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制造是為大慈善,締造民族品牌是為大公益。
以智慧的思維、優異的成就和扎實的業績,為民營企業的科學治理提供了華為模式。
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挺起民族工業的脊梁,為中國企業和中國制造贏得了尊嚴。
為中國科技、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立下了巨大功勛,在解決高新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消除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貢獻了華為答卷。
堅持走科技創新自主研發之路,實現了高質量、高水平、高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學習的楷模,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任正非】
改革開放40年杰出民營企業家
美國《時代》雜志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1944年出生于貴州安順一個貧困山區的小村莊。
1963年,就讀于重慶建筑工程學院,還差一年畢業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聽從父親的囑咐繼續學習。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技術自學完,他還把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接著學習了許多邏輯、哲學。并自學了三門外語
1974年,應征入伍成為基建工程兵,參與遼陽化纖總廠工程建設任務,直到工程結束。
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

1982年,成為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3年,轉業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務基地。
1987年,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
1989 年,自主開發PBX
1992年,投入C&C08機研發,開始研發并推出農村數字交換解決方案。
1993年,年末,C&C08交換機終于研發成功。其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三分之二,為華為占領了市場。
1994年, 推出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
1996年,推出綜合業務接入網和光網絡SDH設備
1996年3月,為了和南斯拉夫洽談合資項目,任正非率領一個十多人的團隊入住貝爾格萊德的香格里拉。他們訂了一間總統套房,每天房費約2000美元。任正非和大家一起打地鋪休息
1997年推出無線GSM解決方案,于1998年將市場拓展到中國主要城市。與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IBM、Intel、Agere Systems、Sun Microsystems、Altera、Qualcomm、Infineon和Microsoft,成立了聯合研發實驗室
1998年,產品數字微蜂窩服務器控制交換機獲得了專利。成立南京研發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過了CMM4級認證。從1998年開始,華為把觸角探向世界的核心市場歐美
2001年,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同。2002年底,華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長距離國家光傳輸干線的訂單。到2003年,華為在獨聯體國家的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位居獨聯體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
2001年,在美國設立四個研發中心;加入國際電信聯盟(ITU)
2003年1月23日,思科正式起訴華為及華為美國分公司,理由是后者對公司的產品進行了仿制,侵犯其知識產權。面對思科的打壓,任正非一邊在美國聘請律師應訴,一邊著手結盟思科在美國的死對頭3COM公司。3月,華為和當時已進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華為三康",3COM公司的CEO專程作證華為沒有侵犯思科的知識產權。最終,雙方達成和解
2005年,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
2005年入選美國《時代》雜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2005年4月28日,英國電信宣布其21世紀網絡供應商名單,華為作為唯一一家中國廠商,與國際跨國公司入圍“八家企業短名單”
華為海外銷售就已達到220億美元,產品已經進入包括德國、法國、英國、葡萄牙、荷蘭、美國、加拿大等歐美14個發達國家。而且,華為還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55個代表處及技術服務中心,銷售及服務網絡遍及全球
為海嘯受災國提供了500萬美元現金和設備的捐贈 。
2006年,與摩托羅拉合作在上海成立聯合研發中心,開發UMTS技術。
2007年,被沃達豐授予“2007杰出表現獎”,是唯一獲此獎項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
2008年,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華為公司及員工向災區捐款現金2630萬元和價值5800萬元的應急通信設備。
2009年,無線接入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二。
獲得IEEE標準組織2009年度杰出公司貢獻獎。
獲英國《金融時報》頒發的“業務新銳獎”,并入選美國Fast Company雜志評選的最具創新力公司前五強。
移動寬帶產品全球累計發貨量超過2000萬部,根據ABI的數據,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一。
2010年,華為超越了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成為全球僅次于愛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設備制造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