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菲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主要生長在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高山及丘陵地帶,是我國特有的食用木本油料樹種、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油茶綜合利用價值高,特別是油茶的主要產品茶油,有“東方橄欖油”之美譽。茶陵縣種植油茶歷史悠久,近年來,油茶種植規模持續擴大,生產與銷售結合,消費市場得以快速拓張的同時,也為地方就業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種植現狀
2010年茶陵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制訂了《茶陵縣油茶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全縣上下掀起了油茶造林和低改墾復的熱潮。2014年,茶陵縣人民政府針對逐漸擴大的油茶種植規模出臺了《茶陵縣油茶產業開發管理辦法》,從此油茶種植又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據相關部門統計,到2020年底,全縣共有40.94萬畝油茶林,其中新林面積15.18萬畝,老林面積25.76萬畝。近五年來,茶陵縣累計油茶林面積增加了4.71萬余畝,且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與培育技術的進步,成活保存率也逐年提升。通過比較2017-2020年的調查數據,2017年油茶林面積僅有37.4萬畝,而到2020年底,該累計種植林面積已達40.94萬畝,占茶陵縣林地總面積的17.45%;平均每年造林面積為1.18萬畝,且新增數大致呈上升趨勢。同時,在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茶油產量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目前,茶陵縣年平均產茶油4600噸左右,近五年來,年增產油約 21.75萬公斤,其中墾復區平均每畝增加產油3-5公斤;至2020年,茶油年產值達5.8億元,相比2017年增加產值近880萬元。
經營現狀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茶陵縣先后出臺扶持政策,著力發展油茶產業,將其作為強農富農、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積極引導土地等生產要素向油茶產業集聚,把茶陵建設成為全省茶油主要生產基地。現在茶陵縣每年整合涉農資金800萬元以上,采取以獎代投的辦法,對連片開發五畝以上的農戶及企業,低改每畝補助300元,新造每畝補助980元。而且目前為止,茶陵縣出現了“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公司租賃林地模式、油茶生產專業合作社模式、大戶承包經營模式、家庭式經營模式等五種發展模式。截至2020年底,茶陵縣共有參與油茶種植的農業企業12家,專業合作社46家,個體大戶200余戶。油茶產業的發展在幫助扶貧人口脫貧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帶動農戶9000余戶,平均每戶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3000余戶,平均每戶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經過多年扶持和培育以及政府提供的技術支持,先后打造了“康御”系列及“好恰油”等湖南省著名商標。
資金不足
按現有茶陵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價格計算,每造好一畝油茶林到第5年掛果約需投入3800元,除開按最新提高的財政補助標準980元/畝,油茶種植農戶還需投入2820元/畝,如此巨大的投入,對于大多數農戶來說還是力不從心、難以承受的。同時,按現有造林規模和補助標準,全縣每年財政補助資金約1500萬元,但財政預算僅500萬元。
土地流轉困難
自茶陵縣穩步推行林權制度改革以來,大部分林地使用權已歸林農個人所有,逐步實現了分山到戶,但是林農的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差異懸殊,有的林農長期在外務工,沒有時間精力專心經營油茶種植;還有部分林農對山林資源沒有充分的認知,不會想到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林地有效地“創收”,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最大化;再加上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對山林進行投資,從而不會發掘該片林地能夠發展優質油茶產業的巨大潛力,因此造成了大片山地荒蕪,甚至對專業種植公司與合作社來流轉山地發展油茶種植進行阻撓,加大了了土地流轉實際操作的難度,制約了油茶種植的發展壯大。
產業鏈較短
油茶產業形成的產業鏈是集原料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于一體的,樹苗的種植培育,產品的研發加工,再到形成品牌茶油最終進行銷售,各部分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茶陵縣全縣共有40.94萬畝油茶林,其中新林面積15.18萬畝,老林面積25.76萬畝,新林品種大部分經過改良,每畝產量高,但大部分未進入盛果期,而老林面積雖大,但每畝產量低,因此在產業鏈源頭便限制了油茶產業的后續發展;其次油茶精加工技術有所缺乏,而且機械化程度不高,加工過程依靠大量人力勞動,單位成本增加的同時生產效率并不與之配套,從而導致茶油產品成本高但附加值較低;最后,就經營模式而言,各家林農長期以來粗放經營習慣根深蒂固,基本采取分散式經營,沒有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集約型經營模式,再加上生產的茶油也沒有形成品牌,雖然政府對“紅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中聯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好恰油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這種大型加工企業在政策上有所扶持,但總的來說品牌影響力不強,在茶油市場占有率較低,銷路沒有完全打開。油茶產業鏈建設的不健全限制了其輻射帶動力,沒有充分發揮油茶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
茶陵縣應全面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政策,提高縣財政油茶年度資金預算,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并且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提高單位面積油茶種植補貼力度,或者單獨對建設油茶基地、改造低產林、推廣應用優質良種的個人或集體給予政策優惠,比如降低發展油茶產業的貸款利率,免征或減征相關稅負等。同時,實行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政策,通過財政激勵留住人才,促進當地油茶種植培育技術的進步,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