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云云 高欣欣
摘要:2021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正式生效,豐富和完善了對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的相關解釋和界定。一方面,該法強調以法律權威充分保障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權,在合理限度內給予媒體采訪報道自由;另一方面,該法也為媒體依法行使輿論監督權劃清了規則底線,保障了輿論監督的合法性、權威性和公信力。本文就《民法典》頒布實施后,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報道的合理空間進行討論。
關鍵詞:民法典 輿論監督 新聞報道
輿論監督既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特殊權利,也是其重要使命。然而近年來,因在新聞報道中無意中侵犯到他人權利,致使新聞媒體被訴的案件時常發生。過去,由于隱私權等權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在案件實際審判過程中,此類案件各方意見分歧往往較大。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于2021年年初正式生效。民法典時代的來臨,對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來說,既是新機遇,也同樣是新挑戰。
一、合理正當使用“肖像”,守護公民隱私邊界
根據憲法,我國公民享有言論和出版自由。而這一權利在我國新聞事業中的體現,是新聞媒體所擁有的輿論監督權。在過往司法實踐中,由于媒體輿論監督權相關規定散見于我國多部法律或司法解釋中,各地法院對于相關案件的審判標準不盡相同,由此給新聞從業者的實際工作帶來了一些爭議和沖突,甚至是法律風險。新實施的《民法典》中的重大創新之一,就是將以往散見于各單行法典中的人格權利集中規整,獨立成編,構建起完整的人格權體系。
1.法為基本遵循,合理使用“肖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施之前,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為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在沒有經過肖像權人同意而使用了肖像權人的肖像屬于“合理使用”肖像范疇,但相關法條卻一直不盡完善。而新實施的《民法典》單獨列出“人格權編”,并對“肖像權”保護做出了更為詳盡的解釋,除法律定義外,還對肖像權的許可使用規則、合理使用原則以及侵犯肖像權的認定標準等內容作出了系統性規定。此前,我國法律將“肖像”定義為對自然人外部形象的再現。而在新實施的《民法典》第1018條第2款中,“肖像”一詞有了更具體的定義。根據該條款規定,無論是人體剪影、側影、背影等局部形象,還是集體肖像中的個體形象,只要該形象足以被識別出為特定自然人的,即可受到《民法典》肖像權保護。但同時,《民法典》第1020條也規定,新聞媒體在實施新聞報道時出于“不可避免”原因使用自由人肖像的,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
需要注意的是,為保證肖像權合理使用,媒體報道時仍須注意“不可避免”這一條件。例如,在突發事件、批評性新聞等報道中使用公眾人物肖像或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事件或場面中的人物肖像,都可視為出于“不可避免”原因使用肖像權人肖像。
2.行為目的“正當”,夯實發聲底氣。為披露社會陰暗面,公開揭露某些有違社會公共利益的不當言論或錯誤行為,新聞媒體在履行輿論監督職責時難免會侵犯到不良行為主體的權利。但與一般意義上的侵權行為相比,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實際上是一種正當且正義的行為,具有一定特殊性,理應受到法律保護。例如,2020年初,某火車“霸鋪”男子訴央視名譽侵權案曾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2018年12月8日,某羅姓男子購買了乘車區間為武昌站到鄂州站的火車票,搭乘由武昌站始發,終點為上海南的Z25次列車。在列車到達鄂州站后,該男子并未下車,而是繼續乘車。不僅如此,面對列車長以及乘警對其提出的補票和出示身份證的要求,該男子一概拒絕,且一度情緒激動,還伴有不文明語言,此后雙方發生爭執。最終,在列車停靠黃石站期間,當地派出所對羅某作出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同年12月11日,央視多個頻道對該事件進行了報道和評論。羅某本身為職業律師,公然逃票且態度囂張,相關視頻播出后引發大批觀眾和網友不滿。隨后,羅某以侵犯其名譽權、造成不良后果為由,將央視訴至法院。2020年1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公開宣判,認定央視對此事件報道屬實、評論客觀,隱藏了羅某真實姓名且對其肖像做了馬賽克處理。至于羅某個人聲譽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違法行為,法院據此判決,駁回羅某全部訴訟請求。
類似案件在新聞媒體實際報道工作中不在少數。新聞報道除具有客觀公正性外,也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等重要角色。如今,根據新出臺的《民法典》,因“行使正當的輿論監督”而使用他人肖像歸為合理使用人物肖像范疇。有了《民法典》的法律支持,未來新聞媒體履行輿論監督權、守護社會公平正義也將免去不少后顧之憂。
3.避免濫用權力,規范“隱私”邊界。根據《民法典》第1032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同時,該條款還首次以法律形式對“隱私”一詞作出了明確界定,即自然人主體在其私人生活中,不愿為外人所了解和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以及私密信息。該法條在新聞輿論監督報道中具有極高的適用性。例如,不少網友對于明星隱私新聞比較好奇,為滿足社會公眾的獵奇心理,許多新聞媒體也樂于挖掘披露明星私生活,甚至對部分明星舉止或相關事件肆意評論、妄下結論。這種行為看似是在行使媒體輿論監督權利,但實則極有可能侵犯明星個人隱私。此外,在采訪拍攝和編輯報道中,媒體都必須審慎對待和處理通過偷拍、偷錄等隱性采訪方式獲取的新聞素材,有必要及時刪除并須妥善處理與報道無關的個人隱私信息,避免造成他人信息泄露,進一步對公民隱私權造成侵害。
但在某些情況下,個人隱私也關乎到社會公眾利益。在媒體報道實踐中,由自然人隱私權與媒體輿論監督權相矛盾引發的沖突時有發生。因此,媒體在行使輿論監督、信息披露、事件報道等權利的同時也要守好公民隱私邊界。例如,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保障公眾知情權固然重要,但也絕不能漠視已經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的隱私權利。媒體要注意報道信息的合理尺度,諸如將患者姓名、住所等具體信息公布出來,導致社會公眾迅速鎖定到某個人這樣的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
二、 尊重事實自我約束,合理“審核”規避爭議
盡管“法無禁止則可為”,新聞工作者仍應加強自我約束,合法合規進行輿論監督工作。新實施的民法典就對新聞媒體履行合理審查義務做出了相關規定,涵蓋了媒體合理審核責任,填補了我國法律在相關領域的空白。總體來看,《民法典》加大了對于公民人格利益的保護力度,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國家法律法規對于新聞媒體的要求。《民法典》的正式生效有利于新聞媒體的未來發展,同時也將促進法治社會建設,有利于和諧穩定。
1.加強內容審核,體現“善良風俗”。“善良風俗”一詞又稱“公序良俗”,意指在一定區域內由群眾普遍認同、能體現出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且不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政策,能在生活中反復使用的一些習慣、慣例以及通行做法。《民法典》在媒體合理審核責任中,規定了媒體在履行輿論監督權利過程中應考慮的因素,其中就包括要審核內容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這一規定主要立足于民族習慣、文化傳統、鄉規民約等社會倫理角度。輿論監督報道往往直擊社會熱點和民生痛點,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問題的及時有效解決,推動社會文明發展。因此善良風俗原則也就成為了新聞輿論內容審核的必要要素,即新聞報道內容是否與社會公序良俗發生沖突。
但是,新聞媒體也不能因此簡單地將輿論監督理解為負面報道或“當眾揭丑”,更不能為制造輿論噱頭而編造虛假新聞博人眼球。相反,媒體在履行輿論監督權時也應確保其目的是積極向上且具有建設性的。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媒體報道時刻受到社會公眾監督,任何紕漏都有可能被肆意轉載或惡意放大。為此,新聞媒體應自覺遵守公序良俗,規范新聞用語,核查報道事實,引導向上力量。總而言之,新聞輿論監督工作必須要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進行并受到法律監督。新聞媒體要同時兼顧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牢牢把握輿論監督報道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合理、合規、合法進行輿論監督和引導。
2.耳聽目睹為實,“溯源”信而有征。《民法典》規定,新聞報道要規范信息來源,信息必須通過合法、權威渠道獲得。這為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等新聞行為劃出了“規則底線”。也就是說,新聞媒體要謹慎對待輿論監督權,不可濫用權利。一方面,新聞媒體應秉持客觀真實、公正審慎的原則,敢于報道事實真相;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也應做好“溯源”調查,不迷信“官方”說法,并保留好調查采訪證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近年來,媒體機構或媒體記者侵權被訴比例不斷攀升。據統計,在因新聞報道引發的侵權訴訟中,有80%以上的案件是由于“新聞失實”導致的。“新聞失實”是指,由于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所陳述的“事實”與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相符,致使新聞報道所涉及當事人名譽受損,從而構成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講真話、報實情,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的基本職業道德,也是構建法治社會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民法典》明晰了關于新聞輿論監督的規定,為新聞從業者明確了重要的法律標尺,也對新聞報道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只有始終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不偏聽、偏信,時刻繃緊新聞報道真實性這根弦,在新聞報道前扎實做好新聞調查,才能夯實新聞媒體大膽發聲的底氣,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在報道受公眾關注度較高的熱點事件時,絕不能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吸引公眾目光而犧牲報道的真實性。例如,有人自稱圈內人士私信媒體,披露某明星涉嫌偷稅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此類消息一旦曝光,就可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引發極大爭議。此時,如若未盡到調查與核實義務,新聞媒體就不能憑借該人士的私下報料,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就對相關事件予以公開報道。也就是說,除了對已掌握的新聞素材進行客觀陳述外,對新聞關鍵信息的調查核實也必須成為新聞媒體工作的重中之重。
3.履行審查義務,維護他人“名譽”。在《民法典》出臺以前,法院一般會依據《民事訴訟法》對侵權之訴進行審判,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而現在,《民法典》中對類似案件作出更詳細的規定:“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或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同時,《民法典》第1025條規定在例外情形中說明,“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需承擔民事責任。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之下,個人信息一旦發布,即意味著將面臨大范圍傳播的情況。若新聞內容為新聞主體帶來損害,其后果也將被無限放大。一旦構成侵權行為,新聞媒體應當及時采取行動,竭力進行補救。事實上,媒體不光是在進行批評報道可能會脫離事實,在對公民進行褒揚報道時,媒體同樣可能面臨脫實、失真的問題。換而言之,褒揚性新聞報道一旦失實或侵犯到公民名譽權,同樣會面臨法律的制裁。倘若媒體無中生有,或受利益驅使而刻意拔高當事人正面形象,最終不但可能未提高當事人聲譽,反而招致社會公眾非議,為當事人和媒體自身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民法典時代,新聞媒體更應當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履行核查義務,對新聞的真實性時刻提高警惕。
三、結語
長期以來,法律在維護我國國家穩定、促進國內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項法律法規已經歷了多輪修訂。《民法典》的出臺,既意味著我國新聞媒體機構將面臨更加嚴格的報道監督,向新聞媒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著新聞媒體在合法履行媒體輿論監督職責時將獲得更多保障。盡管我國《立法法》規定法不溯及既往,各大新聞媒體機構仍應當認真研讀《民法典》,為未來規范有序開展輿論監督工作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 溫云云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高欣欣 南京市高淳區人民法院
參考文獻
[1]趙冉.淺談當下輿論監督報道的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5(06).
[2]丁柏銓.論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的辯證統一關系[J].新聞愛好者,2016(03).
[3]孔維佳.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路徑分析[J].傳媒論壇,2020(19).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