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一、研究背景
“1+X”教學模式下課外文章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來確定。課外文章的存在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個片段,也可以是幾個片段的排列;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文章的組合,甚至也可以是一部名著。需要明確的是,1是教學主體內容,是思維訓練和情感落實的主體;X是延展閱讀。
在進行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蟬》的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到它的文體特征,更要關注到它與本單元名著導讀《昆蟲記》的聯系,實現由一篇走向一本的過渡。很多學生不喜歡讀《昆蟲記》的原因主要在于閱讀興趣不高,缺乏閱讀耐心,不能真正走進文本,感受其中的樂趣?;谝陨蠈W情,同時考慮文體特征的一致性,在進行《蟬》這篇自讀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時,把《蟬》定位為“1”,《昆蟲記》為“X”。
二、實施過程
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概述蟬的生長過程,了解蟬的生活習性;品味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體會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
(一)激趣導入,開展“小小故事會”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講述一個關于蟬的成長故事,老師提供開頭:
蟬媽媽在樹枝上刺出一排小孔,然后小心翼翼地將一顆顆卵產在小孔里……
學生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篩選信息,小組派代表進行故事講述,列出一張從卵→幼蟲→成蟲的生長過程表。
(二)對比思考,理清寫作思路
教師追問:大家講述故事的思路和本文的寫作思路一致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學生再一次快速瀏覽課文,分小組討論,進一步明確本文的寫作思路:
由地下蟬的幼蟲寫起,脫皮后成長為地上的成蟲,成蟲通過產卵孵化,變成魚形幼蟲,立刻進行脫皮,又成為地下的幼蟲。
(三)感悟情感,實現精神升華
學生找出課本上有兩處提示了作者情感變化的旁批,跳讀課文,再找出其它蘊含作者情感的段落,學著課本的樣子,為作者情感寫批注。
學生普遍認為作者的情感最集中表現在最后一段,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對這一段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八哪辍迸c“一個月”“黑暗中”與“陽光下”“苦工”與“享樂”形成對比,突出蟬漫長的地下黑暗艱辛的生活,只為那短暫的不易得來的地上放歌,不為璀璨一生,只求曾經擁有;不畏漫長艱辛,只求努力綻放。這就是蟬的生命的意義,即“蟲性”。
接著學生補充課下查閱的法布爾的相關資料:自幼家境貧寒的法布爾,四十年如一日,以頑強的毅力與殘酷的現實生活斗爭著,只為擁有一個獨立的昆蟲學實驗室。當他的愿望實現時,青春已逝,他繼續在他的荒石園觀察昆蟲、整理資料,終于完成了這部“昆蟲的史詩”。
教師進一步引導,在法布爾眼中,蟬只是一種昆蟲嗎?
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后明確:法布爾更是將其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來描寫。之所以對蟬的生命意義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是因為在蟬的身上,有著作者的影子。他四十年的奮斗,終于換來愿望的實現,這難道不是蟬精神意義的體現?這難道不是法布爾身上人性的光輝和生命的意義?蟬的生命歷程何嘗不是法布爾自己的人生寫照呢?由“蟲性”走向了“人性”。
到此,學生聯系實際,暢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如:人生要奮斗、不怕吃苦、要有堅定的目標、重過程不重結果……
(四)賞析語言,體會科學精神
學生閱讀其它描寫金蟬脫殼過程的文字,與課文中的描寫進行比較:
蟬蛹的后背出現一條裂縫,開始蛻皮了,先出來是頭,身體和翅膀隨后也露出來,緊接著,翅膀就變硬了,蟬便開始起飛。這個過程持續時間為一個小時左右。
通過比讀,學生很明顯感受到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學生從文中找出其它例子,如:第4段把蟬擬人化,把它干活的樣子比作礦工或鐵路工程師;第19段一系列擬人化的描寫……
學生同時概括出本文語言的另一個特點,即嚴謹準確,尤其表現在模糊性數字語言上。
教師借此追問:科學的原則就是要與事實相符。怎樣才能與事實保持一致?作者有沒有教給我們關于科學研究的方法?課文第3段的旁批讓大家比較蟬與其它昆蟲的巢穴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知道的?
學生由此明確一切源于作者認真仔細的觀察。
教師進一步追問:第5段的旁批提到了作者觀察時間之長,但沒有說作者怎么觀察的,引導學生對法布爾的觀察過程進行想象寫作,更好地感知作者的科學精神。
三、效果反思
(一)豐富了閱讀教學策略,訓練了思維
從本節課來看,“1+X”教學模式運用快速瀏覽、跳讀、“比讀”“聯讀”、讀寫結合等多種閱讀教學策略,學生活動呈現多樣性,有自主學習,也有小組探究,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學生的閱讀由單點到多點,循序漸進、由表入里地展開,由對課文的理解走向對課文的分析,甚至是創作。
由蟬到其它昆蟲,由蟲性到人性,由自讀到課外閱讀,階梯狀展開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閱讀遷移能力得到提升。
(二)有效推動了一篇到一本、課內到課外的整本書閱讀
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讀慣了單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規模的范圍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規模較大的東西,就說是兩百頁的一本小書吧,將會感到不容易對付”。而“1+X”教學模式就在單篇與一本書之間建立橋梁,不再孤立地教授單篇,而是以單篇為支點,撬動整本書的閱讀。對“1”《蟬》這一自讀課型單篇的解讀,指向了“X”《昆蟲記》整本名著的閱讀,依托于單篇,放眼于整本書,用課內所習得的方法閱讀感悟,喚醒學生的共鳴,延展到課外名著的自主閱讀,收獲更豐富的閱讀體驗。這種教學模式關注到了單篇與名著整本書的聯系點,用單篇的教學激發了學生閱讀整本名著的興趣,單篇的探究學習指引整本書的深入研讀,學生的視野從單篇拓展到整本書,找到閱讀整本名著的興趣點和突破口,不再對厚厚的一本書望而卻步。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