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陶曉慧 郭緯航
“引畛濟澗,造福新安!”走進新安縣世紀公園,西山頭半山坡上的巨幅標語格外醒目。
引畛濟澗工程是從小浪底庫區最大支流畛河右岸引水,通過地下隧洞在新安縣城關鎮上河村附近注入澗河的一個引水工程。4月25日,從河南省地礦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河南地礦建設集團”)傳來喜訊,歷時6年,該公司圓滿完成了引畛濟澗工程隧洞施工任務。
“引畛濟澗工程是一項民生工程,是新安縣人民的希望、期盼、重托。”河南地礦建設集團總經理何俊照說。為保證工程按時完工,在工程施工的6年時間里,即使是春節假期,項目部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仍然堅守在崗位上。
施工難度大
新安縣引畛濟澗工程由引水建筑物和供水隧洞兩大部分組成,每年總引水量可達3400萬噸。工程完成后,可滿足當地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和灌區農業用水需求,也可以改善澗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2014年4月20日,引畛濟澗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在施工前準備階段,該集團地質技術人員調查歸納出了施工三大難點。首先,隧洞沿線地質條件復雜,基本為粉砂質泥巖,巖石易風化,而且地下水豐富。其次,隧洞連續穿越采空區,而采空區通過陳舊煤巷、采區空腔與小浪底水庫相連,每年小浪底水庫蓄水期間,隧洞內都會出現大量涌水,增加了施工的難度,因此對涌水區及涌水點進行封堵止水成為第二大難點。此外,隧洞要穿越很多解放前開采的老舊采空區,這些老舊采空區幾乎沒有任何地質資料,分布情況不明,對區內存在的瓦斯及其他有害氣體的處置,成為了第三大難點。
多種方法攻堅
面對種種困難,以丁占穩為負責人的項目部沒有退縮。針對工程特點,他們在施工前就制訂了鉆爆法開挖、穿越采空區施工等多個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
針對隧洞施工危險系數高、施工難度大等特點,他們嚴格落實安全員制度,要求專職安全員主要負責項目的整體安全管理工作,每個工區有專人負責,實時掌握各工區情況。
針對采空區分布不清的情況,他們采用地質雷達及爆破振動法開展地質勘探,查清了隧洞沿線采空區分布。在穿越采空區施工時,他們按照采空區與隧洞的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在遇到涌水洞段時,他們采用鉆探方式找準涌水通道,隨后采用單漿液注漿、水玻璃和水泥漿雙漿液注漿方式進行封堵,發揮了很好的封堵作用。
河南地礦建設集團的建設者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為工程的順利進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經受艱巨考驗
在施工中,對項目部全體人員來說最大的考驗還是小浪底水庫蓄水。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上旬,小浪底水庫蓄水水位至隧洞底板高程以上時,會導致采空區涌水量增加。這時,項目部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緊繃神經,時刻準備應對突發狀況。為查明涌水情況,技術人員或游泳或蹚水至涌水點摸清情況,查明情況后指導工人在齊腰沒胸的水里實施采空區涌水封堵工作。
2020年10月20日,引水隧洞回填固結灌漿完成。至此,引水隧洞主體工程全部完成。一條“水龍”通過地下隧洞“游”至新安縣,破解了用水難題。(作者單位: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