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強 胡大明 徐新春 薛瑞敏 金 燕 丁 琳 鄭 超
(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201799)
“青角198”是由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與上海良金種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選育的早熟中粳稻新品種,具有米質優、高產及穩產性好、田間病害發生輕、綜合抗性好、熟期早等優點,于2019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滬審稻2019009)。為更好地提高“青角198”的栽培水平,促進該品種的推廣應用,筆者在人工直播栽培方式下,對不同播期、不同播量對“青角198”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進行試驗研究,以期明確該品種在栽培管理過程中的適宜播種時間和播種量。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20年在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創基地內(青浦區練塘鎮蒸淀社區)進行,試驗田前茬為冬季深翻休閑田,土質為青紫泥,土壤肥力中等。
供試水稻品種為“青角198”,種子按試驗方案,分期于播種前用17%殺螟·乙蒜素WP(菌蟲清)40 g兌水8.0 kg浸種4.0 kg,浸種60 h后催芽至露白,采用人工直播方式。水稻全生育期共施純氮247.5 kg/hm2,病蟲草害防治方法和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均參照大面積生產中的中粳稻田間管理措施進行。
試驗采用兩因素裂區試驗設計,以播期為主區因素A,以播量為副區因素B。其中,播期設3個水平,分別為A1(4月30日)、A2(5月5日)、A3(5月10日),播量設4個水平,分別為B1(60.0 kg/hm2)、B2(67.5 kg/hm2)、B3(75.0 kg/hm2)、B4(82.5 kg/hm2)。每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面積為15.0 m2,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間間隔30.0 cm,試驗區四周設保護行。
1.3.1 莖蘗動態和生育進程
選取各小區中出苗均勻的地方,定點田間調查基本苗數;每隔7 d調查1次莖蘗數,直至莖蘗數穩定;同時,記載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
1.3.2 產量結構和主要農藝性狀
于水稻成熟期,調查株高、穗粒結構及千粒重等;同時,小區實割并按標準水分含量14.5%計算實際產量。
1.3.3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經Excel 2007計算整理后,采用DPS 9.50進行統計分析,并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多重比較。
由表1可知,在同一播期條件下,不同播量對“青角198”的生育進程無明顯影響,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相同,說明該品種的生育期與播量無相關性。在不同播期條件下,“青角198”的生育進程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而推遲,每推遲1期(5 d)播種,始穗期推遲2~3 d,齊穗期和成熟期推遲2 d,但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全生育期相應縮短,A1、A2、A3播期處理的全生育期分別為141、138、135 d。

表1 不同播期和播量下“青角198”的生育期表現
由表2可知,各處理的基本苗數變幅為166.0萬~220.5萬苗/hm2,其中,A3B1處理的基本苗數最低,A1B4、A2B4、A3B4處理的基本苗數相同,均為最高;在同一播期條件下,基本苗數均隨播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同一播量條件下,不同播期處理的基本苗數差異不大。各處理的高峰苗數都較高,變幅為534.3萬~707.6萬苗/hm2,其中,A2B1處理的高峰苗數最低,A1B4處理的高峰苗數最高;在同一播期條件下,高峰苗數隨播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同一播量條件下,不同播期處理的高峰苗數差異不大。各處理的有效穗數變幅為366.7萬~426.3萬穗/hm2,其中,A3B1處理的有效穗數最低,A1B4處理最高;在同一播期條件下,有效穗數隨著播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而在同一播量條件下,有效穗數隨播期的推遲而相應減少。以上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播量是影響“青角198”構建合理群體莖蘗數的重要因素。

表2 不同播期和播量下“青角198”的莖蘗動態表現
由表3可知,播期(F=0.805

表3 播期播量兩因素裂區試驗“青角198”產量方差分析
由表4、表5可知,在同一播量條件下,隨著播期的推遲,“青角198”的產量呈遞增趨勢(A3B2處理除外),以A3處理的平均產量最高,為9 660.0 kg/hm2,但不同播期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在同一播期條件下,隨著播量的增加,“青角198”的產量呈遞減趨勢,以B1處理的平均產量最高,為9 877.5 kg/hm2,B1處理與B2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B1處理與B3、B4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B2處理與B3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B4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B3處理與B4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以上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播期范圍內,“青角198”適當減少播量能獲得合理的產量。

表4 不同播期播量下“青角198”產量多重比較
由表5可知,各處理的株高變幅為102.2~103.8 cm,均未出現倒伏現象,且播期(F=0.294,P=0.751>P0.05)、播量(F=0.509,P=0.678>P0.05)、播期和播量互作(F=1.641,P=0.158>P0.05)對“青角198”株高均沒有顯著影響;各處理的千粒重變幅為22.2~22.5 g,播期(F=0.639,P=0.575>P0.05)、播量(F=1.014,P=0.410>P0.05)、播期和播量互作(F=0.324,P=0.916>P0.05)對“青角198”千粒重均沒有顯著影響。以上結果表明,“青角198”的株高和千粒重表現較穩定,與播期、播量的相關性不明顯。

表5 不同播期播量下“青角198”的產量構成因素及農藝性狀表現
由表5可知,在同一播期條件下,隨著播量的增加,“青角198”的有效穗數逐漸增加,每穗總粒數和每穗實粒數逐漸減少(A3B2處理除外);各處理的結實率穩定在90%以上;產量以A3B1處理最高,達10 146.0 kg/hm2,其次是A2B1處理,達9 882.0 kg/hm2。以上結果表明,“青角198”在播量為60.0 kg/hm2時,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產量構成要素,進而獲得較高產量。
由表6可知,“青角198”的全生育期與株高的相關性不顯著,表明播期對株高的影響不大。水稻產量是由穗數、實粒數、粒重三因素共同構成的。在本試驗條件下,“青角198”的全生育期與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的相關性不顯著,表明播期對產量構成各因素的影響不大。“青角198”的產量與有效穗數(r=-0.99**)呈極顯著負相關,與每穗總粒數(r=0.95**)、每穗實粒數(r=0.97**)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千粒重(r=0.52)的相關性不顯著。表明該品種要提高產量,在栽培措施上要注重前期構建合理的群體莖蘗數,后期增加每穗穎花數。

表6 “青角198”產量構成因素及農藝性狀間相關性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青角198”在A3B1處理時產量最高,但各處理的實產均達9 000 kg/hm2以上,說明該品種的高產、穩產性較好。在本試驗條件下,播期對“青角198”產量的影響不顯著,在同一播量條件下,隨著播期的推遲,“青角198”的產量呈遞增趨勢,以播期最遲的A3處理的平均產量最高,但不同播期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故4月30日—5月10日均為“青角198”較適宜的播期;播量對“青角198”產量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在同一播期條件下,隨著播量的減少,“青角198”的產量呈遞增趨勢,以播量最少的B1處理的平均產量最高,即該品種在播量為60.0 kg/hm2時,可達到足苗數,從而構建合理的群體莖蘗數,最終獲得較高的產量,這可能與該品種千粒重較低、單位重量種子數量相對較多以致基本苗數較多有關。
經綜合考慮,基于“青角198”在青浦區作“國慶稻”直播種植及獲取更好的經濟效益現實,在不顯著影響“青角198”產量的前提下,該品種可適當提早播期,以提早成熟期,即播期以4月30日—5月5日、播量以60.0 kg/hm2左右較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