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娜 謝建鵬
近年來,“一帶一路”的建設實施,構建了開放型的經濟體系以及開創了嶄新的新體制,為新時期粵港澳深化合作構筑了更為寬廣的發展平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應充分整合資源,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本文主要在此背景下,從三方面提出了探討與思考。首先是要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意識,才能更好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國際化和現代化;第二,利用“互聯網+”和工作室制等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第三,發揮灣區校企合作優勢,促進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促進資源組合的最大化,實現合作共贏。“一帶一路”跨越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幅區域,開展了大范圍、高水平和深層次的區域合作,能夠快速地帶動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也為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機遇。粵港澳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國際化人才資源、金融、貿易水平十分發達。粵港澳高校應借此契機,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和資源優勢,與企業實現更深層次地聯合互動,促進教育創新改革,實現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具有豐富的教育改革經驗和前瞻性的創新發展規劃;香港、澳門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開放程度高,與國際接軌比較密切,現在已經積累了良好的公共外交資源。這些使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了地理和資源上的雙重優勢,能夠更好地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粵港澳三地只有轉變傳統的局限觀念,以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才能與企業進行良好的合作,實現教育資源和職場資源的最大化融合,提升教育水平。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有著國際視野,對人才的專業能力有規范的要求,為教育國際化和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資源。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特別是深化的合作,能夠使高校教育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實現教育國際化和現代化。
文化傳播和交流也是“一帶一路”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孔子學院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良好的影響,它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影響著中國的子孫,也影響著那些愛好中國文化的各國人民。粵港澳三地也要以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作為建立教育共同體的基石,構建完善、系統的教育共同體,全面提升國際教育視野和科學理論水平,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的全面躍進。進一步推動東方教育共同體、世界教育共同體的建立。
共同的文化基礎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育和企業合作的基礎條件,只有實現了對文化文明的共同認知,才能更加深入地進行合作。高校與企業可以利用網絡、課程合作、線下講座等多種方式,進行企業文化、社會文化與高校文化的交流。
通過“互聯網+”打破空間限制,實現校企課程合作
科技技術的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教育聯合互動帶來了更多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和多樣性。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網絡成了日常學習的重要途徑。一般傳統的教學活動都會有空間的限制和時間的限制。但是互聯網打破了這些,實現了課堂的實時互動。
現在有些已經十分成熟的網絡課程平臺,例如“Coursera”“央視網中國公開課”“網易云課堂”、MOOC(慕課)等網站和App的發展,為視頻課程的獲取和學習提供了極大地便利。在教學當中,開放教學思維,在保持傳統教學優勢下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網絡技術,豐富學生的課堂形式和知識補充。網絡的聯通是世界的,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實現課堂共享。企業專業人員可以通過網絡課程的形式對高校人才的培養進行經驗的指導和分享,促進高校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同時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實踐知識和行業動態,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職業規劃,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通過“工作室制”模式實現校企的項目深入合作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在教學改革中提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一般高校都有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工作室建設,并將工作室作為對外交流和專業實踐的平臺,鍛煉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這種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可以作為三地學校和企業進行進一步深化合作的一座橋梁。利用工作室作為院校對外開放平臺的特點,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可以通過工作室進行各種項目合作。通過具體的實踐項目,讓學生能夠有效利用理論知識,做到學以致用,提升理論素養和應用能力。同時,工作室平臺的應用也為企業教師的引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豐富了學生的導師資源,開闊學生知識面和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掌握和應用,從而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利用工作室制能夠深化院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部分,具有制度優勢、地理優勢、專業人才優勢、貿易投資優勢、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和人文紐帶優勢。香港和澳門將長期實行與內地不同的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上的優勢和高度開放的特點便于開展公共外交,為“一帶一路”沿線各經濟體之間的政策溝通提供平臺,服務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助推“一帶一路”全球化方案。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廣州是名副其實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域還擁有全球最為密集的港口群。
在這些優勢條件下,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和創業者,也為他們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資源。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企業正好是需要人才的地方。學校和企業合作可以更好地保障企業的用人要求,同時也為學校培養專業人才提供了實踐的場所。香港帶頭成立的“一帶一路”國際聯盟,以拓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機遇,匯聚了來自香港、內地以及海外的商會、行業協會、投資推廣機構和智庫組織、聯盟成員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超過110個。這些資源都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可能性。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項目、工作室平臺進行校企合作。例如將工作室作為平臺,承擔或者參與一些與學校具有合作關系的企業的外包項目,通過教師或者學生進行業務商談,或通過項目投標等形式,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工作室為平臺依托,進行校企合作,有利于推進項目的深化,通過校內工作室與校外企業實踐基地聯通課堂,實現項目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使校企合作更加穩定持久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