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基因的載體,賡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高職思政課教學,可以增強思政課堂的活力,讓思政課理論知識變得鮮活和引發與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具體運用上,教師應注重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突出體驗參與、溝通交流及融媒體的運用,更好地提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
[關鍵詞]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留下的精神、制度和物質資源,是紅色基因的載體,賡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可提升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效率,強化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作用,在增強高職生“四個自信”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高職思政課的必修課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形勢與政策》,江西省高校還開設了“紅色文化”選修課。這些課程都是對高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課程,是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充分加以利用。但是,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對于教學中用什么樣的方法、案例來豐富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確是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
從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角度來看,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對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獨特價值,對發揮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的輔助意義。
(一)增強課堂活力
思政課講述的是理論性很強的知識,是科學理論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對于文化基礎知識不扎實、平時不愛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生來說,要能夠了解、掌握這些知識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結合教學內容,融入紅色文化故事、詩歌、英雄事跡,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讓學生更感興趣,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啟發學生,為他們凝聚拼搏前進的力量。比如,江西這塊紅土地上就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以及紅色家書、紅色歌謠等。例如,在講“毛澤東思想”這一章時,教師如果融入紅色故事,引導學生誦讀紅色家書,效果就會更好,課堂氣氛就會更活躍。
(二)讓理論知識變得鮮活
理論來源于生活。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思政課堂教學效果還需提升,教材內容不夠鮮活。教材內容闡述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原理,所用的話語都是帶有原則性、理論性的表述。教師要用一些鮮活的案例、事跡和人物來充實教材,讓課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就能夠達到這個效果。
(三)引發情感共鳴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要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觀點和黨的政策理論充分理解,從而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要讓理論知識進入學生的腦海中,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就顯得尤為重要,情感上認同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效果就會更好,就會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度更高,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基因的載體,可以作為高職思政課中生動的教學素材。例如,組織誦讀紅色家書、紅色主題演講、情景劇展演等活動,或者將紅色文化資源以文字、實物、圖片和視頻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使理論知識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調動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
二、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阻礙與解決路徑
目前,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存在現實阻礙,理論與現實的對接不夠。教師在講解紅色文化時,還存在方法不當,只講理論不講實例,不能對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指導,只進行空洞說教,技術手段運用不夠,效果不佳等現象。現在的高職生都是“00后”,他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因此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來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要在資源內容和運用方法上盡量與他們的思想、接受習慣、成長愿望相契合。
(一)資源挖掘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如今思政課教學面對的高職生生活在物質資源充足的年代,他們對當年紅軍在井岡山上的艱苦生活較難產生共鳴。因此,在參照歷史的前提下,教師應盡量使挖掘的內容能夠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的教學中,關于“艱苦奮斗”精神的講述,教師要在讓學生追憶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盡量運用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楷模的事跡,比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及各地涌現的英模人物,這樣就更有親切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如果要運用到革命戰爭年代的素材,要盡量對當時的現實條件的細節進行挖掘,讓學生更易產生共鳴。
(二)教學設計突出體驗參與
教師在教學中要將紅色文化與學生個體的主觀體驗、外部的客觀環境加以聯系,把抽象的文化精神放置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講解,結合實例進行講解,使學生既能夠從理論上領悟紅色文化的精髓,把握初心使命,又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在理論與現實的互動中堅定文化自信。比如,在講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運用“穿越時空法”,通過播放一些電影片段,讓學生對那個年代有感知,然后通過層層推想,假設自己是一個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將會有怎樣的擔當,然后將會選擇怎樣的道路,采取什么樣的工作方法;還可以運用情景劇讓學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收集紅色文化素材進行表演。
(三)教學過程突出溝通交流
高職生的基礎知識較弱,但是他們思想活躍,渴望被尊重與被關注。在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提升課堂教育效果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盡量多讓學生進行學習分享、專題討論、社會調查、案例分析和情景劇表演等。如果可能,盡量讓學生到革命烈士紀念館、紅色革命紀念基地參觀走訪。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誦讀紅色家書、觀看紅色影片,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收獲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四個自信”。
(四)教學手段突出融媒體運用
如今,融媒體發展迅速,廣播、電視、報紙、VR等不同媒體、技術的資源都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在思政課教學中能夠得到運用。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在思政教學上,則可對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效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紅色文化音頻、視頻、漫畫等,或新媒體和網絡語言講好微故事,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點贊,利用充滿正能量的紅色文化豐富高職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高職學生堅定奮進腳步、樹立人生目標、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中去。
參考文獻
[1]王玲,陳昱霖.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和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86-88.
[2]曾杰.論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48-50.
[3]龔海燕.紅色文化融入公安職業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6):51-54.
[4]李浩泉.紅色資源在培養大學生奮斗精神中的有效運用[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5):60-61+115.
[基金項目]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紅色基因傳承背景下的地方紅色文化社會價值研究——以江西紅色文化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KS161024)。
[作者簡介]吳章榮(1975—? ? ),男,江西修水人,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