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識字教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對語文學習力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從識字寫字出發,活用“放大鏡”“比一比”“摸一摸”“秀一秀”等識字小妙招,激發學生識寫的興趣,夯實基礎,活躍思維,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
【關鍵詞】放大鏡;比一比;摸一摸;秀一秀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1-031-02
【本文著錄格式】劉琪.以寫字教學為基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J].課外語文,2021,20(21):31-32.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提出:“要著重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初步鑒賞、審美能力。”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常常注重字詞句段的練習,引導思維能力的跨越,反復強調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卻容易忽略學生的基礎習慣,忽略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而培養這一能力,就可以從識字寫字開始。
識字寫字并不是枯燥無味的過程,相反,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對語文學習力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它時常面臨困境:
1.識字寫字任務加重,學生識寫的能力較低,課上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規范筆畫、鞏固生字,令老師、學生、家長都備受壓力。
2.教師所用的方法大多局限于教法層面,忽略了要給學生創設足夠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識字。
3.學生識字范圍限定在教材之中,遠離生活。學生對漢字只是機械性地識記,缺乏動力,回生率很高。
4.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寫字指導的作用,寫完字后缺乏評價、反饋的過程,導致學生對漢字鑒賞能力的缺失。
根據上述幾點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實踐了部分寫字“小妙招”,以期提升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由點及面,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學會學習。
一、巧用放大鏡,一起評一評
教師是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小學階段的學生又往往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練就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善于捕捉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細微變化,從實際出發,輔以恰當的方法,引領學生初步學會自我審視、自我評價。
步入中年級,由于學習難度與學習任務的陡增,學生認真寫字的意識逐漸淡薄。一次檢測,在一道要求“照樣子,寫出左右部分相同的字”的題目中,筆者班級中許多學生作答時字跡潦草,甚至將兩個部分完全分開,一個字都變成了兩個。靜心細想:這也不能怪孩子,是我們一味強調速度和分數,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基礎和習慣,才導致了如今的結果。
經過一番思考,筆者打印了一疊練字紙,走進教室,重新上了一節寫字課,并提醒學生時刻堅持認真寫字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用放大鏡來觀察字,以此找回認真寫字的態度。學生驚訝于中年級仍要上習字課的決定,又對“放大鏡”充滿好奇和期待。打開練字紙,以“弱、朋、羽”三個字作為例字,學生先各自描紅。一分鐘后,筆者問道:“誰描好了?”許多小手都高高舉起,挑選三份,打開投影,請他們評價描紅情況,許多學生都非常“寬容”地認為字描得不錯。這時,筆者按下了投影儀上的放大鍵,字經過一倍、兩倍甚至十倍的放大后,下面的議論聲也越來越大。“原來這些筆畫都沒能好好地描在線上。”
“是啊,瞧那橫和豎,還歪歪扭扭的呢!”“還有還有,橫折本來應該一筆寫成,這個字上寫了兩筆呢。”
通過夸張的放大,學生回憶起了描紅的基本原則,再提醒仔細觀察觀察,左右部分相同的字——左低右高、左窄右寬、靠得近但互不相碰,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用“放大鏡”,把課堂的主動權適時地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我反思中慢慢體會與成長,扎實基礎與習慣,逐漸提高漢字鑒賞能力。
二、漢字手拉手,我們比一比
在識字寫字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是老師講,學生聽,再進行練寫,缺乏反饋和評價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的書寫鑒賞能力日漸降低,即使是知道字寫得不好,也不愿意擦掉重寫。
其實,無論是我們的教材還是配套的《習字冊》,都不是直接出示田字格讓學生寫字,而是把范字放在前頭,讓學生觀察、臨帖。學生寫完一個字,并不是結束,還要再回過去與例字對照,對照筆畫位置,對照間架結構,對照整體字形,不好的地方改正過來,才算是完成了寫字的過程。文章不厭百回改,寫字,也是一樣。
但是,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對照例字改正環節,常常被老師和同學們忽略,字僅能做到寫正確,但并不美觀,更遑論有靈氣、有風骨。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草原上的盛會》一課教學中,生字“豐”吸引了我的注意。“豐”字里有三個橫畫,三橫長短不一,間距均勻。其實,像“豐”字一樣,有三個橫畫的字我們已經學過許多,如春、美、羊……書寫要求也重復提及,但孩子們的書寫總是不盡如人意,間距到底要留多大,長短差距究竟是多少,總有很多人把握不好。因此,在這次的書寫過程中,我先不急于講解,而是先讓孩子們觀察。在以往學習經驗的支持下,他們很快指出:寫好字的關鍵在于三個橫畫。范寫生字后,學生開始自由練寫。我下去巡視了一圈,發現還是有許多字的間架結構有偏差,便靈機一動,挑選了幾個寫好的學生作品,回到講臺上。先提醒學生輕輕放下筆,小眼睛看過來:“要想把字寫好,除了認真讀帖、臨寫,還要學會用‘比一比的方法,讓自己的字更加美觀。”我將學生的字和例字漸漸拉近,直到完全貼合,兩相對照后,就能非常直觀地發現有的字三橫的間距不均勻,上邊靠得近,下邊離得遠;有的字長橫過長,短橫過短,整體不協調。學生連連點頭,一下子就明白了問題所在,也有了修改標準,再自行對照例字仿寫,整體便有了很明顯的進步。
通過這一次的實踐,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比一比”的寫字方法,并能簡單運用。后續學習“點”字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四點底是全字的難點所在,一點朝左,三點朝右;兩側點較長,中間兩點短;點與點間距離均勻。在練寫過程中,很多學生立刻回憶起了這一方法,將自己寫的字與原字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修改,以實際為依托,學以致用,實現了寫字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三、寫字有方法,伸手摸一摸
學生是集各種感官于一身的結合體,課堂上,我們常見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來教授知識,即學生觀察和老師提示相結合。但單一的方式往往會令學生產生倦怠感,降低了課堂效率。除去視聽二覺外,還可以引入觸覺,伸手摸一摸,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低年級識字寫字的過程中,會遇到部分間架結構較難掌握的筆畫。如“橫折”折角處是尖的,“豎彎鉤”折角處是彎的,但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難以區分,常常出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教師發揮“大腦”的思考作用,想辦法讓學生全方位地直觀感受。筆者在講解過程中,先把尖角和圓轉處以紅色重點標記,引起學生的視覺注意,再讓他們觀看橫折折角尖尖、彎鉤彎處滾小球的動畫,最后再拿出制作好的“尖角”和“彎鉤”的卡片,發揮觸覺作用,摸一摸,多方面結合,自然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運用“摸一摸”的方法進行識字寫字,摸索出一條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學習模式,以此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的識字過程“動”起來,拒絕死板和枯燥,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從掌握正確的寫字方法為起點,提升識字寫字的學習、鑒賞能力。
四、優秀作品展,定期秀一秀
經過一段時間寫字方法的滲透,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大大提高。課上教學生字時,筆者常會留一分鐘讓孩子自己觀察寫字要點,孩子們也積極主動地和同桌、老師交流自己的寫字方法,如寫字有頓筆、撇捺要舒展、懸針豎出鋒、左右要穿插……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寫出的字也愈加像模像樣。
看到此情此景,筆者欣喜的同時也在想辦法幫他們搭建起展示的平臺,為這股熱情添一股勁。如準備許多精美的練字紙,每周在黑板上范寫一首古詩,再讓學生照樣子臨寫在紙上,利用班會課舉辦“作品展”,讓學生盡情地秀出自己的作品,再自己當“小老師”,對作品進行評選,最后將優秀作品張貼在外墻,供老師和同學們欣賞評鑒。同時,也利用此契機加強家校間的聯系,將優秀作品發至家長QQ群,凝聚起家校兩股教育合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揚,提升家長的認同感,又一次增強學生積極正面的情感,寫起字來更加興味盎然。
漸漸地,孩子們不僅字寫得更好看了,也變得更加“能說會道”了。一次次的評賞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膽量,由此延伸開去,連語文課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新課標不斷強調識字寫字的重要地位,提出“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在執行這一新要求的過程中,就要求我們時刻將寫好漢字放在教學的重要地位,時刻提醒孩子將認真寫字的良好習慣不斷保持,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鑒賞能力,這對他們的未來人生也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陳樹民.漢字特殊功能與教學創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劉濟遠.小學語文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劉麗霞.讓小學生識字充滿情趣[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小學專輯),2005(4).
作者簡介:劉琪,女,1992年生,江蘇無錫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