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瑩
【摘 要】新的教育背景下,培養、發展以及提高低年級小學生閱讀能力十分重要,而語文學科在此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簡單分析了低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發展與提升在促進語文教學效果改善、推動學生全面成長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重點圍繞閱讀興趣、自主閱讀習慣、繪本教學、課堂內外教學、閱讀教育渠道與方式等,就相應的閱讀能力培養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繪本教學
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而要充分契合他們的身心特征并促使他們更好地投身于學習,引導他們提升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在語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發展的前提下,低年級小學生能夠更好地從文字中理解意思、掌握知識、感悟情感,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乃至其他課程的知識,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枯燥的文字內容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力的現狀,促使學生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綜合素養全方位發展。
一、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促進語文教學效果改善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可以說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都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的。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效接受、理解和掌握語文教學內容,進而保障整個語文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換言之,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直接和語文教學效果掛鉤。學生閱讀能力越強,他們越能更快地在語文學習中掌握知識,在閱讀中領悟生活、感悟情感,于各個方面滿足語文課程教學要求,實現課堂水平的飛越。
(二)推動學生全面成長發展
現代教育更加強調的是學生綜合素養的全方位發展。而閱讀能力作為低年級小學生成長發展中的基礎、核心能力,其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不謂巨大,廣泛體現于多個層面。首先,閱讀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基礎能力,其直接關系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收獲與成長情況。加強閱讀能力方面的培養,有助于引導學生實現理解、寫作、表達等方面的能力發展,為課程核心素養的全方位提升提供有利條件。其次,低年級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往往包含自主性、閱讀方法、閱讀習性等。閱讀能力不僅能夠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良好基礎,也能幫助學生在其他學科方面實現成長與突破。高水平的閱讀能力意味著小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能夠通過閱讀準確理解知識內容與內涵,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另外,閱讀能力也是當前社會要求的重要品質與能力。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人們接觸的信息大量增加,可謂是信息爆炸。只有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才能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自身需要的有用信息,同時對信息的好壞、價值等進行科學甄別,更好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故而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最后,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夠間接促進審美水平、思想意境的提升。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文字進行更為準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對文字中所蘊含的復雜思想、價值、態度、情感等加以感受,從而在收獲知識的同時開發思維,形成系統化、高水平的審美意識。
二、提高低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激發閱讀興趣和積極性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建立在他們積極、主動、持續的閱讀基礎之上。小學生天性喜愛簡單、直觀、形象的內容,而語文閱讀內容主要是由文字組成,抽象的文字很難激發起學生閱讀興趣,導致相應的閱讀教學難以有效開展和落實。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著重采取各種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閱讀積極性與自主性,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持續、深入的閱讀中不斷收獲和成長。學生興趣缺失的話,那么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往往會變成教師主導、學生被迫完成任務的模式,嚴重影響實際效果。對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征進行總體把握,同時對學生實際情況,尤其是興趣愛好、生活經驗、文字基礎等進行準確把握,盡可能地做到“投其所好”,以他們熟悉、感興趣的內容來激發閱讀興趣。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影子》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帶領學生閱讀課文,而是先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到過影子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見到過?!苯處熇^續提問:“影子在你們的哪個方向呢?”這時候學生們開始做出不同回答,有的說在前方,有的說在后方,有的說在左方,還有的說在右方。待學生們熱烈討論了一段時間以后,教師繼續提問:“同學們,那么你們知道影子這兩個字怎么寫嗎?”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們給難住了,同時把他們的閱讀興趣給激發了出來。教師此時再順勢帶領學生閱讀和學習課文,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影子在哪個方向?”這個問題的答案,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二)培養良好自主閱讀習慣
在良好自主閱讀習慣的支持下,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速度將得到顯著提升,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突破,也能在長期持久的閱讀中充分發揮作用,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提供助力。教師需要對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加以充分把握,并在實際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級學生自主閱讀習慣通常由兩部分所組成,其中一部分為基礎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另一部分則是主動閱讀、長期閱讀、堅持閱讀的主觀意識與行為習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以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傳授為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在平時逐步養成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性。唯有如此,學生才不會在長期、持續的閱讀中逐漸喪失興趣和信心,同時能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和魅力,在閱讀中真正做到有所收獲,有所成長。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篇古詩時,教師考慮到低年級學生閱讀水平較低,對古漢語的了解和掌握更是存在嚴重不足,便引導從詩中的各種形象入手,讓學生基于西湖、蓮葉、荷花等形象想象出對應的畫面,從而對整首古詩有較為粗略、簡單的理解。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深入地對詩歌語言、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等加以研究,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持續閱讀古詩,在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三)充分利用繪本優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