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仁仁
摘要:2018年正式確立了指導地位的習近平外交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通過分析習近平外交思想價值意蘊的哲學基石,進而闡釋其深刻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價值,以把握該思想的創新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習近平外交思想 價值意蘊 和合外交觀 國家義利觀
2018年6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習近平外交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價值意蘊,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如何運用哲學理論和哲學思維闡釋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價值意蘊,理解和把握其創新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議題。
一、習近平外交思想價值意蘊的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曾經指出,“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本質上來說都代表著這個時代的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哲學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產物,每一個時代真正的哲學實際上都代表著該時代精神文明應有的理論高度。哲學思維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武器,黨中央始終充分利用這一理論武器思考和應對當代中國每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研究哲學并學以致用,始終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想問題、辦事情的一個優良傳統。”顯然,在他的治國理政思想中處處閃耀著哲學智慧的光芒。這里所說的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優秀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充分運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準確地把握了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態勢,深刻分析國際和國內兩大發展局勢,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國外交新理念,深邃的外交思想和豐富的外交實踐在新時代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對新時代中國開創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具有戰略意義上的重要指導作用。
十八大以來我國眾多外交實踐表明,習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時代富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精神的哲學精髓,呈現出巨大的生機活力,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首先,就理論層面來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優秀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的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其次,就內容層面而言,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構成板塊;此外,在實踐中它是新時期我國對外工作長期遵循的根本思想和行動指南。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優秀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理論產物,習近平外交思想具有鮮明的繼承性、創新性和科學性。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優秀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有機結合,奠定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哲學基石。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尤其是其外交思想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優秀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并非涇渭分明、相互割裂的,而是二者基礎之上的有機融合和發展創新。習近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此概括為“和合外交觀”、“國家義利觀”兩大基本理念,據此分析其中的價值意蘊。
二、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價值意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雖在不同時期實行了不同的外交方針政策,但長期以來貫徹和堅持的外交理念卻始終是一脈相承的,從建國初期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改革開放后的“和平與發展”主題,再到新世紀前后的“和諧世界”目標以及現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可以發現,盡管國際局勢紛繁復雜且不斷的發生變化,但中國外交理念與實踐始終致力于維護國家的安全與利益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這是我國對外交往鮮明的價值理念,表明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與和平發展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習近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其蘊含的廣泛而深刻的價值論淵源可概括為“三個堅持”,即“堅持和平發展之路”、“堅持互利共贏戰略”以及“堅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顯然,“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根源蘊含著強烈的“和合”與“義利”理念,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在新時期中國外交思想領域的根本體現,凸顯了社會主義的和平性。
“和合”理念是中國兼善天下的生動寫照,凸顯大國境界和襟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遠的精神追求和最強大的軟實力,是滋養中華民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厚的文化沃土。“和合”理念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具有深邃的哲學性與普世性,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和合”理念充分融入中國的外交實踐之中,賦予中國外交深厚的文化價值底蘊。在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和合外交”理念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構特色鮮明的中國外交思想體系。“和合”理念在習近平外交思想中主要表現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文明互鑒、和而不同等哲學價值觀念,主張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國外交始終堅持和平崛起之路,突出中國和平崛起的屬性;追求世界和平、共同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體現了中國“兼善天下”的崇高境界;號召深入交流、互學互鑒,推動世界文明多元化發展,彰顯中國“求同存異”的寬廣胸襟。和合外交是對中國的基本外交原則和主張的深化,和平發展、和諧共處、合而不同是長期堅持的外交理念,“和合外交”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類社會的和平與和諧,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義利”理念是中國德義兼具的真實反映,彰顯文明古國風范。義利觀是關于道德原則與利益追求之間價值關系的抉擇。早在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要堅持“正確義利觀”。“義利觀”是新時期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外交旗幟,繼承和弘揚了我國外交優良傳統以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出我國“德義兼具”的文明古國風范。中華傳統文化同樣認識到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因此在重視道德修養和教化的同時,并不排斥利益的存在,但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系始終是中華傳統文化長期以來的價值追求,在具體外交實踐中秉持“義”為“利”的價值取向,求“利”的過程不能拋棄“義”。當二者不可兼得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歷來主張“義”重于“利”、“君子義以為上”,寧可“舍生而取義”也絕不能唯利是圖、背信棄義。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日益密切的交往中,中國外交理論和外交實踐一直堅持弘“義”融“利”,始終遵循“正確義利觀”的外交價值取向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這與當前國際社會中某些國家向來“利”大于“義”、甚至毫無原則的舍“義”逐“利”以追求權力政治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外交事實和外交傳統相比,有著顯著的本質差別。重信義、講道義、揚正義,義利并重的外交觀順應歷史發展趨勢。
三、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時代價值
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習近平外交思想時代價值的重要體現之一。內政是外交的基礎,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布局密切相關,二者是目標與路徑的統一關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追求,為順利推進新時期中國對外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生機活力。推進新時期中國對外工作的走實走深,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創造良好的內外部條件。十八大以來的外交實踐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同時,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日益行穩致遠。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為全局出發點,深刻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工作的成就與經驗,就新時期中國對外工作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作了系統解答,并對這一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歷史使命和總體目標進行了前面闡釋,明確指明了新時代中國推進特色大國外交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的歷史交匯時期我國對外工作的歷史使命和總體目標,就是要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牢牢把握住“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一新時期我國對外工作主線,致力于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從而為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更大的驅動力,為全球治理承擔更大的責任以及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助力世界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為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提供中國方案,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另一重要時代價值體現。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快速發展,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已然發生了不容忽視的變化,國際社會普遍關注中國處理與世界關系的態度和方案,對此,習近平外交思想開創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倡議和總目標,這既是中國處理與世界關系的明確態度和系統方案,也是中國攜手全球治理、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智慧所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于2017年2月初第一次被寫進聯合國決議,同年11月初再一次被寫入了聯大的兩份決議,這體現了中國智慧為全球治理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的認可與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具體的外交實踐和外交行動表明,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決心和承諾,絕不是簡單的外交辭令。特殊時期,形勢嚴峻,世界各國命運與共,中國始終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助力全球,以積極的實際行動與世界各國共克時艱,主動同世界各國共享中國經驗與方案,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貢獻中國的力量,彰顯中國“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的大國擔當與天下胸懷。據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上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夙愿是命運相連、路徑相通、目標一致、相輔相成的,共同創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人類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邢麗菊.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J].東北亞論壇,2018:6(4).
[3]習近平.習近平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B/OL].人民網,2017-02-13,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 c385476-2907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