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莉
[摘 要] 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背景下,“集團校”應運而生。在“互聯網+”時代,“集團校”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推動“集團校”成員校的共同發展,成為“集團校”必須直面的問題。文章以無錫市某小學為例,提出“集團校”發展的策略:重視人文環境建設,提升教科研水平,注重提升服務品質。
[關鍵詞] “集團校”;文化建設;協同育人
為推動區域內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形成開放多元、優質多樣、共同發展、人民滿意的良好教育生態,無錫市新吳區以“育人至新,新益求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發展愿景,組建了“基地校”“集團校”“聯盟校”等三類教育集群,在質量提優、教師發展、課程實施、影響力提升等方面開展工作,落實任務。
無錫市某小學作為“集團校”,以“育至強兒童,塑至善教師,成至德集團”為發展目標,以“項目帶動,打破壁壘,深度融合”為工作思路,腳踏實地開展各項工作,推動“集團校”教育集群辦學向更高層次邁進。
一、重視人文環境建設
人文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它集中體現的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學校內不同崗位、不同角色的每個人,在學校發展的道路上都很重要。學校需要通過制度的制定、氛圍的營造、舉措的推動等,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尊重,感受到關愛,建設人文氛圍濃郁的校園環境。這樣的人文環境,是能在人的言語、行為、態度、性情等方面有所展露與體現的,必定能成為學校發展最有力、最穩固的基石。
首先,建立一種以尊重為核心的集團文化。“集團校”要尊重各成員校的歷史傳統,在尊重各成員校校園文化的基礎上促進學校品質的提升。各成員校要形成共識:大家都相同——集團內的各個學校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共同的辦學理念;大家又不同——集團化不是標本化、同質化,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追求,有著各自個性化的表達。因此,“同而自主,特色發展”應該是集團化辦學追求的境界。
其次,各成員校要有校本化的文化表達。學校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所成員校同根同源、同氣連枝。弘揚“樂學、多思、勤練、求實”的學風,“嚴謹、務實、求活、創新”的教風和“敏毅、誠樸”的校風,是“集團校”所有成員共同的堅守與抹不去的歷史底色。集團化辦學是一起發展,而不是一樣發展,各成員校扎根各自土壤綻放了“新芽”,但“進步之路,道阻且長,唯有敏而好學,弘毅自強”仍然是“集團校”所有成員的共識。因此,進入新時代,學校梳理辦學理念,總結提煉學校精神,形成根植于各學校歷史的校園文化,制訂更加專業的發展規劃,創建更加專業的辦學體系。“敏毅至新”成為“集團校”發展的共同文化標識。學校將在人文環境的引領下,加強“集團校”各成員之間的聯動、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提高。同時,學校鼓勵、支持各成員校在文化共融的基礎上,努力培育富有個性的教育特色或特色教育,使集團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態勢。
二、提升教科研水平
教育科學研究,可以促進學校的質量提優、教師發展、課程實施、影響力提升等,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血脈。因此,在“集團校”各成員校提高對教科研的重視程度的情況下,學校需要進一步開發“集團校”體系化、有深度的教科研內容,從而形成“集團校”的教研文化。它將是“集團校”全體教師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的熱情、態度和經驗的高度濃縮、總結與提煉,也將是“集團校”內涵不斷傳承、發展、豐富的精神財富和不竭動力。
學習是學生主要的發展任務,是成長的最直接的體現。因此,學校將以課堂教學為平臺,開展“集團校”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教師通過相互聽課,了解彼此的優勢,尋求共同進步。學校將圍繞學科定期開展主題教研活動,制訂并落實清晰的主題教研計劃,進一步提升“集團校”各成員校的學科教學水平;通過學科組內部集體備課、教學展示、交流研討、反思總結的教研形式,穩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搭建“集團校”學科教研平臺,促進成員校教育研究理念的轉變、學科教學能力的提升,營造有利于學校教科研向縱深邁進的良好環境。學校注重以活動來激勵和指導教師的研究與實踐,每學期舉行一次“學科入校診斷”,通過課堂聽課、小樣本測試、座談等形式,促進教學常規的落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科的教學質量。
教師發展是“集團校”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教師教科研素質是“集團校”教科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建立“集團校”學科工作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進行分層式、網格式培養,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校外專家名師為教師教科研實踐提供專業支持,為教師教育研究搭建成長平臺;運用文化植根、價值認同、活動深化等策略,引領教師堅守與追尋美德;實施目標驅動、典范引領、尊重個性、創設平臺等策略,實現教師的自主性發展、差異化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此外,“集團校”校級層面成立了“立社”青年教師成長營,統籌資源、協調時間,鼓勵青年教師完成“六個一”,即共讀一本科研專著,共上一節科研課,制訂一份項目化學習設計,參與一次讀書沙龍,分享一次研究心得,撰寫一篇科研論文。成長營每學期舉辦一次成果交流會,并定期對參與的教師進行考核,以期縮短青年教師成長周期,加快教育骨干教師的培養。
三、注重提升服務品質
教書育人,需要學校用心去真誠服務,從而營造確保所有人愿意并且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氛圍,這就是學校服務文化。
首先,“集團校”服務文化應立足于為學生的成長而服務,讓每個學生在適宜的氛圍中感受正面的、積極的教育。第一,學校需要開墾適合學生自由成長的土壤,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校園文化氛圍,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第二,學校需要開拓適合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開設適合學生成長的開放、多元的課程,用課程塑造人、引導人;第三,學校需要設計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時間表,因材施教,用優質教學培養人、發展人。
其次,“集團校”服務文化應為家長的成長而服務,讓家長形成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觀。“集團校”將不斷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積極舉行“學校開放日”等活動,豐富“集團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對家長進行積極的家庭教育指導,促進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風,使家長給孩子以示范引導,引導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理念,輔助家長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共同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
最后,“集團校”服務文化需要輻射至社會,讓社會因學校服務文化而顯現美好的、融合的情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集團校”服務社會的最高境界,學校將通過黨建引領、志愿服務等途徑,在社區、街道、區域內擴大學校服務范圍,提升學校的服務水平,讓社會因教育而更美好。
身處“互聯網+”時代,“集團校”應加快信息平臺建設。學校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展示成果、開展在線學習和交流,可以有效地解決教師學習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問題,促進教師之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學校要通過各種機制的建設,在發展內涵、建強機制、隊伍培養、教學改革等方面盤活集團資源,帶動各成員校的高質量發展,努力讓集團內的每一所學校都成為人民群眾信賴的優質品牌學校,引導教師、家長和社區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敏,汪菲.集團化辦學的歷史演進、發展模式與優化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3(2):1-6.
[2]范小梅,黃媛媛.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回顧、反思與前瞻[J].教育探索,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