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瀅 陳小倩 杜 磊 熊 飛 孫六生 曹偉召
(上海上實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上海 202183)
葉面肥是將營養元素施用于農作物葉片表面,通過葉片的吸收而發揮其功能的一種肥料類型。鑒于當前上海地區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葉面肥品種,為篩選出肥效好、經濟效益高、適宜上海上實現代農業園區水稻生產上應用的葉面肥,筆者特開展了不同葉面肥品種在水稻生產上的應用效果對比試驗[1]。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20年在上海上實現代農業園區6區北6號東地塊內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46”,播期為2020年6月9日,播種方式為人工撒播。
試驗設處理(每667 m2葉面肥用量):(1)不施用葉面肥;(2)分別于分蘗期和抽穗期施用腐殖酸水溶肥60 g兌水15 L;(3)分別于分蘗期和抽穗期施用微生物水溶肥180 g兌水15 L;(4)分別于苗期、分蘗期和抽穗期施用悠地仙美葉面肥0.5 L;(5)分別于苗期、分蘗期和抽穗期施用益施幫葉面肥50 mL;(6)分別于孕穗期和抽穗期施用瑞豐隆100 mL+金太龍100 mL;(7)分別于分蘗期、破口前和齊穗期施用蕓天力10 mL。各處理不設重復,每處理區面積為333.33 m2。各處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水肥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措施均保持一致。
由表1可知,處理(5)的產量最高,較處理(1)每667 m2增產22.0 kg、增幅為4.05%,其次是處理(6),較處理(1)每667 m2增產12.8 kg,再次是處理(7),較處理(1)每667 m2增產0.7 kg,而處理(2)、處理(3)、處理(4)較處理(1)均有不同程度的減產。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除處理(4)與處理(5)間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外,其他處理間產量差異均不顯著。

表1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5)的經濟效益最好,作常規稻谷銷售時,每667 m2產值為1 298.6元、收益為1 269.0元,分別較處理(1)每667 m2增加產值50.6、21.0元;作優質大米銷售時,每667 m2產值為2 935.9元、收益為2 906.3元,分別較處理(1)每667 m2增加產值114.4、84.8元。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經濟效益的影響 (單位:元)
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苗期、分蘗期和抽穗期分別施用益施幫葉面肥50 mL對水稻有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比不施葉面肥處理每667 m2增加產量22.0 kg,每667 m2產值分別增加50.6元(作常規稻谷銷售)、114.4元(作優質大米銷售),每667 m2收益分別增加21.0元(作常規稻谷銷售)、84.8元(作優質大米銷售)。同時,據調查,施用葉面肥的優點還包括:(1)施用葉面肥能彌補水稻根部施肥的不足;(2)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施用葉面肥能促使養分通過葉片迅速進入水稻植株體內,從而迅速補充營養,及時解決缺素問題;(3)施用葉面肥不受土壤條件的限制,能充分發揮肥效;(4)各種微量元素是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雖然吸收量少,但非常重要,從經濟效益上看,葉面噴施比根施更合算;(5)施用葉面肥既能節省施肥量,又能減輕肥料對土壤、水源等的污染,是一舉兩得的有效施肥技術[2-5]。因此,可在水稻生產中推廣應用葉面肥施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