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是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的過程,教學重點是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發現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過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本文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基于實驗教學的創新教學方式進行了闡述,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4-0059-02
引? ? 言
數學因其特有的“邏輯性”,使許多農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他們無法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更無法應用所學知識。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程,更依賴具象化的事物和例子,否則很難透徹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方式上有所改變,采用新型的數學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繼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成績
從國內多所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模式來看,很多教師的傳統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其教育方式完全是為了應試教育而創設的,絲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很多教師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采用題海戰術,令學生感覺非常苦惱。還有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沒有與學生互動,沒有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禁錮住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單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較好的邏輯思維。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并未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而是繼續沿用不停刷題的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農村小學數學實驗教學
(一)讓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學好數學
數學學習并非死記硬背的過程。數學的邏輯性決定了要想學好數學,學生必須掌握抽象的數學原理。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而數學實驗教學能實現這一過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1.實驗教學便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概念時,可以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在頭腦中構建抽象的知識框架,形成對知識的初步認知。
例如,在“負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在教師講解完相關的知識后,學生可能無法立刻理解負數的實際含義。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都是正數,而負數屬于學生的知識盲區。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實驗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負數的含義。教師可以邀請不同身高的兩位學生來到講臺上,用實際的例子為學生講解“負數”。在身高較矮的學生頭頂處設置標準為“0”,比他高的就是正數。那么反過來,在身高較高的學生頭頂處設置標準為“0”,那么比他矮的就是負數了。這樣用身高比量的方式能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到負數在抽象知識中的含義。同時,通過比較,學生會產生自主探索的意識。這樣的實驗教學,既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又能達到教學目的。
2.實驗教學便于學生總結數學規律
小學數學中的公式和定理都比較簡單,所以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都可以自主地推導出來。但是,數學規律需要大量驗證才能得出最后答案。因此,教師可以一邊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教學,一邊讓學生發現規律,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這一課時,在學生學會了如何計算三角形的公式之后,教師可以拿出小道具——兩個全等的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拼一下,看能得出什么圖形。學生通過實驗教學很快掌握了三角形面積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完全地將課堂交給學生。與被動接受的知識相比,學生對自己探索到的知識印象會更深刻。
(二)創設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教學
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理解知識的,缺乏思考的過程。因此,很多學生只是學了知識而不會運用。因此,教師應開展讓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1]。
例如,在“時、分、秒”一課中,學生剛接觸關于時間的知識點,對于“時、分、秒”的具體含義還沒有什么理解。此時,教師可以用計時器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讓學生看著計時器開始計時,到60秒時就摁下暫停鍵,并告訴學生這就是一分鐘。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就能知道60秒是多長時間,并且舉一反三地知曉60個60秒就是一小時。這樣通過實踐的方式,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平移、旋轉、軸對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模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針對平移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準備一張比較大的紙,在上面用黑色筆畫滿均勻的小黑點,再用紅色筆畫一個松樹的形狀,開始進行“平移接龍”游戲。在教師發布第一個指令向上平移五個點后,第一名學生開始在第五個點的位置畫出松樹的形狀,然后由這名學生發布下一步的口令,以此類推。這樣,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平移知識的理解。在“旋轉”這一知識要點中,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是旋轉時的中心、角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生活中什事物是可以通過旋轉得到的,并畫在本子上。在學生畫完之后,教師可以用實物舉例,如雪花、向日葵、石磨都能通過旋轉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現實中,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軸對稱”這一知識點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是對軸對稱圖形,如“蝴蝶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將一張對折,紙張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紙張如果是軸對稱圖形的話,那么有多少種折疊的方法呢?是不是折疊出來的都是軸對稱圖形”。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總之,教師要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探究的欲望,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其創新能力[2]。
(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實驗教學
小學生天性活潑,對游戲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利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控好游戲時間,并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游戲,不能在學生玩游戲的過程中弱化教學,否則游戲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3]。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這一課中,由于學生已經有“百”以內的計數能力,教師可以創設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升計算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用準備好的人民幣創設一個小超市的場景,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游戲,由一位學生扮演售貨員、一位學生扮演顧客。“顧客”先說想買的物品,然后“售貨員”說出物品的價格,隨后“顧客”再說自己手里有多少錢,最后“售貨員”根據“顧客”遞過來的錢為其找零。這樣反復進行的游戲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甚至可以自己發布口令,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迅速作答,以提升學生口算的能力。
除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課外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加強親子交流。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結合農村生活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長期作業。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長期記錄家庭收支,即家庭每個月的吃穿用度的支出。對于這樣的作業,學生就需要和父母進行交流,還可以跟著父母一起去購買。學生可以將每一次項目支出的費用記錄下來,每隔一周就做一個統計表,一個月后觀察這四周的支出數據,從而在了解家庭收支的同時,提升自己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4]。
結? ? 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用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更熟練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實現全面發展。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案,轉變固有思想,將教學重點放在鍛煉學生的思維上,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王婧.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才智,2020(14):153.
李玉明.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農村小學數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36-137.
李永良.實驗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8,28(02):11-12.
伍建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7):243.
作者簡介:方智煒(1977.12—),女,江蘇揚州人,副校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實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