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數據解讀
在一線城市戶口緊縮、二三線城市“搶人大戰”、國家各種鼓勵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政策利好下,更多大學畢業生把目光投向基層。本刊通過高校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訪問、聯合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大型招聘網站的調研報告,從數據角度一窺2021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趨勢。
就業多元化,“慢就業”比例上升
相比2019屆大學畢業生,今年的職場新人們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的海歸人才數量較2019年增長了33.9%,2021年春節后第二周,隨著考研成績公布,更多應屆畢業生流向就業市場,求職人數同比增長143.1%。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全面呈現了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在參與本次調研的2021年應屆畢業生當中,56.9%的大學生選擇畢業后加入就業大軍,較去年收縮18.9個百分點;15.8%選擇自由職業,同比上升8.1個百分點;12.8%選擇慢就業,同比上升6.6個百分點。另外,畢業后在國內繼續學習的應屆畢業生占比9.5%,較去年的6.6%也有明顯提升。
值得探討的是“慢就業”,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游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
具體看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去向,學歷越高,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越高。碩士畢業后“單位就業”占比達到72.1%,遠高于本科與??茖W歷人才。同時,“選擇繼續出國學習”的比例也與學歷成正比,5%的碩士畢業生打算出國繼續深造。
??粕鳛閼眯腿瞬牛谑袌鲋械男枨罅枯^大,“單位就業”這一傳統規劃并不是唯一出路。依托于專業技能和新就業形態的加持,專科生在自由職業、“慢就業”以及創業方面的選擇均要高于其他學歷的畢業生。
有專家解讀“慢就業”現象,認為大學生的思維可能不再受到“畢業即就業”觀念的限制。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轉變,已經從“要找到一個飯碗”變成“要找到一個金飯碗”。不著急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對工作的期望值更高。
“新基建”領域崛起,大學生下沉基層
近幾年,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和壓力日益增大,成都、西安、杭州等新一線城市為了搶人才,頻頻推出提供戶口、優惠購房、補貼等政策,使得高校畢業生開始“轉投”新一線城市。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在對未來市場環境預測不樂觀的前提下,很多企業為了生存,采用“斷尾”的方式求生,進行大量裁員。因此,大學畢業生更重視就業現實情況。
2021屆大學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更愿意從哪里開始?
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1應屆生就業趨勢報告》顯示,一線城市對大學生吸引力有所下降,新一線城市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持續走高。2021年校招崗位有62%來自一線和新一線城市,較去年輕微下降。其中,一線城市校招崗位占比25%,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新一線城市校招崗位占比37%,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已成為應屆畢業生就業吸納的主力軍。
除此之外,伴隨著市場發展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新能源、智慧農業、社區管理等領域更加渴求青年人才,應屆畢業生招聘需求也翻倍增長。應屆畢業生關注度最高的前五個行業大類集中在現代服務業領域,以數字技術類崗位為主的互聯網、電子/通信和科學技術服務行業吸引了26.7%的應屆畢業生;商務和專業服務(廣告、咨詢、法律、會計審計等)行業也體現出對應屆畢業生的強勁吸引力。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有超50%的應屆畢業生對來自2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發布的崗位表現出了興趣。在尚未最終確定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中,45%的人愿意考慮基層崗位。除此之外,“銀發經濟”的崛起也使得人才需求迅速擴大。2021年前5個月,養老產業相關崗位的應屆畢業生招聘規模同比增長51%,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集中于門檻較低的基礎崗位,銷售、行政與運營類崗位占到應屆畢業生需求的64%。
從數據可以看到,“新基建”領域的崛起,促使大學生開始選擇下沉基層,并逐漸加入到新就業形態群體之中。
政策加持,基層就業成為新熱門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快構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的長效機制,鼓勵廣大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近幾年,中央組織部將大學生作為干部隊伍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抓實抓細抓好,指導各地積極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不斷完善相關規劃、政策、體制、機制,推動大學生村官工作與選調生工作相銜接。
據人社部統計,2020年公共部門提供了大約300萬個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三支一扶”和地方補充項目吸納了4萬名高校畢業生。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選聘大學生村官53.7萬名。另據新華網報道,2021年70%左右的高校畢業生到縣及以下機關和事業單位、中小微企業等各類基層單位就業。
政策紅利的加持,無疑使基層就業成為大學生求職的新熱門。
本刊聯合問卷星的調查中,應屆畢業生占比71.2%,非應屆畢業生占比28.8%。25.96%的調查對象在上大學前就了解到“基礎工作”,36.54%的調查對象從大一開始有所了解。在對“基層就業”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人數并不高,僅占4.81%,有所了解的學生占比最高,為29.81%。
如何讓去基層的大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調查中有54.81%的畢業生認為基層單位的軟硬件措施比較重要,51.92%的畢業生認為基層培訓和繼續教育比較重要,36.54%的畢業生認為職業發展前景非常重要,32.69%的畢業生認為家人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劉瑩認為,大學畢業生參與到基層工作崗位的過程中,各級組織部門需要完善培訓與保障體系,提高其適應能力。此外,要提高職場新人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重視程度,幫助他們實現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的有效融合,讓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互促進。
更重要的是激活縣域經濟和新興產業,增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熱情。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認為,只有縣域經濟活躍起來,才能增強人才的流動性,形成良性循環。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做好研究,幫助縣域形成深層次的產業鏈。馬陸亭說:“縣域形成產業源頭,讓更多人受益。這樣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也能增加開放性。只要高層次的人才流動起來了,當地的經濟就‘活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熱情也就增加了,扎根的信心也更大了,這盤棋就真正‘活起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