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制度,加強對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方面指導的要求,推進學校的課程改革,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高中學生生涯發展規劃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喚醒學生的生涯發展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挖掘自己的優勢與天賦,基于優勢、天賦和興趣進行生涯發展規劃,形成未來發展目標,激發發展動力,實現主動生長,為自我實現和幸福人生奠基。
一、明確基本原則,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教學
1.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生涯規劃教育的著力點,是指導每一位學生開展學業規劃、專業規劃、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教育,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生涯發展。
2.必須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生涯規劃教育把解決選課、選考、選專業、選高校、選職業性向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生涯教育的突破點,注重生涯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學會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發展自我。
3.體驗式教育的主要方式。生涯規劃教育的落腳點在生涯行動,必須在行動中生成體驗,在行動中評估規劃,在評估中調整規劃,在動態的規劃中發展自我。
二、明確教育內容,課堂教學中理論與體驗結合
1.高中生角色定位。高考制度,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黨和國家及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絕大多數是從高考的路上走出來的。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重要出口就在高考。
2.全面認識自我。學校生涯規劃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從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方面,通過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方式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教學中,我們可以開展“我的生涯規劃困惑與思考”“性格測試”“性格與職業”等體驗式測評活動,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自己。
3.做好選科指導。廣東高考科目“3+1+2”,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學生的職業傾向、專業傾向、學科興趣、學科能力、學習方式、可持續發展,以及教師、家長、同伴因素等。各種因素彼此獨立,但又相互影響,共同影響“3+1+2”的選科。教師須引導學生按照“由終及始”的思路進行選擇,即首先通過職業規劃初步確定未來的職業傾向,再由職業到專業、由專業到學科的邏輯推理,然后再結合學科興趣、學科能力、學科方法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高考科目。我們還可以借助網上資源“錄取吧”專業分析視頻、北京十一學校教學案例等,對高一學生進行了“選課模擬”及選科抉擇指導。
4.建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基地。生涯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是實踐與體驗。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學校應積極聯系社區、企業、高校等單位,建設相對固定的生涯發展規劃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搭建生涯體驗和學習實踐平臺,并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專業探索實踐”“職業調查”“職業體驗實踐”等活動。
5.開展系列生涯規劃教育活動。活動是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應做好高中三年課程規劃,開展系列的活動,如每學期安排1-2次家長職場活動;聘請知名學者、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等人士到校開講“生涯講壇”;開展成人禮活動、勵志教育、社會義工、生涯人物訪談等活動;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教育作用,通過社區服務參觀訪問、實踐探究、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高校、企業等豐富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工作。
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幾乎涵蓋了學生自身學習、生活、前途、理想、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它不是一個學科,而是一門綜合性的教育課程。生涯規劃教育既包括理論層面的生涯課程、選修拓展、班會課程,也包括活動類的競賽、講壇、走訪、職業模擬,還包括專題性的選科指導、志愿填報、測評活動等。這就要求生涯規劃教育必須綜合考慮方方面面因素,引導學生拓寬人生視野,提前感悟職場生活與經驗,尋找到人生發展方向。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