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多名學生到河邊玩耍不幸溺亡”的消息,在暑假期間不時刺激公眾神經。我們不能總在發生悲劇后才痛心疾首地想起防范。每年放寒暑假時,很多學校會發放《給家長的一封信》,提示家長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公安等部門時常發布安全警示信息或案例;有些地方斥資在河湖等水域安裝防溺水預警系統;有的社區組織安全宣講活動、入戶宣傳指導;諸多媒體終端頻繁發布相關提醒,等等。可以說,相關安全教育取得了不少效果,但仍有改進與提升的空間。
將安全意識深深根植于孩子心中,提升孩子的安全生存意識,我們需要尋找更有效的、孩子能聽得進去的,甚至是“洗腦”式的教育方式,將安全教育轉化為孩子識別危險、遠離危險的能力,讓防范危險成為孩子的自覺和本能。
比如,沉浸式教育或許是一種不錯的嘗試。日前,某短視頻平臺一則“音樂老師改編《童年》歌詞,教育小朋友防溺水”的視頻中,老師教孩子們唱“腳一滑要是掉水里面,爸爸媽媽就再也看不見,不管是冬天還是在夏天,遠離池塘才安全……”收獲數十萬點贊和轉發。還有,網絡上不少親子博主以與孩子互動、做小實驗等方式,教育孩子認識和遠離生活中的潛在危險,比如一位父親用西瓜模擬人頭、用筷子模擬烤串,讓孩子明白尖銳物的一端對著自己或他人,容易發生人身傷害。
從家里防范觸電、墜樓,到戶外防范交通事故、野泳等,防范不同類型的風險應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期待各方能夠多尋找、嘗試讓孩子能沉浸式體驗的教育方式,多用孩子習慣的語言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提醒孩子要時時處處遠離危險。
安全意識決定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決定安全指數。身處危險旋渦的孩子,掙扎、恐懼、無助,想想都讓人生出沉重的窒息感。將孩子保護得更好,讓孩子遠離一切危險,我們需要再多用些心。(摘自《工人日報》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