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百惠
廣東中建國際建設咨詢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發生撞擊,這種文化現象體現在建筑中,如古代園林、宮殿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但在新時期背景下,越來越多新材料、新設備被應用到建筑設計中,使中國建筑文化面臨斷層危險,如何將傳統“磚瓦”文化特色充分寓于現代建設中,成為當代建筑界值得深思的話題。
磚瓦作為建筑設計的基本材料,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皇家宮殿所用的磚瓦規格與質量相對更高,大多由專門工場負責生產,經過工部主管嚴格選料后投入各個生產環節,對技術工藝要求較高,所生產的產品均為精品,一般不考慮成本,追求精致完美,專供皇家使用。值得強調的是,磚瓦在古代可展示身份地位,皇室所用的物品禁止民間使用,特別在色彩方面具有嚴格要求,皇室大多采用紅磚、黃色琉璃瓦,而王公大臣府邸只能用綠色琉璃瓦。
磚瓦作為一項傳統工藝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基礎,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1]。當前科技不斷發展,磚瓦生產工藝的規模逐漸擴大,專業性更強。但與此同時,部分產品被更為新潮的款式所取代,同時受到中西方思想文化沖擊,影響傳統磚瓦工藝的社會地位。為了避免出現建筑文化斷層,需要當代建筑界對傳統磚瓦文化繼承與創新,使其能夠經歷時間積淀,將其精華流傳。
房屋建造離不開磚瓦材料的支持,從古至今,磚瓦工藝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磚瓦文化寓于磚瓦工藝,造磚先要選取優質泥土,澆水浸潤后讓牛踩踏,使其變成稠泥,然后將厚重的稠泥填充至木材模具,變成磚坯,再裝窯燒制成磚。窯一般分為柴薪窯和煤炭窯,二者燒制的磚顏色不同,前者為青綠灰色,后者為淺白色。在燒制期間從窯頂平臺上注水,使窯頂水經過窯壁土壤層滲透,與窯火相互作用,可制出青綠灰色的磚,并且磚的質量較高,堅固耐用。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磚的類型也更加多樣,如墻磚、地面磚、楻板磚等,其中楻板磚主要用于屋桷斜坊上承瓦;眠磚主要臥著鋪設,古代郡縣城墻均為眠磚層層疊砌而成。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為節約成本,一般在一層眠磚的基礎上砌兩條側磚,中間用泥土與瓦礫填充。隨著磚瓦工藝的不斷發展,其文化內涵與特性也不斷豐富,從知覺與情感角度來看,磚瓦材料特性如下:磚大多為青灰色,帶有泥土的樸實性,且凹凸不平形成特殊肌理,應用到傳統建筑中呈現特有的色彩與質感;瓦源于泥土,有樸素的青瓦,也有晶瑩透亮的琉璃瓦,組合成錯落有致的層次,南方居民建筑大多為粉墻黛瓦,故宮建筑采用金黃琉璃瓦;石材因品種差異較大,質感豐富,在不同工藝雕刻下形成粗糙或光潔等表面效果,未經雕刻的石材具有原始粗獷感,而精細雕琢的石材,以漢白玉為例,象征著皇家具有無上權威[2]。
以隴川縣龍安土磚文化驛站項目為例進行分析。該項目位于隴川縣龍安村,總建筑面積12423.9m2。建筑風格為傳統四合院、丁字院,建筑材料主要為當地特色紫紅土做成的土磚,配合青石、生態紅木等,利用現代建筑手法仿制傳統土磚建筑風格,使歷經千年的傳統工藝煥發光彩。驛站內設有208間客房,配備土磚文化餐廳、多功能會議室、電影院、地下酒吧等。游客可在閣樓聽琴品茶、廣場漫步、觀花賞魚,還可以體驗水稻栽種的樂趣,晚間到恒溫泳池游泳或者關門看書,十分愜意。該項目與銅壁關保護區相鄰,與緬甸隔水相望,同時是茶馬古道的出境站,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可以將優秀民族文化完整保留,使游客深刻感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
該項目建設以中國傳統建筑為立足點,兼顧山林風水與人工風水,實現人工與自然的無縫銜接,打造“天上人間”優美之境。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將該縣建設為有靈魂、有文化的特色旅游項目,成為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典型。在建設設計規劃中,以當地特有的紫紅土土磚為主題,創建“一村”“一口”“兩點”。“一村”指龍安村,以該村為旅游核心,在國家提倡的美麗鄉村建設政策背景下,使古老的龍安村在歷史文化感染下重新煥發生機;“一口”是以馬道遷徙廣場為文化入口,設計馬幫風雨兼程歸國的雕塑群;“兩點”分別為驛站居住體驗點和博物館文化點。居住體驗點采用紫紅土建造土磚建筑,采用現代建筑手法還原古老建筑風格;博物館以隴川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現邊疆人民的生態、民俗、歷史等,是集收藏、保護、教育、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博物館。
磚瓦材料是建筑設計的載體,擁有形狀、肌理、質感等特點,材料特性在視覺與觸覺方面的聯合作用下,對建筑形象具有直接影響,為游客帶來深刻的知覺體驗。在該項目建設中,可從磚瓦材料特性著手,依靠現代建設手段將傳統材料表現力融入當代建筑中,對龍安村、土磚驛站、風雨橋等進行建設,呈現其外觀特征,同時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為游客帶來親近感與文化歸屬感。
(1)龍安村。在“一帶一路”旅游環線建設之下,龍安村的基礎設施與環境不斷升級,寬敞的青石板路貫穿村落,土基房與傳統建設搭配獨具風韻,墻上繪制風格各異的彩繪,穿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唱著民歌前行,在夕陽下成為一道美麗風景。建筑材料的形態不盡相同,主要從形狀、尺寸、比例、組合方式等表現,恰當的比例可使磚瓦材料的剛度、強度與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在建筑設計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古建筑材料分為自然與人工2種類型,前者是在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材料,多用于園林建筑;后者是經過人工加工而成的具有藝術性的形態,如居民建筑中所用的磚雕、木雕或者將磚瓦以人字紋形式組合鋪裝等[3]。龍安村建筑設計采用人工形態,以博物館建設為例,該建筑以紫紅土土磚為主要材料,并與傳統石材、現代玻璃材料相結合,大面積紅色巖石在質感與色彩方面具有獨特魅力,在外立面利用紅砂巖雕刻精美浮雕,土磚墻中天然墻繪也十分美觀,同時展現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圖1所示。

圖1 土磚墻天然墻繪
(2)土磚驛站。材料根據組織結構不同,有些平滑,有些粗糙,在光線與色彩影響下形成不同質感,帶給人不同的視覺與心理感受。傳統磚瓦材料表面大多粗糙,可形成漫反射,其質感常常給人自然、質樸的印象,將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可使作品更具傳感韻味,呈現返璞歸真的自然風貌。當前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為了避免出現建筑文化斷層,在該項目土磚驛站設計中,采用當地特有紫紅土建造土磚建筑,土磚冬暖夏涼、綠色環保,可體現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系。同時,應用生態紅木與青石等材料,借助現代建筑手法還原古老建筑風格,充分體現傳統磚瓦材料的質感,如圖2所示。

圖2 土磚驛站
(3)龍安風雨橋。磚在經歷不同方式的燒制后有灰色與紅褐色之分。傳統磚瓦材料源于自然,受氣候、地理環境等多因素影響,固有色會發生差異,在建筑設計中可采用對比設計的方式,展現材料的天然色彩,使其更具藝術表現力。例如,在驛站南部荷花池中設立龍安風雨橋,橋梁全部為木結構,不用一釘一鐵,采用榫卯嵌合。橋上刻有鴛鴦戲水、雙龍搶珠以及各類歷史人物故事,色彩鮮明與池水倒影相接,形成一幅優美的畫卷。在橋梁建筑立面上采用深色青磚與杉木板,青磚沉穩大氣、杉木板黃金透亮,二者相互呼應,使橋體更加宏偉壯觀。該建筑采用現代簡約形式,傳統建材與古建筑文化碰撞,產生共鳴。橋體內部采用灰白色石材,與周圍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給人親近自然之感。
綜上所述,在當代社會與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下,磚瓦生存受到嚴峻考驗,當其失去社會需求與實用性,將只能作為工藝品擺放在展廳里,但此類材料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忽視。在未來建筑發展中,設計者應充分認識傳統磚瓦材料的作用與價值,從色彩、形態與質感等方面分析現代表現形式,使傳統建材得到創新利用,由此避免產生建筑文化斷層,為現代建筑注入靈魂與生機,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動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