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瓏 顧立霞 劉吉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江蘇段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核心段,是運河歷史最悠久、活態利用最好、文化遺存最豐富的河段。江蘇提出推進江蘇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文化遺存保護、文化價值弘揚、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走在前列,把江蘇段大運河建成京杭大運河的先導段、示范段、樣板段。蘇北大運河全長404公里,占江蘇段運河近2/3,是江蘇大運河極其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水道”,是蘇北經濟發展的運輸大動脈。大力加強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和難點都在蘇北大運河。高起點、系統性、創新性推進蘇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于江蘇省擴大國內需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推進江蘇南北區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江蘇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具有重要的意義。
蘇北大運河是我國京杭大運河重要部分,是京杭大運河航線上運輸最繁忙的航段,是我國“一縱兩橫兩網”的內河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我國電煤等重點物質運輸大動脈。蘇北大運河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十分突出。擔負長三角大宗物資中轉集散戰略任務,在長三角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蘇北大運河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是江蘇省“兩縱四橫”干線航道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支撐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北煤南運”“南水北調”戰略的重要生命線。蘇北大運河北起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口,全長404公里。溝通了江、淮、沂、泗水系,航行13個省市,23個縣區。橋梁52座,碼頭棧橋306座。河道最寬處接近2公里,落差31米,航運底寬60-70米,航道水深4米。可通行2000噸級船舶。江蘇交通貨運結構正在發生調整,公路轉水路,公路轉鐵路是調整的趨勢,蘇北大運河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性機遇。2019年過閘貨運船舶143.9萬艘,全域船閘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是飽和度1.45倍,具有“綠色通道”美譽之稱的集裝箱運輸量達到237503標箱。
目前蘇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對照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推進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水污染治理標準還不夠高。蘇北大運河水體污染問題仍然需要重視。包括三氮的污染,工業廢水,底泥重金屬污染以及沿河生活污水,運河航運污染等。影響水污染問題復雜,包括工業點狀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岸上管網和水質淺表污染等,導致部分運河水不能穩定達標;二是運河文化建設協同性不夠強。對蘇北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挖掘和闡述系統尚未建立,還有很多重要遺產地尚未進入名錄而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運河文化與岸線保護協調不足,不少文化遺產的岸線生態環境修復和治理不徹底,歷史文化名城、古鄉鎮和古村落互動機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三是運河文化經濟發展聯系不夠緊密。文化與經濟是息息相關的,文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發動機。蘇北地區利用運河文化,打“運河文化牌”促進鄉村振興、加快新型城鎮化、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還有許多潛力可挖。
水是運河的魂,更是運河文化建設的根。蘇北大運河生態環境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基礎、背景和條件。新冠肺炎防控期間,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建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新中國。要以蘇北大運河整治工程為引領,大力推進蘇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首先,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打造青山綠水活態生態文明廊道
擴大國內需求,是應對疫情后逆全球化危機的重要戰略。推動重大項目建設是擴大國內需求的有效途徑。從蘇北大運河整治歷史看,每一次整治都使大運河獲得了新的生命,功能不斷拓展。建設蘇北大運河文化帶,基礎建設要先行,其中實施水污染治理重大工程仍然是關鍵和核心。一是加強河水監測力度,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整個運河航道管理、加大智能監控、感知航道,嚴控排污量,對運河水質進行動態監測,堅決打擊破壞運河水質的違法采砂等行為,全流域實現聯防聯控;二是系統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開展蘇北大運河全線生態治水工作。加強沿河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加大沿河航運石油污染處理力度,強化船舶污染源管理,規劃建設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三是推陳出新水工文化。江蘇有燦爛的水工文化,體現了高超的治水智慧、水利工藝。如淮安清口的水利樞紐“借自然之力以用之”,束水攻沙,解決了槽運暢通問題。加強水利工程樞紐建設,修復河道自然形態和濕地功能,提升運河水系自我調節、自我凈化功能。
其次,以關聯性協同性為核心,著力構建沿層次分明的運河文化有機體系
規模經營有遞增效應,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流入新的動力。蘇北大運河文化要統籌謀劃,將碎片化、零細化遺產文化整合成運河文化帶,增加蘇北運河文化在全國及至世界的影響力。一是增強運河文化的時代性。用新科技新方式傳承千年運河,做好蘇北文化遺產“利用”文章。保護好大運河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要與時俱進挖掘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讓運河文化遺產以可以感受的文化價值呈現在世人面前,彰顯運河作為世界遺產的重要價值。可以設置大運河文化帶虛擬導視系統,重構運河時空穿越方式,展示不同時代蘇北大運河的美麗圖景;二是加大岸線生態整治與沿河景觀美化提升,分類開發和保護岸線。提升沿岸綠化水平,在大運河水岸建設開展綠化行動,打造綠樹、濕地、自然公園、清新空氣的大美蘇北沿海風光帶;三是形成城市、鄉鎮和村落文化交通聯運系統。修復大運河古鎮、集市、民居建筑群落,在大運河保護傳承中彰顯城市特色。健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沿大運河步道美化工程,形成步道與運河古鎮古村相銜接的路網體系。重點加強風景路與大運河沿線城鎮,特色村莊,歷史名城的有機聯通,加快形成蘇北大運河沿岸文化體系。
最后,以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為動力,著力推進蘇北區域經濟現代化進程
相對江蘇南部發達經濟,蘇北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江蘇的現代化,離不開蘇北的現代化,只有蘇北地區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說明江蘇現代化了。要抓住蘇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促進文化帶建設與經濟帶融合發展,助推蘇北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依托運河的水、文化、生態、傳統農耕文明,尊重傳統農村業態,發展一批富民產業。將大運河傳統村落保護自覺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在鄉村振興中形成傳統村落保護與農民集中居住的和諧共處、相得益彰的蘇派農村建筑風格,打造一批像窯灣、皂河等這樣運河特色小鎮;二是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相融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江蘇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地位重要,蘇北地區如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江蘇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蘇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吸引長三角發達地區人員、資金、產業等重要要素流向蘇北地區,讓蘇北大運河成為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投資輻射、文旅融合的指向地,成為蘇北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軸;三是與“一帶一路”倡議相融合。當前跟中國有貿易往來“一帶一路”國家有64個,貿易額已經占我國對外貿易額的30%。面對新冠疫情后全球經濟衰退,世界貿易減速和逆全球化的興起,蘇北地區經濟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貿易中,擴大蘇北地區對外開放度,爭創開放新優勢。可以通過召開世界性運河、旅游、科學研討會議、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文博會等國際性活動,向世界和”一帶一路”國家推介蘇北大運河文化帶遺產景觀、產業特色、投資環境,增加蘇北大運河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為蘇北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提供新動能、流入新活力。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0年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20SYC-147)和江蘇省2020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重點項目(202010324002Z)階段性成果]
(江蘇鹽城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報告《打造展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關于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若干思考》上的重要批示.2017.
[2]蘇北運河的演變與整治.江蘇省志.航運志.交通篇[EB/OL].http:// jssdfz.jiangsu.gov.cn/szbook/slsz/hyp/ D1/D2J1.HTM.
[3]婁勤儉.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推進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J].群眾,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