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江湖上有一個傳說——《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與蘇東坡不合,常懷報復之心,又嫉妒后者才華與名氣,所以惡意舉報蘇東坡寫詩諷刺皇帝。然后呢?皇帝震怒,東坡被捕,一代文豪過上流放生活。這個傳說當然不是空穴來風,但卻違背歷史,同時也不符合沈括的性格和人品。
先說出處。沈括陷害蘇東坡,這個說法出自宋朝史書《續資治通鑒長編》,而《長編》又引自一本已經散佚的私人筆記《元祐補錄》。也就是說,《元祐補錄》才是原始出處。但在引用過《元祐補錄》之后,《長編》作者又補充道:“此事附注,當考詳,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意思是說《元祐補錄》未必靠得住,還需要繼續考證。
怎么繼續考證呢?我們可以做這個工作。《元祐補錄》說沈括是在奉旨巡查浙江,路過杭州,向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索要詩集,從詩集中找到“證據”,然后回京舉報,使皇帝黜免蘇東坡。實際上,沈括1073年巡查浙江,而在此后幾年內,蘇東坡仕途一直很順,不但沒讓皇帝不滿,還從副市長(通判)升為市長(知州)。由此可見,沈括要么沒陷害蘇東坡,要么他的陷害毫無殺傷力。
再看沈括的性格,他謹慎,怯懦,甚至還有點兒逆來順受。沈括的怯懦,從他飽受虐待不敢還擊就能看出來。宋人筆記《萍洲可談》記載,沈括的續弦異常狠毒,不但打罵沈括,還將沈括前妻所生的兒子趕出家門,而沈括連給兒子送飯都不敢,只能請朋友偷偷接濟兒子。這段記載出自沈括第二個兒子的大舅哥之手,應該可信。
沈括不但在老婆面前逆來順受,在上司面前也一樣。王安石變法時期,沈括是得力干將,最初深受重用,但他并不贊成王安石的所有政策。不贊成歸不贊成,他卻從來不敢頂撞王安石。
除了屈從上司,沈括有時還會屈從下級。也許沈括以為,只要屈己從人,就能皆大歡喜。可惜事與愿違,他的鄉愿主義換來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雙重慘敗。1082年,徐禧筑造的永樂城被西夏攻破,二十萬宋軍覆滅,從此讓大宋失去對西夏的軍事優勢。事后朝廷追責,將罪過都安在沈括頭上,沈括本來是地方大員兼軍區司令,結果被貶為八品閑官,并且還要監視居住。
再看王安石那邊,他對沈括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最初王安石夸獎沈括“謹密”,自從王安石第一次罷相以后,沈括在他眼里就成了“壬人”。“壬”是十二地支里的一支,代表水,壬人是像流水一樣搖擺不定的小人。沈括懂水利,知民情,思想相對開通,本是變法派得力助手,為何會被王安石當成小人?因為王安石罷相之后,沈括公開上奏,請皇帝暫停那些并不合理的改革。等到王安石復出,沈括又馬上閉嘴。王安石性格強硬霸道,怎么能容忍沈括這種墻頭草呢?
回過頭來再看沈括陷害蘇東坡那個傳說。前面說過,該傳說的原始出處是《元祐補錄》,大概寫于南宋前期,距離沈括去世已有小半個世紀。在南宋前期,王安石被主流輿論評為奸臣,沈括更是奸臣麾下的小人。《元祐補錄》作者在講完沈括陷害蘇東坡的故事以后,又意猶未盡地追加一句:“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往來迎謁恭甚,軾益薄其為人。”蘇東坡主政杭州,沈括閑居潤州,沈括拍東坡馬屁,更加受東坡鄙視。事實上,蘇東坡主政杭州時,沈括早就搬到了秀州,說沈括從潤州跑到杭州去拍馬屁,只是所謂“君子”們對“小人”的想象。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