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徐輝,王登敏
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海綿城市建設需對區域城市內澇、水體污染等問題進行全方位梳理,區分問題的優先級,理清問題的主次,圍繞海綿城市建設構建完善的雨水排澇體系。
新城區與舊城區建設基礎差異性大,新城區通常選擇分散建設海綿設施,而舊城區受制于城區格局、空間等條件的制約,海綿措施應與場地條件相協調。因此,選擇技術設施和技術產品應堅持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在舊城改造區和新建區均應具有可實施性。
海綿城市建設需統籌新舊城區建設中差異性,舊城區以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和截流管溢流風險控制為主導,新建區以年徑流總量為主導。
河流、湖泊、山體、綠地為海綿城市的重要載體,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植草溝、滲透渠等措施,提升城市海綿體系,調蓄徑流雨水,防治內澇隱患。同時,加強天然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嚴禁圍湖、圍河改造等破壞水環境的行為[1]。
環保型雨水口通常設置在道路路緣石側,用于收集道路雨水進入雨水系統。初小雨時初期徑流通過截污掛籃、專用濾料包凈化后,污染物去除效果:COD65%~70%、SS80%~85%、總磷55%~60%、總氮30%~35%、氨氮40%~45%;大雨時雨水通過溢流管道(DN300)排出,不影響雨水排放。環保雨水口主要分為新型環保雨水口和帶過濾器的雨水口。
下沉式綠地指低于周邊地面或道路的綠地(200 mm內),利用下凹空間蓄滯周邊雨水徑流,利用綠地性能減少排水,調蓄雨水。下沉式綠地適用性強,大部分城區綠地皆可改造,而且修建及管理投資相對較小,可以與周邊濕地等協同修建。
植草溝又稱為植被淺溝,不僅起到雨水調蓄凈化作用,而且充當天然排水渠道,改善地表徑流輸送和削減徑流水量[2]。植草溝不僅適合修建于城區道路、公園等硬質路面場地旁,還可以修建于綠地等區域,充當人工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轉輸通道。
雨水花園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修建的下凹綠地,可用于收集天面雨水和地表徑流雨水,利用植被、土壤的協調作用凈化雨水,回補地下水,是一種環保經濟的低影響措施[3]。
滲透渠建設空間小,適合設置于生活小區,可與入滲池、入滲井等雨水收集設施組合使用。滲透設施容易堵塞,存在污染地下水的可能,在寒冷地區還可能存在被凍融破壞的風險。因此,一般要求采取配套的雨水徑流預處理措施,對滲透設施進行周期性的清理和維護,限制入滲雨水水質[4]。
高位花壇通常作為天面雨水的收集處理設施使用。天面雨水經過雨水立管等先匯入花壇,花壇,利用高位花壇內良好的滲透介質使雨水滲透凈化,再由下游海綿設施進行滲透,雨水量過大時,將直接翻過高位花壇進行散排或流入綠地、LID設施等[5]。
房屋屋頂通常采用雨水斷管技術,雨水斷管可以接雨水花園進行雨水凈化,具體系統設計如圖1所示??紤]到公眾接受度的影響,設計時小區內不宜采用下沉式綠地、植被草溝、濕地及滯留(流)設施,主要原因為下沉深度太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綠地中積水時間過長會影響公眾的生活出行,而且容易孳生蚊蟲。根據人們對雨水作為雜用水的接受程度,而且采用雨水收集回用設施進行沖廁及澆灑時,經濟效益通常不佳等原因,小區內設計應結合綠色建筑要求,綜合考慮居住類用地是否應采用回用設施。居住類建設項目應結合小區微地形景觀設計,積極建設雨水花園。

圖1 傳統屋頂雨水流程圖
規劃設計時道路及廣場可采用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瀝青鋪裝,也可采用傳統不透水鋪裝。經凈化的道路、廣場雨水優先考慮排入景觀水體,道路和廣場雨水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道路和廣場雨水流程圖
公園、綠地應同時承擔其他地塊雨水的滯蓄功能,可以在適當位置建雨水調蓄設施,如雨水濕地、滯留塘等。雨水利用應以入滲和調蓄為主,充分利用大面積綠地和水體,如圖3所示。

圖3 公園與綠地類外來雨水流程圖
愉園社區公園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以滯留、凈化、下滲為主。通過雨落管斷接、下凹綠地、透水鋪裝等設施重新構建雨水系統,共有1個總排水出口,外接市政管網。愉園社區公園海綿設施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愉園社區公園海綿設施分析圖
海綿城市建設以滯留、凈化、下滲為主,考慮在愉園社區公園設置蓄水模塊,暴雨時存儲愉園社區公園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塊的雨水,并設置小型雨水處理設施,將雨水處理后作為公園景觀回用水。雨水處理設施主要工藝流程如下。
(1)鋪裝。人行道設置透水鋪裝,并設置排水層。主要工藝:人行鋪裝雨水→透水鋪裝。
(2)綠地。采用下凹綠地,通過收集車道、人行道和綠地雨水進行下滲和輸送至雨水管網。主要工藝:人行道和綠地雨水場→排水溝和下凹綠地→蓄水模塊/小型雨水處理設施→景觀回用水。
根據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對區域進行設計。利用小排水系統削減降雨徑流污染,選取合適的措施,對建筑與小區和綠地進行海綿化改造工程,滿足海綿城市建設削減面源污染的要求,并因地制宜的考慮水資源的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