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賢慧,丁 杰,黃金鳳,熊啟軍
(湖北文理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湖北 襄陽441053)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李克強總理在2014-09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倡導。隨后,在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的領導下,各地高校紛紛響應,大學生雙創園雨后春筍般誕生,且發展態勢如火如荼。雙創園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聚集平臺、載體,在孵化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過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鄂西北四所高校創業園的建設雖已初具規模,但由于各校的雙創園起步時間有早晚之分、規模有大小之別、投入和產出也各不相同,在建設和運行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雙創園如何穩步、健康、可持續地的運行和發展是當下要解決的緊要問題。
鄂西北有四所省屬公辦高校,各校以其獨特地理位置以及優勢的學科為基礎,以建設投入和團隊合作為半徑,描繪出了具有院校特色的創新創業藍圖。通過各校網站提供的相關信息[1-4],對他們建園以來取得的榮譽、雙創明星進行對照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鄂西北四校雙創園建設成效對照表
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各雙創園緊密依托本校特色專業、地區優勢產業,針對性地開展雙創教育和實踐,獲得了不少榮譽,取得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地方高校創業園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3.1.1 開展雙創活動調查
采用紙質問卷的方式對四所高校的學生進行了雙創信息調查。隨機分別選取四所高校的300名在校生作為調查對象,問卷調查的時間從2020-11-01—2020-12-15,共發放調查問卷1 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166份,有效回收率為97.2%。
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創新創業概念的認知、對創新創業的看法、是否有創業打算、是否有參加創新創業類活動、參加創新創業類活動的目的、對校內的雙創基地了解程度、大學生創新創業應該具備的能力、對學校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期望等。對調查結果經過整理、歸類、統計得到如圖1所示的對比圖。
圖1 雙創認知調查數據統計圖
3.1.2 對創業失敗者的調查
對各校調查對象中曾有創業失敗經歷的284名學生進行了二次回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導致創新創業失敗的因素主要有軟硬件配套設施不完善、創業困惑和心理問題不能及時排解、缺乏創業資金、缺乏家庭的支持、創業和專業學習不能兼顧、缺少創業合作伙伴。這六方面所占比例如圖2所示。
圖2 雙創失敗因素統計圖
從前面調查所得的數據以及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看出現今的高校大學生雙創園存在下述問題。
3.2.1 雙創觀念和知識匱乏
調查發現,79.3%的學生受到家庭和自身認知的影響,在就業和創業兩者之間抉擇時更傾向于前者;71.2%的學生對創業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曾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設計大賽活動的學生中,68.8%成學生只是單純為了獎金、獎項、創新學分而參與活動,缺乏主動性和積極創新創業的意愿。部分學校雖開設了雙創課程,但只是作為選修課、只是為了增設創新學分,因而學時少、教學內容零散,沒有完整的創新創業知識結構,或者只有理論知識,沒有實際案例,只是通過單純的說教,沒有思維碰撞或創新火花。
3.2.2 資金支持不足
大學生還未真正步入社會,創新創業受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譬如: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補貼或贊助,所能籌集的資金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學生即使有很好的創新創業點子,卻由于無啟動資金資助而導致創業胎死腹中;大部分學校對雙創園投入的資金主要用于場地建設,而配套軟硬件設施并不完善,且在雙創制度建設、國家政策的落實上明顯不足。
3.2.3 企業與雙創園的合作不暢
校企合作是“雙創園-學校-企業”互利共贏的一種創業模式,國家鼓勵企業以各種形式參與人才培養、項目孵化、創新創業等,但效果不甚顯著。一方面,高校大學生創業項目處于初步階段,難以形成完備、成熟的創業方案,創業投資風險性高、效益小、收益慢,難以獲得風險投資公司的青睞;另一方面,創業團隊、學校、企業三者的溝通少或溝通不暢,導致即使有新穎、效益前景好的項目也趕不上市場經濟的時效。
3.2.4 創業方向陳舊,缺乏新穎項目
大學生雖積累了一些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不足,特別是沒有進行市場深度調研,造成對市場需求了解不夠,再加上創業團隊管理知識和技能不足,導致創業方向錯誤、項目服務面窄等,從而造成不可持續發展。原因在于沒有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沒有緊盯市場需求,造成創業項目技術含量不高、缺乏科技感、沒有發展潛力,無法順利完成孵化。根據CiteSpace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針對社會創業人才、“一帶一路”創新創業人才以及區域創新創業人才這三方面關鍵的創新創業人才研究的人涉足較少[5]。
3.2.5 存在創業心理問題
學生創業心理問題是決定大學生創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的萌芽階段、規劃期、探索期,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尤其對于那些決心“自我決定生活方式”的創業者或是潛在創業者,都需要積累相應的心理資本[6]。心理資本指的是一些會影響學生生產力的心理特征。創業者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情況:缺乏毅力和韌性、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創業過程倉促沖動、缺乏方向感和目標、創業信心不足、承受能力差等。
4.1.1 建立“兩性”雙創教學模式
即是建立普惠性的基礎創業教育和梯度性提高創業教育。
高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課堂進行系統規劃并納入大學生必修課程,從基礎普及走向系統培養。基礎雙創教育以普及創業理論知識為主,旨在讓學生了解目前就業形勢、創業現狀、政策;梯度提高性創業教育側重于不同專業、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依據不同類型高校辦學理念和學科特色,以培養精通專業知識和具備創業能力為主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模式的實施路徑[7]。
4.1.2 實施真實案例教學和模擬創業
課堂的理論知識大多枯燥乏味,教學團隊緊扣創新創業熱點,將理論知識與真實案例分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亦可邀請成功創業者分享創業歷程和實踐經驗,帶動學生的創業熱情。課程考核模式改為模擬創業,激發學生奇思妙想的創業新意,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創業方案進行風險預估以及進一步的指導與完善。
4.1.3 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
擴充創業教育資源。學生可通過網絡對創業資料進行收集、匯總、分析,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創新創業知識資源,實現借鑒和共享;線下邀請成功的創業者開展校內講座,學生與企業家、創業者面對面零距離接觸。高校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創業活動,將線上理論資源有針對性的融入線下實踐中,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機融合。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缺乏創業經驗,項目運作可能會面臨企業生存危機。首先,職能部門對創業初級階段的學生進行SYB創業培訓,使其掌握相應創業技能,平和創業心態,以此來增強創業項目抗風險能力;其次,學校應聘請有經驗的教師和創業者,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導師團隊,積極指導學生規避創業風險,并對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提出解決思路,避免造成二次損失;最后,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和社會資源,凝聚一批具有豐富創業和經營管理經驗的社會人士,采取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職講師等形式形成一種穩定的、在校園里常設創業講壇的機制[8]。
各級職能部門不應只將創新創業政策停留在紙質層面,應該開展服務上門和個性化服務,即結合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的特色和需求,對其進行量身定做創新創業幫扶,從而構建服務化的創新創業外部生態。
高校需利用學科以及地域優勢,對本校的創業園進行合理定位,打造品牌,吸引社會資本。例如,發揮好湖北文理學院與隆中風景區旅游產業優勢、湖北醫藥學院的醫藥專業與地域優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汽車專業優勢等。
高校內部應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跨行業合作創業,在創業過程中融合專業優勢,例如,教育專業、數字媒體專業與計算機專業的結合。
各高校都擁有自己的地域優勢、特色學科等,建立和加強各高校雙創園區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互利合作、強強聯合,勢必會激勵和促進各雙創園區的發展。四所高校可建立鄂西北創業園網絡平臺,定期舉辦內部聯誼會或交流沙龍,進行理論、實踐或專題案例研討,共享資源、形成良性生態圈[8]。譬如,“漢江大學聯盟”就是一個很好溝通、合作的橋梁。
雙創活動應該緊扣專業特色、學校特色,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引導、指導,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凝聚學生思維活躍、學校傾力支持、企業需求和投入,才能讓創新創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