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雯
最近,醫美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5月2日,網紅小冉在杭州華顏醫療美容醫院接受了腰腹吸脂修復、上臂吸脂及自體脂肪二次填充乳房手術,術后出現感染性休克。經過綠城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兩個月的救治,網紅小冉于7月13日不幸離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事的華顏醫美醫院曾屢遭監管部門處罰。
旺盛的變美需求帶動了市場,也催生了行業亂象。一步到位地實現顏值飛躍的方式,不斷吸引年輕男女為其舍身砸錢。然而,一刀一針下去,真的能提升你的顏值嗎?你承擔著什么樣的風險?
屢現致傷致殘致死案例
手術類醫美中,因整形手術失敗而抑郁、毀容甚至死亡的報道層出不窮。
三個月前,女演員高溜發微博稱,她2020年10月29日在廣州熙施時光醫療美容門診進行鼻子耳軟骨、肋軟骨和膨體手術。術后,她的鼻子植入異體肋軟骨后發炎刺痛,排異反應導致鼻子反復感染,最終導致鼻頭壞死。鼻子手術問題不僅使她失去了工作、損失片酬40萬元,還面臨高額的違約賠償。
而非手術類的“輕醫美”項目里則假冒偽劣貨品泛濫。
2018年以來,“熱瑪吉”熱度持續走高。這項宣稱“激光去皺緊膚、促進膠原蛋白重生”的醫美項目風靡網絡,“除了貴,沒毛病”的鮮明標簽成為中產的輕奢選擇(做一次基本要2萬~4萬),也是打開社交圈層的利器。然而,經醫美團購、領券后,能花幾千塊就能體驗到原價上萬的“熱瑪吉”。自稱能夠做“熱瑪吉”的機構遍地開花,其中有全國連鎖的醫療美容機構,也有開在寫字樓里的醫美工作室。然而,以杭州為例,在杭州采購熱瑪吉原廠設備及配件的機構只有23家,其余均不在認證授權名單之列,就更別說那些私人醫美工作室了。
同時,有關“熱瑪吉”的爭議調解案件井噴,主要集中在消費者被深度燙傷和永久性皮下損傷。永久性皮下損傷是不可見的燙傷,可能帶來肌肉、神經、筋膜的不可逆損傷。
在注射類針劑中,“水光針”是市場認知度很高的爆款,數據顯示,目前醫美市場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僅為33.3%,66.7%為水貨、假貨等非法針劑。
而用來祛皺的玻尿酸,一般注射在眼周或額頭的皮下,但稍不注意就可能進入眼周靜脈血管,再流進眼部動脈引起眼動脈栓塞,導致眼皮抬不起來、眼球活動受損,甚至失明。如果影響到腦部動脈血管,還會引發腦梗死或腦出血等疾病,威脅生命。
《2020 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我國每年有超10萬醫美消費者因誤信非正規醫美致殘致傷。
行業“畸形” 亟待被“整”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醫美行業輿情報告》梳理了醫美行業的七大痛點,“整容低齡化”赫然在列。其中,江蘇一位母親帶15歲的女兒去整容一事引發關注,輿論認為,社會評價標準以及學生自身“通過外貌改善以獲得事業發展”的畸形成才觀等外在因素影響下,青少年的審美價值觀或被扭曲。
其它幾個痛點也十分典型,比如醫美事故多發、維權難、“整容貸”套路深、涉嫌虛假宣傳、消費者信息被泄露、“黑醫美”亂象叢生等。有統計顯示,國內正規醫美機構市場規模約為878億元,黑市規模則高達1367億元左右。
此外,畸形審美更為醫美亂象增添幾分魔幻色彩。有的人為了顯臉窄,在耳朵上打玻尿酸,變成“精靈耳”;有的人為了讓腿瘦,不惜切斷腿部神經,讓肌肉萎縮;有的人為了顱頂增高,在頭頂打洞,注入骨水泥……
網紅需要制造爆點、吸引流量,醫美機構需要網紅項目獲利,醫美廠商需要增加供貨量,媒體需要熱搜話題,甚至消費者也需要獵奇項目。可以說,整個產業鏈一起扮演了推手,而背后最大驅動力正是商業利益。
據報道,有從業者透露“外界看來是個整體,其實利潤全在上游、在渠道……醫美機構新增速度比受眾需求開發速度快”。一家不足400人的醫院里,有300多名市場部員工,整個市場部可以分走13%的收入。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披露,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在合法醫美機構中,有15%的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的現象,屬于違規行為。行業黑產依然猖獗,估算全國有超8萬家生活美容店鋪非法開展醫美項目。
另外,在醫療行業中,麻醉醫師需要具有執業醫師資格才可進行臨床執業。但調查報告提及,中國麻醉醫師仍有近30萬人的缺口,可分配到醫療美容行業的麻醉師數量更不容樂觀。
審美“怪圈”背后,行業“畸形”亟待被“整”。
(據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