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楠
摘要:在我國,成年人監護是一項民事法律制度,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那些在行為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的成年人群體的民事權利。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成年人監護方面的法律制度與體系還并不完善。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社會背景下,對老年人權益的保護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群眾對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進行完善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基于此,本文從成年人監護的法律性質出發,探究了當前該領域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進而探究了該制度完善的策略,希望為立法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成年人監護 法律制度 立法完善
引言
在德國的法律制度當中,監護的主要對象是未成年人,只有那些在精神、心理或者在身體上存在殘疾的成年人才能同樣享有監護的權利。對于其他的成年人所采用的模式是照管。在日本的法律當中,享有監護權利的成年人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是在精神上存在障礙、無法辨別事理;第二是這種障礙的狀態是持續的而非暫時的。由此可見,日本對于成年人的監護只是包含了精神上的障礙,并沒有包含身體上的障礙。而在我國,成熟的成年人監護制度還并沒有形成,監護與代理以及贍養這三者的關系經常會被混淆,相互之間的界線也不夠清楚。
一、成年人監護的法律性質
(一)監護的原理
從狹義上來說,監護通常會與親權制度并行,指的是對那些無法得到正常親權保護的人所進行的監督與保護;從廣義上來說,除了包含狹義的監護之外,還包含了親權、保護以及保佐。通過監護還可以對被監護人的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防止其做出傷害自己或者損壞他人利益的行為。由此可見,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制度。但實際上,這并不是該制度設立的初衷,設立的唯一目的是對那些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進行保護,同時對他們的權益進行限制。
(二)監護與代理的區別
1.成年人監護與意定代理的區別
第一,意定代理情況下被代理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他們可以任意選擇自己信任的人或者組織對其進行代理。而監護情況下被監護人的行為能力是處于缺失狀態的,他們在選擇監護人的時候較為被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第二,意定代理是民事主體法律關系,通常是非公益性的;而監護則通常需要公權機關的參與,具有公益性質。第三,與代理人相比,監護者的權限范圍要更大,他們在醫療決定與人身權利等方面也可以進行代理。同時,監護人的責任也要更大,他們會要受到民政部門的監督,甚至還會涉及到刑事責任。
2.成年人監護與法定代理的區別
第一,根據民法總則,法定代理人通常為配偶、子女或者父母,這也是監護人的主要候選者。但是與法定代理人相比,法定監護人的范圍更為廣闊,除了包括上述的關系人之外,還可以包含其他親屬甚至是朋友,地區的民政部門、村委會以及居委會也可以承擔監護的責任。第二,法定代理可以看作是親權的延伸,代理人往往處于與被代理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為幫助其做出相關決定。而監護則可以看作是一種保護責任,監護人除了享有監護權限的同時,還需要對被監護人的生活、健康等進行照顧。
(三)成年人監護與贍養的區別
在老年人照顧的領域,成年人監護與贍養經常會發生混淆,下面對二者的區別進行分析。首先,監護的目的是對老年人的權益進行保護,但是保護的對象并不局限于老年人,而是包含了所有成年人,即使是中年人或者青年人,只要是喪失了行為能力也屬于監護的范圍。而贍養制度的范圍更為狹窄,只針對于老年人群體。其次,監護的要求只是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贍養的要求更高,除了要在經濟上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之外,還需要在醫療、精神文化等方面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我國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監護對象比較狹窄
根據《民法通則》的解釋,成年人監護的對象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對自身行為缺乏判斷力、喪失自我保護能力的精神病人。但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當中所規定的“精神病人”已經無法滿足實際監護的需求,對于那些智力障礙者、存在生理缺陷的人群,同樣也需要享受監護權利。而這些人群雖然在智力上或者在身體上雖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們并沒有完全喪失意識能力,因此被排除在了成年人監護制度之外,在對其進行管理的時候只能參照委托代理制度。但是該群體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委托代理的時候難以對代理人的行為進行監督,同時也難以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
(二)缺乏監護監督機制
為了確保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的有效落實,需要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但是當前該機制還并不完善,在一些環節甚至處于缺乏的狀態。第一,并沒有對監護監督機關的作用做出明確的規定,這導致這些機構形同虛設。第二,監督機制在實施的過程當中還缺乏有效的考評機制。當前,法律體系當中之對監護職責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并沒有對這些職責的評價方法和考核方式設定標準。這導致監護人可能會超出職責范圍,甚至利用監護之便損害監護人的權益。第三,監護人的設立方法不夠完善。根據規定,除了配偶、父母以及子女之外,其他與被監護人關系比較親密的親屬或者朋友在經過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的同意之后也可以承擔監護人的職責。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行使監護權的過程無法得到有效監督。
(三)監護條例比較簡單
當前,我國關于成年人監護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民法通則》以及《意見》,但是這兩部法律當中的相關監護條例比較簡單,較為籠統,不夠細致。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以滿足不同監護對象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出發,當前的法律制度只是對監護人的義務做出了要求,并沒有對他們的權益保護做出明確的規定,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無法得到有效體現,這會使部分監護人的監護積極性受到打擊,進而對被監護對象權益的保護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我國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完善策略
(一)拓寬成年人監護對象
針對當前我國法律制度在成年人監護對象方面的缺陷,在未來立法的過程當中還需要加入老年人以及輕度智力障礙以及生理缺陷的群體。一方面,在計劃生育政策推進的背景下,“2位父母、4位老人、1個孩子”的家庭模式已然形成。在該家庭結構下,年輕人所面臨的養護壓力比較大,在人口流動的大背景下,他們會傾向于流向更為富足的地區。這些空巢的高齡老年人身體素質與行為能力都在下降,他們也應該享受監護權利。另一方面,對于輕度智力障礙的成年人以及身體上受到限制的成年人,比如弱智人群、植物人等,也需要受到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的保護,需要將他們列入到保護對象的范圍。除此之外,日本與德國還將那些具有賭博、酗酒以及吸毒等不良嗜好的成年人納入到成年人監護的范圍,認為他們喪失了正常的判斷能力,可能會對自身、對他人造成傷害。在我國,這些人群的數量也比較多,也可以考慮將他們納入到監護對象的行列。
(二)完善成年人監護監督制度
首先,要建立專門的監護監督人,該角色可以由監護對象自己選擇。如果監護對象因為精神障礙無法自主選擇的話,可以由其親屬朋友商議決定。在開展監督工作的過程當中,需要介入到整個監護區域,對監護人職責履行情況進行判斷,如果存在被監護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監督人可以對其進行起訴。其次,要完善被監護人的財產目錄。近年來,成年人監護過程當中所發生的財產糾紛案件數量增多,通過建立財產目錄可以對被監護人的財產權利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監護人需要定期對被監護人的財產進行清查,并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登記與備案,必要情況下可以邀請公證部門進行公證。另一方面,監督機關需要配合監護人對被監護者的財務開支情況進行規劃,并定期對開支事宜進行檢查。最后,要建立起監護人述職制度。要求監護人定期向當地的監護機關進行述職。通過這種方式,監護機關可以更好地了解監護人職責履行的具體情況。
(三)明確監護人的權利與職責
為了完善成年人監護條例,同時也為了落實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原則,需要對監護人的權利與職責做出更為明確的規定。首先,要對職責范圍進行規定。要求監護人要充分尊重被監護人的要求,協助其參與法律活動。同時,監護人還需要關注被監護人在人身權利方面的需求,在保障其日常生活的同時確保其人身健康。其次,可以增設監護人的報酬請求權,他們在履行監護職責的同時可以向被監護人申請相應的報酬,這有利于激發監護人監護的積極性。如果被監護人經濟條件較差的話,國家和政府可以對被監護人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這體現了監護的社會責任性質。最后,還可以增設監護人的辭任權和拒任權。除了以親權為基礎的法定監護之外,其他的監護人對于是否承擔監護角色應該享有自由決定權,基于充分的理由,他們可以對監護人的職位進行辭任或拒任,這無論是對于監護人還是被監護人來說都是有益的。
四、結語
總的來說,成年人監護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監護人來實現被監護者民事活動的代理,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而成年人監護與代理、贍養等概念都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前,我國的成年人監護法律制度在監護對象、監護監督以及監護條例等方面還存在不完善之處。在未來的立法當中,需要進一步拓寬監護對象的范圍、完善監督監督制度,同時還要明確監護人的權利與職責。
參考文獻:
[1]劉紅艷.淺析我國意定監護制度的細化及完善[J].文化學刊,2020(08):150-154.
[2]李國強.論行為能力制度和新型成年監護制度的協調——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制度安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03):131-140.
[3]秦紅嫚.我國監護制度的發展、問題與完善建議——兼評《民法典(草案)》總則中的相關規定[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4(03):307-319.
[4]陳雄,牛盼盼.論法定成年監護制度去行為能力化——兼談《民法總則》第28條[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6):5-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