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明



摘 要:結合老舊城區改造和城市更新,統籌布局,因地制宜地建設綜合管廊系統,對梳理老舊城區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線環境以及滿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改善型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某中小城市老城區濱河道路纜線管廊設計實踐為視角,從管廊選型、地下空間分配到管線綜合布局,從處理其與既有橋梁的關系到細節設計,探索老舊城區綜合管廊設計方法,為老舊城區地下生命線建設總結經驗。
關鍵詞:老舊城區;小型管廊;因地制宜;統籌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9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21)09-0110-03
Abstract: Combi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urban area and urban renewal, the overall layou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system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the intricate underground pipeline environment in the old urban area and to meet the basic living needs and improved living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Taking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e riverside road cable pipe gallery in a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as a perspective, from pipe gallery selection, underground space allocation to comprehensive pipeline layout, from handl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existing bridges to detailed desig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design methods of integrated pipe gallery in old urban areas, and summarize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lifelines in old urban areas.
Keywords: old urban areas;small pipe gallery;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overall planning
綜合管廊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地下市政設施,是水、電、氣等各類城市工程管線的生命通道。通過多年的建設實踐以及諸多城市的試點,綜合管廊建設邁向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更注重因地制宜,更注重干、支、纜三級管廊系統的布局完善及合理級配,更注重集約利用地下空間,更注重解決“城市病”突出問題,更注重服務韌性城市建設。
近年來,國家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科學引導綜合管廊建設。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100號),通知提出,中小城市和老城區要重點加強布局緊湊、經濟合理的纜線管廊建設[1]。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建城〔2020〕111號),意見提出,合理布局干線、支線和纜線管廊有機銜接的管廊系統,有序推進綜合管廊系統建設[2]。纜線管廊作為綜合管廊系統的枝節脈絡,為沿線地塊或用戶提供配給服務,因其不考慮人員通行、不設置通風照明等附屬設施的特點而區別于干線、支線綜合管廊,表現出了體量小巧、造價經濟的優勢,在中小城市更新和老城區改造中應予以重點關注。
1 老舊城區綜合管廊建設的適宜性
綜合管廊建設適宜性評價因子包括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生態敏感性)、區位(區位等級、用地性質、開發強度)、管線集約化利用(管線等級、管線類型、密集程度、運行維護要求、與其他地下設施協調)、道路交通(道路等級、道路狀況、施工條件、交通影響)、景觀(出露地面設施與環境協調)、風險管理(危險管線、水火災害、爆炸事故、結構安全)等。崔海婕[3]利用能源廊道法及因素疊加法得出綜合管廊的理想布局,將綜合管廊建設區域劃分為應建區、適建區、慎建區,其中應建區包括城市新區、舊城改造區、管線密集區和城市重要區域。
結合老舊城區改造同步建設并量身定制綜合管廊是必要的,但是,眾所周知,綜合管廊建設“新區可行,舊城難辦”,可行性與必要性形成矛盾對立的關系。梁寧慧等[4]研究了我國目前綜合管廊建設情況,提出老城區普遍存在道路狹窄、交通混亂、人口密集等問題,開展管廊建設比較困難。老舊城區地下管線具有種類龐雜、地下空間局促、管材老化破損、管徑容量不足和錯搭亂接交叉等特點。
面對現狀,國內已經進行了老舊城區大型與小(微)型管廊實踐。“大型”管廊的運用代表有北京市三里河路九號院淺埋暗挖法綜合管廊(馬蹄形斷面)以及沈陽市南運河盾構法綜合管廊(圓形斷面)。前者為全國首個老舊小區地下綜合管廊示范工程,后者為試點城市中唯一在老城區修建的盾構管廊,兩者均有管廊斷面較大、容納管線較多、穿越環境復雜、實施難度極大、施工風險較高的特點,兩者在管廊工藝設計上均對防火分區、通風區間等進行了突破性調整。相比造價高昂的大型管廊,熊秋文等[5]以老舊城區地下管線問題為切入點,提出舊城區應結合城市更新改造、“三線入地”等實際需求,有序整合歸并電力電纜及通信線纜,積極建設纜線微型管廊,美化城市環境。
結合老舊城區改造,因地制宜選擇管廊建設形式及施工方法[6],將為城市地下管網系統注入新鮮活力,城市肌體狀態也將更為年輕。
2 道路概況
某中小城市濱河道路全長約為4 km,紅線分別寬12 m、16 m和18 m,設計時速為40 km/h,定位為支路。道路位于河流北岸,呈東西走向,穿越城市中心,有五座結構型式各異的南北向拱橋與之跨河相交,其他還有一些支路及組團道路與之平交。道路北側分布居民小區、行政辦公場所、學校以及一座35 kV變電站,南側為沿河景觀帶。道路改造前多處路段常年失修,路面破損比較嚴重,架空線纜密如蛛網。因片區規劃建設需要,結合道路主要地下管線(排水干渠)改造,同步建設內容包括架空線入地、道路改擴建、路面交通優化等。該道路改造帶動了沿線地塊開發建設,提升了沿河景觀形象,為周圍居民、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3 管廊選型
綜合管廊選型應遵循安全合理、經濟適用、集約發展的原則,根據管理模式、建設方式、入廊管線種類及規模、管線綜合方案、管線相容性和預留空間,結合老舊城區現狀道路交通條件、現狀地下管線和周圍建(構)筑物條件、工程風險點等,進行合理確定。根據該城市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濱河道路上規劃了纜線管廊,作為現狀35 kV變電站的能源通道,兼顧納入通信線纜,從規劃層面上確立了管廊建筑規模體量,可以較好地解決道路現狀最為突出、最為迫切的電力通信管線問題,如架空線凌亂密布、地下管孔數不滿足擴容發展需求、因地形及歷史建設原因等造成的路由不通暢、管道破損堵塞等。針對現狀問題,濱河道路改造工程采用纜線管廊形式進行建設是十分適宜的。
濱河道路纜線管廊采用淺埋溝道式及組合排管式兩種形式。大部分路段采用淺埋溝道式,以便運行維護、使用和擴容。沿線道路下方存在較多與纜線管廊交叉穿越管線的路段,遇障礙物無法通過時,采用組合排管形式。
淺埋溝道式纜線管廊尺寸應滿足入廊管線安裝拆除、更新擴容及運行維護等所需作業空間要求,內部凈高不宜大于1.6 m。根據各入廊管線單位提供的容量需求,并考慮遠景發展需要,該道路淺埋溝道式纜線管廊標準斷面凈尺寸B(寬度)×H(高度)=2.0 m×1.5 m,采用明挖現澆施工矩形斷面,如圖1所示。
該淺埋溝道式纜線管廊標準斷面布置充分考慮了老城區濱河道路空間狹窄局促、地下管線復雜的特點,在滿足近期使用及遠期預留的前提下,盡量優化斷面尺寸,以適應道路環境。同時,電力電纜與通信線纜各置一側,互不干擾,便于后期運行維護。
另外,局部路段采用組合排管式纜線管廊,斷面形式靈活多變,可根據實際交叉穿越情況使用不同的排列組合,較為適用于地下管線復雜的老城區,如圖2所示。
4 地下空間分配與管線綜合布局
參與濱河道路地下空間分配的市政設施有纜線管廊、雨污水干渠、雨水管以及給水和天然氣管線。纜線管廊布置在人行道下,平面線形與濱河道路基本保持一致,平面位置與河道、橋梁、建筑物、未入廊管線以及其他地下構筑物的井室、樁、柱、基礎的平面位置相協調,水平凈距和豎向交叉凈距滿足規范要求。纜線管廊與排水干渠同步建設,呈上下疊加空間關系,利用同一基坑支護結構,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地下空間,又節省了投資。道路管線綜合標準橫斷面如圖3所示。
5 與既有橋梁的關系
濱河道路分別從沿線五座拱橋的引橋下方穿過,各類市政管線隨道路一同穿越,以其中一座拱橋為例進行分析。該拱橋主橋為中承式單跨雙肋鋼筋混凝土懸鏈線箱型拱橋,引橋采用簡支梁結構,引橋基礎為擴大獨立基礎。纜線管廊、雨水干渠穿越時,首先采取高壓旋噴樁對引橋基礎進行加固保護,然后進行淺挖基坑施工。纜線管廊和雨水干渠根據各自平面位置分橋跨進行穿越。纜線管廊穿越橋梁設計如圖4所示。
6 結語
老舊城區改造及市政公用設施更新應由規劃引領,進行合理統籌與整體設計,宜采用地下綜合管廊系統。人們應從多層面的影響因子評價老舊城區綜合管廊建設的適宜性,平衡建設必要性與可行性之間的矛盾對立關系,在管廊選型、空間布局上因地制宜,注重細節與技術創新,為老舊城區地下管網系統建設提供最優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100號)[Z].2019.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建城〔2020〕111號)[Z].2020.
[3]崔海婕.省會試點城市綜合管廊規劃設計與方法探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0(5):1304-1311.
[4]梁寧慧,蘭菲,莊煬,等.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現狀與存在問題[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0(6):1622-1635.
[5]熊秋文,陳克堅,郭樹河.以地下管線綜合視角審視綜合管廊規劃[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20(1):17-23.
[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 50838—2015[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