公司生產銷售的味精產品的包裝袋設計與其外觀設計專利幾乎一模一樣,遂向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并賠償經濟損失。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某食品公司使用的味精包裝袋設計與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構成實質性相似。另查明,2018年4月19日,即在原告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日前,某微信個人用戶在其微信朋友圈中發布了一款味精產品照片,該味精產品的包裝袋與被告使用的涉案包裝袋的設計方案亦構成實質性相似。法院依法判決被告食品公司停止制造案涉味精包裝袋,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費用共計5萬元。
某食品公司不服,提起上訴。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中,現有證據尚不足以證明案涉包裝袋圖片信息在發布于朋友圈時已處于公眾想獲知就可以獲知的狀態,未構成專利法意義上的公開,據此認定被告的抗辯不能成立。
據此,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