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翔,黃武彪,李 新,吳 豐,胡庚辛
(中國地質調查局長沙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時代進步與經濟發展,人們活動規模的逐步拓寬影響著生態環境,所伴隨的生態系統失衡使得多種地質災害出現。生態地質條件與人們的活動密切相關,加強生態地質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1]。
生態地質調查是為生態建設與保護服務的環境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專門調查研究地質環境與生物界生存、演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屬專題性環境地質調查。其主要任務是根據生態建設與保護的需要,在一定的地區對地形地貌、巖石、成土母質、土壤、植被、微生物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其對人類與動物生存環境和植被生存環境的影響[2-3]。
本文以大別山區西段生態修復支撐項目野外調查為支撐,采用1∶2000生態地質剖面調查和1∶50000生態地質路線調查的方法手段,初步查明了龜山巖組內的生態地質特征,主要內容為基巖、風化殼、土壤、地形地貌、植被及受人類影響的獨立性及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特征及組內所存在的生態地質問題。通過調查查明羅山縣內龜山巖組區域內的生態地質問題,并為解決該區域內所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羅山縣是河南省信陽市下轄縣,位于河南南部,大別山北麓,淮河南岸,總面積2 071 km2。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多樣,從南至北分別為山地、丘陵、壟崗和平原,土地構成比例大致為五山一水四分田。氣候為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域,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羅山地區位于秦嶺—大別造山帶東段北側,橫跨桐柏-大別構造帶、北淮陽構造帶及華北板塊南緣。出露古元古代以來不同時期物質,歷經長期演化,地質構造極為復雜。根據已有資料,該區大致經歷了古元古代基底形成、中元古代裂解、新元古代匯聚、早古生代末裂解、晚古生代匯聚和中新生代陸內造山演化等階段。
2.2.1 地層
中元古界龜山巖組(Pt2g):龜山巖組從涼亭至任樓呈北西南東向貫穿于整個羅山縣,北側與陳棚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與張家大莊組呈斷層接觸,南側與南灣南組以韌性拆離斷層相分割,出露寬度約1.5~7 km,面積約96 km2。
龜山巖組主要為由不同時代構造巖塊經強烈變形形成,其巖性主要為長英質巖石和角閃質巖石組成。龜山巖組在羅山縣內分布有三個巖段。龜山巖組一段主要以白云石英片巖為主,巖性組合為含榴白云石英片巖夾薄層狀石英巖、含榴二云石英片巖局部夾石墨白云片巖、斜長角閃巖;龜山巖組二段主要巖性為斜長閃片崖、石榴斜長角閃巖;龜山巖組三段主要巖性為斑點狀(含榴)二云石英片巖、含斑石榴黑云石英片巖。原巖以基性火山巖(侵入)巖為主夾少量正常沉積組合。
2.2.2 構造
龜山巖組區域內主要有兩大構造:大任—周樓韌性拆離斷裂帶和五岳韌性剪切帶。
大任—周樓韌性拆離斷裂帶:西起曾店東北周樓向東經田新灣至大任以東被竹桿河斷裂錯切,羅山縣內斷續延長10 km,走向北西-南東呈弧形彎轉,帶寬50~200 m。帶內變形巖石主要為下盤龜山巖組含斑二云變粒巖、斜長角閃片巖、含斑二云石英片巖和上盤南灣巖組底部黑云變粒巖等,形成碎裂巖化黑云變粒巖、糜棱巖化含斑二云石英片巖、帶狀展布的長英質糜棱巖。糜棱面理由帶狀石英、鱗片狀白云母和角閃石等礦物拉伸定向排列構成,一般傾向南東,傾角中等,在面理上可見上述礦物構成的拉伸線理向南東傾伏。糜棱巖帶發育在下盤龜山巖組一側,寬數十厘米至十余米,一條或數條并列斷續延伸10~30 m,主要成分有長英質和角閃質糜棱巖兩種。在上盤南灣巖組常發育較密集的劈理化帶、斜歪緊閉小型褶皺和剪切透鏡體,其運動方向參考鄰區該帶內礦物拉伸線理南傾,小規模剪切褶皺樞紐與拉伸線理方向一致的特點,判斷由北向南拆離滑覆剪切,形成于龜山巖組由南向北大規模韌性推覆剪切運動之后。
五岳韌性剪切帶:位于羅山縣中東部徐樓一帶,在羅山縣內長度約1.7 km,向西延伸經五岳水庫至黑沖山,全長約2 km,近東西向延伸。本斷裂是南灣組與龜山巖組之間的一條離散型韌性剪切帶,帶內發育的各種運動學標志都表明上盤南灣組由北向南滑移。五岳韌性剪切帶中的糜棱面理是由石英、長石、云母、角閃石、綠簾石等礦物大致平行排列構成。一般傾向170°~180°,傾角45°左右。在糜棱面理上可見到由綠簾石、白云母等礦物定向組成拉伸線理,線理傾伏向140°~150°,傾伏角20°~30°。五岳韌性剪切帶內發育寬約10~20 m的糜棱巖,真原巖主要是下盤龜山巖組中斜長角閃巖和部分上盤南灣組黑云斜長變粒巖,分別形成角閃質糜棱巖類及長英糜棱巖類。
龜山巖組地層主要巖性為斜長角閃片巖、白云石英片巖和二云石英片巖。通過野外路線和剖面的調查,現從風化殼、成土母質層、土壤層、植被覆蓋率等4個方面對該地層內的生態地質特征進行描述。
風化殼:通過野外調查發現,巖石整體的風化程度為全風化?中風化,少部分為微風化,風化程度不一,風化程度跨度大,巖石節理裂隙發育,破碎較嚴重。
成土母質:厚度0~236 cm,平均約24 cm,整體較薄,少數地區因地形較平坦導致成土母質層發育較厚,部分地區因風化程度低及地形較陡導致成土母質層不發育。成土母質類型以殘坡積物為主,其次為殘積物和坡積物。成土母質巖性以砂礫石土、砂質壤土、粉質壤土為主,其次為含礫壤土、砂土、壤土、黏土等,成土母質中整體含有較多的因基巖風化而形成的砂礫石。
土壤層(A+E+B層):厚度0~124 cm,平均約13 cm,土壤層整體較薄,局部地區因地形較平坦導致土壤層發育較厚,部分地區因林改園等因素導致水土流失,致使土壤層不發育。龜山巖組區域內發育完整的土壤層(A+E+B)較少,大部分地區以發育A層、A+B層為主。土壤巖性主要以砂質壤土、粉質壤土為主,其次為壤土、含礫壤土、黏土等,土壤層發育的厚度及巖性與成土母質的厚度及巖性呈正相關關系。
植被覆蓋率:從20%~80%均有分布,整體約60%。植被類型主要為落葉松、櫟樹、馬尾松、杉樹、板栗樹,其次為楊樹、構樹、黃連木、山槐、山礬、牡荊等。植被以針葉林為主,耐寒、耐旱,與組內土壤層薄、含水性差相關。
龜山巖組區域內主要的生態地質問題為林改茶園地,喬木林地更改為茶園,植被覆蓋率降低,土壤裸露地表,有機質及土壤養分(有益元素)流失,土壤層變薄,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圖1)。林改茶園地一般分布于坡度較陡的山坡上,坡度一般為15°~50°不等,人為管理茶園較合理,植被覆蓋率約25%~40%,造成水土流失程度為中度(三級)?強烈(四級),人為管理不合理,土壤大面積裸露且經人為翻種,有益元素流失,植被覆蓋率5%~25%,造成水土流失程度為強烈(五級)?劇烈(六級)。

圖1 茶園地因缺乏科學管護造成的面積水土流失
據調查,龜山巖組地層在羅山縣地區多為崗地、丘陵,海拔在200 m左右,坡度相對平緩,部分相對平緩區域已人為更改為梯田、旱地及水塘等。龜山巖組基巖風化程度較強,多為全風化、強風化程度,僅少量為微風化。成土母質因地形不同出露厚度不同,部分區域不發育,成土母質類型分殘積物、殘坡積物。成土母質發育情況受基巖風化程度、地形、坡度等方面影響。土壤厚度在0~124 cm之間,厚度變化巨大,影響土壤層厚度主要為成土母質厚度、坡度及地形地貌等影響。植被覆蓋率變化較大,在20%~80%之間,受人為影響較大。原生植被以落葉松、櫟樹、楊樹和草本植物為主,由于種植板栗樹、茶樹等,茶樹多處于幼苗狀態,植被覆蓋率降低。
基巖的巖性影響風化殼,風化殼風化程度作用成土母質,成土母質又是土壤的前身,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質,植物又能鞏固土壤且提升土壤肥力,從而形成一定的動態平衡。
龜山巖組巖、風化殼、成土母質、土壤、植被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維持生態平衡。它們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以人類影響較大。龜山巖組原生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生態環境相對平衡;部分區域因人為發展經濟,種植茶樹、板栗樹及修路等工程建設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形成一些生態問題。近些年,人類植樹造林,護林育樹,積極保護環境使得部分區域植被達到80%以上,使得生態進一步優化。
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主要有自然修復和人為恢復。對于水土流失不嚴重的區域,我們應該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以自然修復為主,輔佐以人為手段。
人為恢復主要有以下3種手段:
(1)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種樹種草,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之一,但種樹種草要因地制宜,溝壑斜坡上適宜種護坡林,溝壑中則應沿著侵蝕溝道植樹,有些地區還應輔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溝道里打壩淤地,攔蓄泥沙,不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還可以在淤地上種植莊稼,治沙效果顯著。
(3)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小流域指相當于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過程中,應注意貫徹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緊密結合的原則。
本工作是在搜集已有資料的基礎上,以大別山區西段生態修復支撐項目為基礎,綜合分析野外調查數據,認為羅山縣龜山巖組組內主要生態地質問題為水土流失,但水土流失范圍較小,強度較低,整體趨向于變好。對水土流失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