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圍繞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需求,實現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成為一線教師著力探索的問題。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發展認知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在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使學生實現意志選擇和實踐感悟。
關鍵詞:課堂觀察;觀課;議課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4-0043-02
引 言
當前聽課和評課已經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模式。公開課更是將常規課的眾多亮點聚集在一起,能夠引發教師的頭腦風暴。教師只要以謙虛的精神、欣賞的眼光、研究的心態和分享的神情去聽、去品、去悟,就必然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1]。
一、思考是聽課時有所“得”的關鍵
【思考一】熱身
觀課強調的是一種平等。這也就意味著所有參與者在活動中都是平等的,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參加活動前的熱身就非常有必要。聽課的教師應事先了解參加活動的主題、執教者主講的課題等,對本課在整個教材中的前后聯系、重難點都應有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說,你是怎樣看待這個教材的。如果教師能夠精心研讀文本教材,有自己的熱身準備,那么觀課時就能做到有針對性、有見解,聽課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例如,在聽“愛護我們的家園”一課時,筆者在聽課有以下一些思索:如何增強欣賞的有效性呢?“愛護我們的家園”具有鮮明的造型性特征和體裁性特征,為二年級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充分的可能。聽課的教師只有有了自己的預設、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帶著這樣的熱身走進課堂,才能圍繞執教者的教學設計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思考二】注視
注視什么呢?課堂注視的視角在哪里呢?其實,課堂所要關注的視角之一應是“教什么”。在一堂課中,聽課教師應從“怎么教”“怎么學”“學得如何”的視角出發,對教學目標、 教材處理、教學方法、規劃環節、課堂評價、課后延伸等進行專業背景下的課堂觀察,找到課堂的注視點,了解和觀察課堂的實效性,如此才能提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討論話題。
【思考三】發現
聽課教師應透過課堂現象發現教育本質。在觀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聽,還要看,看課堂上教與學的氛圍,看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看授課教師引導、組織合作的角色體現,看授課教師有沒有關注到每一個細節。一堂課之所以好,其關鍵究竟是什么呢?在觀課的過程中,聽課教師要透過課堂現象去發現授課教師滲透的學習方式、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思考預設與生成。
【思考四】反思
一位好的教師,在觀課的過程中一定會將自己置身其內。看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會思索: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看到有啟發的教學細節,他會動容:為什么執教教師能這樣做?一些教師非常認真,聽課時往往連執教者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記得密密麻麻。其實大可不必,教師可以省下這些記錄的時間,學會在現場及時反思,抓住現場反思的幾個生成點:(1)及時寫下自己執教這個點的操作流程;(2)對現象背后所悟到的理念要及時記下要點;(3)注意及時與相關課例的比較研究,特別是與榜樣的示范比較。
不管是聽課教師還是授課教師,對每節課都要有自己的個性反思。例如,筆者作為授課教師曾經教學過“我愛紅領巾”一課,由于不熟悉學生的情況,筆者在實踐活動中請了一位比較內向的女生。我們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我想不出來。”“想當然是想不出來的,你可以試著說一說。”“我不會。”“你一定會的,不信你試試看。”“我不會。”“老師來和你一起試吧。”最終,這名學生在筆者的鼓勵下準確地系好了紅領巾,贏得了聽課教師的掌聲。完成這堂課后,筆者也進行了反思,深信自己給予了能力較弱的學生耐心與鼓勵,相信每位學生都可以做到,使他們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在2020年9月,筆者看到聽課教師的一篇論文,他在列舉其中一個例子時,沒有點名說是哪一位教師的課堂,但是筆者很自覺地對號入座。聽課教師對這個課堂實踐環節提出了和筆者完全不同的教學觀點。他是這樣寫的:“從教師的層面來分析,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但同時我也在想,倘若我是那位女生,當我回到座位時,內心是充滿嘗試后成功的喜悅,還是繼續陷在那臺前幾分鐘帶來的尷尬里,抑或二者兼有呢?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教師是鼓勵學生反復嘗試,還是尊重學生個性?以我的理解,教師可以放棄讓學生臺前表現的形式,課堂上尋找時機單獨與學生短暫交流,引導學生完成。對于學生個體身心成長而言,這種方式無疑是她比較愿意接受的。”一位教師能對一個課堂細節做深入的反思,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相信他的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寬。
二、評有所“見”
觀課之后,教師要做的是對這節課進行評議。評課,更加準確地說是議課。它是觀課者圍繞所收集的課堂信息來提出問題、發表意見,強調集中話題、超越現象、深入對話。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議課交流的方式和特點包括:個別交談——具體、真實、私密性;集體討論——短兵相接、思維碰撞、取長補短、能力增強;專家引領——理論高度、實踐指導;書面評議——深入冷靜、理論提升。
(一)評課稿的形式: 主題式
主題式評課稿就是以某種教學理念為抓手、為線索,去展開評析。這類評課往往貫通全課;抓住一點,不及其余。例如,《如何把握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點》以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有效性為專題,分別以讓學生熟悉的關鍵點是通過戲劇性的描述還是文學性的描述、抗日題材類歌曲的關鍵點應是重情感還是抓規范、重復有效的關鍵點在于教師還是學生三個關鍵性觀點去提煉亮點,理疏漏,聚焦教學的有效性。主題式評課稿的優點是以點帶面、一目了然。
(二)評課稿的形式:總分式
總分式評課稿闡述一分為二,一般先整體概述,然后針對優點展開,接著指出問題,最后提出建議。這類評課稿最常見。我們怎樣將這種常見的總分式寫得更賞心悅目,讓看者更清楚、條理更清晰呢?筆者歸納了一些書寫類型。
1.詩意型
同樣是評論“我是一個小幫手”一課,有一篇評課稿就顯得頗有情趣。其開頭是這樣的:“新學期伊始,走在‘南風忽起,春光乍現的時光里,走進‘名師工作室新學年的邀約中,吟唱春天的歌,啟發教學心智。”接下來其以做一個小幫手—敘述題材文本解讀—剖析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方法為主線一一展開,最后還提出自己的建議:不同的教案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繹。詩意型的評課稿有一種散文式的浪漫情懷,顯得更加感性,能瞬間打動人。
2.提問型
例如,對于“小商標 大世界”一課的評析,文章的開頭就奠定了提問的基調:“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如何給學生創設愉悅、輕松、安全的課堂,并且培養學生善良的品質呢?”圍繞這個問題,作者展開了對這堂課總體的評述,下面的小標題分別以如何定位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難點、如何設計適切的教法讓學生學得有趣有效、如何科學地把握教材中的特定形象四個小問題展開,從執教教師采用的符合一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到對教材特定形象的理解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問題即焦點,問題即觀點,有問有答,不失巧妙。
3.平鋪直敘型
平鋪直敘型是一種最常用、最樸實的書寫方式,這種評課稿的優點是隨性、隨意但不隨便,適用于大多數教師。正如“小商標 大世界”這篇評課稿,聽課教師將課堂觀察感悟融入段落,對執教教師教材處理的贊許、預設與生成的不協調之處和歌曲難點處理的爭議等娓娓道來,讓人心曠神怡。
(三)評課稿的形式:論文式
除主題型和總分型外,將評課觀點以論文形式體現,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許多教師曾結合自己的案例撰寫論文,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樣,評課稿也可以以論文形式呈現。例如,某位教師的評課稿《文本細讀,細在何處》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1)準確領悟教材,把握切入點——精打“細”算;(2)合理設計學法,突破難點——精雕“細”啄;(3)預設課堂學情,有效點撥——于“細”微處;(4)設計有效拓展,開闊視野——“細”水長流;(5)對于“文本細讀”的后續思考。教師以簡練的語言,將實踐與理論支撐牢牢結合在一起,課堂觀察非常全面,理論觀點水平較高,讓人眼前一亮。
一篇好的評課稿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第一,理論依據要正確充分,符合新課程標準及教育學、心理學等有關精神和原理。 第二,把握教材,能較好地把握所評課教學內容與有關知識的內在聯系。評者在看課時,首先要明確本課書或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么,再看授課人是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第三,以評議視角,將課堂看深、看透,首先評課者提出的觀點要正確。例如,有些看似熱鬧之處其實是嘩眾取寵的敗筆,有些看似平淡無奇,其實蘊含著教者的匠心。其次評課者的評課視角要獨特新穎,提出觀點后要聯系課堂實例印證。 第四,提出改進建議。“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優質課都有瑕疵。教師要不為權威所迷,敢向名家說“不”。當然,缺點要找準,見解要獨特,改進措施要合理、實用。第五,評價態度一定要客觀、中肯、公正,應該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不要以偏概全。第六,文面表達要條理清楚、語句通順、表達流暢。
結? ? 語
只有實實在在地抓住課堂觀察的基本要素,評課者才有可能評得到位、貼切,在給人以啟迪的同時,提升自己。觀課議課以教師的發展為本。教師在觀課議課中應聽有所得、評有所見,這樣其教科研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張岳洋.在教學反思中成長[J].山西教育:教學版,2014(07):41.
作者簡介:周芳(1980.10—),女,江西瑞金人,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