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聲
廣東省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廣東 東莞 523710
白石窯樞紐船閘工程為北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廣東省英德市白石窯樞紐左岸,工程內容為新建二線船閘和重建一線船閘。
按照二線船閘施工進度計劃,上閘首和進水口施工為關鍵線路,關系到二線船閘施工進度。上閘首底高程為12.32m,頂高程為43.12m,高29.80m;進水口底高程為19.32m,頂高程為37.82m,高18.50m,結構存在1.2m長的懸挑段。兩者之間建基面高差為7m。根據設計方案,二線船閘采用先上閘首后進水口的施工順序。具體布置如圖1、圖2所示。

圖1 上閘首、進水口縱斷面(高程單位:m;尺寸單位:mm)

圖2 進水口平面示意圖
上閘首和進水口結構施工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工期滯后。主要影響因素如下:(1)上閘首底板工程量大,存在弧形輸水廊道,施工技術復雜,且廊道底板澆筑完成后需要進行帷幕灌漿,施工時間長;(2)進水口結構復雜多變,左、右進水口共用異型模板,周轉慢、效率低,無法滿足施工進度要求。
為按期保質完成任務,需對施工技術進行創新。目前,上閘首施工技術較為成熟,能滿足施工要求[1]。因此,需改進進水口結構施工技術。進水口懸挑結構一般采用傳統腳手架施工[2-4],但易影響上閘首施工,交叉作業影響大,存在施工風險。因此,決定通過設計懸挑支撐平臺作為進水口施工平臺,從順作法改為懸挑逆作法施工技術,上閘首與進水口同時施工,從而縮短施工工期。
根據勘察資料,上閘首工區土層依次分布為填卵石土層、粉質黏土層、粉細砂層、卵石土層,巖石層為中風化灰巖。進水口工區土層依次分布為填卵石土層、素填土層、粉質黏土層、卵石土層,巖石層為中風化灰巖。
上閘首建基面位于中風化灰巖層,進水口建基面位于卵石土層或中風化灰巖層,建基面巖石完整性較好,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1)地表水。工區水系屬于北江水系。北江干流徑流年內分配不均,枯水期(10月—次年3月)水量約占全年水量的25%,汛期(4月—9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5%。其中,6月徑流量最大,約占年徑流量的20%;1月徑流量最小,約占年徑流量的3%。常年上游水位約為37.32m。
(2)地下水。工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位埋深為2.9~12.1m,地下水位高程為22.8~36.5m。上游地下水位稍高,水位高程為31.12~36.5m;下游地下水位稍低,水位高程為22.8~32.01m。
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已有的材料設計制作懸挑支撐平臺。平臺構件為工字鋼主梁、方鋼橫梁和膠合板施工平面,主梁下部斜撐鋼管,具體結構組成參數如下。
(1)主梁采用20#工字鋼,單根長4m,其中巖面搭設長度為2.3m(需錨固段),懸臂長度為1.7m(懸臂段),按間距1.5m布置,共設置14根主梁。
(2)主梁錨固段采用5道直徑為20mm的鋼筋進行錨固,按間距0.5m布置。
(3)每根主梁懸臂段采用2道直徑為48mm的鋼管進行斜撐加固,按間距1.5m布置;鋼管內穿鋼筋錨固在巖體內。
(4)主梁上部鋪設3道250mm×250mm×6mm的方鋼,按間距50mm布置,方鋼上部滿鋪18mm厚的膠合板。
(5)檢驗合格后,澆筑50cm厚C25進水口墊層混凝土。
為保證進水口底板懸挑段結構穩定,對底板懸挑段結構進行調整。通過研討,形成兩個方案。方案一:調整進水口底板懸挑區混凝土配筋,增大鋼筋并增加暗梁,增強結構強度及穩定性。方案二:提高底板混凝土標號、保證混凝土強度,使結構穩定。
由于進水口底板混凝土方量達1350m3,通過對比兩個方案的經濟性,決定采用方案一,具體參數如下:加強底板懸挑區縱向4m范圍內的主筋,直徑從20mm加大到25mm,間距按200mm布置;底板懸挑區縱向2m范圍內的主筋增加直徑為12mm的箍筋和水平筋,形成暗梁,暗梁間距按3m布置。
進水口體量大,為保證懸挑支撐平臺施工安全,需確定上部混凝土澆筑高度。結合進水口結構特點等因素,擬定懸挑支撐平臺上部混凝土澆筑進水口結構頂部。利用midas Civil有限元軟件計算平臺穩定性[5]。
計算工況:由于進水口存在大量空箱結構,為簡化計算,平臺上部混凝土高度設為10m。
計算參數:混凝土自重荷載為24kN/m3,方鋼每延米自重荷載為0.46kN,工字鋼每延米自重荷載為0.40kN。
結果表明,當進水口結構澆筑至頂標高,平臺方鋼最大應力值為97N/mm2,小于抗彎強度設計值205N/mm2,滿足強度要求;工字鋼最大應力值為224N/mm2,大于抗彎強度設計值205N/mm2,結構可能發生破壞,影響施工安全,需再計算平臺上部混凝土最大澆筑高度。
再次計算上部混凝土澆筑高度,計算工況:平臺上部混凝土澆筑至7.3m。計算參數不變。
結果表明,當平臺上部混凝土澆筑高度為7.3m時,工字鋼最大應力值為204N/mm2,小于工字鋼抗彎強度205N/mm2,滿足施工安全要求。因此,平臺上部混凝土澆筑高度為7.3m。
(1)清理進水口建基面。
(2)工字鋼主梁鋪設在基巖上,工字鋼采用20mm直徑的鋼筋進行錨固;安裝完成后,主梁底部利用鋼管斜撐加固,斜鋼管內穿入直徑為20mm的鋼筋,錨入側面巖體。
(3)工字鋼主梁、斜撐經檢驗合格后,澆筑進水口結構50cm厚C25墊層混凝土。
(4)墊層混凝土終凝后,鋪設工字鋼上部方鋼及膠合板,形成懸挑支撐平臺。
(5)進水口底板鋼筋板扎,立鋼模。模板利用吊機和塔吊安裝,安裝前清理及刷涂脫模劑。
(6)進水口2m厚底板分兩倉澆筑,首倉澆筑高度為1.5m,第二倉澆筑高度為0.5m。混凝土采取天泵+布料機組合澆筑,采用直徑100mm的振動棒充分振搗。混凝土澆筑完畢12h后,覆蓋土工布灑水養護。
(7)底板混凝土滿足強度要求后,安裝上部混凝土模板。剩余5.3m厚混凝土分兩倉澆筑,首倉澆筑高度為3m,第二倉澆筑高度為2.3m。混凝土澆筑、振搗和養護同步驟(6)一致。
(8)平臺上部混凝土達到強度后,上閘首澆筑至進水口建基面。當平臺底部灌入混凝土后,拆除平臺,切除工字鋼懸挑部分,回收方鋼。
白石窯樞紐二線船閘上閘首、進水口結構工期緊,環境復雜,按照常規的先上閘首后進水口的施工順序無法滿足施工工期要求。通過設計進水口結構懸挑支撐平臺,調整施工順序,利用懸挑逆作法施工技術,提前進行進水口結構施工,實現上閘首和進水口同時施工,解決了工期緊等問題,使現場施工進度滿足計劃要求。同時,懸挑支撐平臺就地取材,施工任務完成后,部分鋼材可回收重復利用,節約環保。因此,該技術在類似船閘工程中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