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平
摘要:項圣謨是明末清初畫壇中很有影響力的一位畫家,祖上收藏書畫豐富,家學淵博深厚。項圣謨不僅廣泛領略古人繪畫造詣,而且爬山涉水,靜觀自然,師法造化,以北宋法度寫元畫氣韻,領悟了繪畫藝術的學習之路。他善于從生活中攝取素材,貼近現實,造型準確,嚴謹認真,不驕不躁,完全沉浸于詩文書畫的創作之中,傾注其畢生精力,其詩文、書法、篆刻等方面亦具有巨大造詣。結合項圣謨繪畫、詩文、書法及篆刻藝術修養,探究其繪畫藝術之路,進一步挖掘繪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高度,提升中國畫的表現方法與審美取向。
關鍵詞:項圣謨? 法度? 氣韻? 繪畫藝術? 心路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034-03
一、項圣謨的生平和思想
(一)項圣謨的生平
項圣謨(1597-1658),明末清初畫家,初字逸,后字孔彰,號易庵,別號有胥山樵、松濤散仙、醉風人、大酉山人、蓮塘居士、煙波釣徒、松濤散仙、逸叟等等,浙江秀水(今嘉興)人。祖父項元汴,一生從事法書名畫和古文物的收藏,祖上收藏法書名畫相當豐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之一。《無聲詩史》謂項元汴:“家固饒資,幾與陶白方駕,出其余緒以購法書名畫,牙簽之富,埒于清祕”。同時項元汴也非常擅于繪畫,和明代大家董其昌、陳繼儒及仇英等人交往甚多,聯系頻繁。項圣謨倍受書畫世家環境的熏陶與培養,自幼便寢饋詩,潛心繪畫,博覽群書,畫名遠揚。晚年因清兵入關,揮旆南下,項家遭清兵洗劫。大亂過后,其隱居以書畫為寄,始終不與清王朝合作,于順治十五年圓寂,年僅62歲。
(二)項圣謨的思想
縱觀中國繪畫史,在政治動蕩、民不聊生的歷史境遇下,繪畫作品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描繪蕭條淡泊之景或荒寒冷寂之趣,將遁跡山林、不問世事和玩弄筆墨作為繪畫藝術追求的最高目標,或者是借書畫發牢騷和怨恨,或者是借書畫標榜清高和脫俗。而從項圣謨大量的題畫詩文和繪畫作品中可窺探其深受儒家進取精神和憂患意識的思想極為濃厚,在其作品中處處都體現出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他始終懷念大明王朝,拒絕與清王朝合作,一生堅持遺民氣節,反映出他濃厚的家國情懷。
最典型的例子是明天啟四年、天啟五年,遭遇水災大旱,他看到此情此景,非常擔憂,便以此為題先后創作兩幅繪畫作品《甲子夏水圖》和《乙丑秋旱圖》,反映了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力諫當朝統治者賑饑百姓。據卞永譽編纂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五記錄)》載,董其昌題跋云:“水旱二圖,有藿衣蒿目之憂,更進于畫,所謂山林經濟,使伯時見此,必點頭道好”。陳繼儒的題跋云:“披水、旱二圖,使人欲涕,此鄭俠流民之遺意也。圖中賑饑使者何在,請質之畫諫孔彰”。充分顯示了一位有博愛思想的古代畫家在百姓困苦流離的環境下所具有的社會良知,也凸現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和仁愛之心。在“形象”與“墨色”中、在“用筆”與“用墨”中,抒發對勞動人民的情感,從某種意義上揭示出入世的情懷。他在創作的《雜畫冊》第二幅畫中,畫一官靜坐觀看二雞相斗,并題詩云:“此老杰然坐大隄,凝眸袖手氣成霓。至今虜事無奇策,那使閑情看斗雞”。項圣謨的詩有著深刻的主題思想和象征意義,充分體現了他對國家的擔憂之情和對明王朝的失意眷顧,心中充滿了對故鄉的眷念,以詩畫鼓勵自己,保持遺民氣節。
二、項圣謨繪畫藝術心路
作為一名畫家,項圣謨有著敏銳的觀照、體悟、發現、捕捉的能力,他的表現語言中帶有形象性、理想性和感染力。自幼深受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與培養,一心鉆研書畫詩文,著力于將現實社會與有意味的形式融為一體 ,將外在表象與內心情理熔鑄一體,將關注人民民生、崇尚人民生命的情感傾注于繪畫藝術之中,將前人的傳統繪畫精髓汲取到自身的創作元素中,從而創作出一幅幅情真意切、意蘊豐厚的作品,使繪畫藝術成為其表達個人理想與審美意識的一個最合適的藝術形式。項圣謨在山水、人物及花鳥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尤其以山水畫最具特色且具有代表性。學習繪畫不以某家某派為宗,而是上追古人,越元至北宋,以北宋法度寫元畫氣韻,從中汲取養分;精研書法篆刻,詩更超畫界,借古開今,師法造化,融會貫通,開拓新面貌。在繪畫實踐中,項圣謨努力用師法造化之燈塔,照亮繪畫藝術之航路。
(一)上追古人,越元至北宋
項圣謨成就的主要方面以山水為多,在花鳥人物方面亦有突出成就。張庚在《國朝名畫錄》說項圣謨“善畫,初學文衡山(徵明),后擴于宋而取韻于元”,從中可以窺探其早年從文徵明入手學習繪畫。但是,善于學習和思考的項圣謨,僅僅獨宗文征明一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文征明繪畫的學習不局限于同時代的沈周等人,還有王蒙、倪瓚、“米氏父子”及趙孟頫等人,因此他便跳出文徵明繪畫的束縛,廣泛涉獵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越元至北宋,反復揣摩北宋繪畫的表現技巧和境界意味,感受先賢們的運筆用墨、語言特色和內心境界。項圣謨在學習與借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踐行、積累,努力創出一條新路子,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個性化藝術是每個畫家最珍貴的品質之一,從而可以使他很快改學宋人用筆的周密嚴謹、兼取了元人的韻致。
重讀項圣謨的繪畫,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山水,二是花鳥,三是人物。每一種類型的繪畫都有著項圣謨自身的審美取向和筆墨語言,外在形象生動,內在意蘊豐滿,揭示出其內心世界的復雜和對繪畫藝術的摯愛性,對明朝的眷戀與對清朝的不合作態度,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渲染,都在其作品中有所體現。除了宗乳于祖輩的豐富家藏,亦得力其自身的觀察自然、遠游寫生的經驗,使他的畫有兩點最值得稱道,也是當時其他畫家所不及的,首先是具有家國情懷,時刻懷念明王朝;其次是關心民生,以畫說服當朝統治者。
元畫以高逸為尚,這是元代畫家閑逸、苦悶、悲涼和委屈的精神狀態所至。畫家放棄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心,隱逸形成一種社會普遍的現象,這在元代是空前的。這和以前的隱居和隱退的目的有區別,是一種社會性的退避。項圣謨作為深受儒家思想的畫家,具有濃厚的進取精神和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因此,他汲取元畫中高逸為尚的特點,摒棄不問世事,“逸筆草草”“聊以自娛”的藝術追求,直接向北宋繪畫學習其精髓,始終以提高自己繪畫水平和思想內涵為使命。他的繪畫作品貼近現實,造型精準,具有很高的品格。所繪山水、人物、花鳥均被稱為“畢臻其妙”,極力追求北宋之法度與風格,又兼取元人之氣韻與意味。項圣謨善于挖掘內心資源,傾注心血和熱情,潛心在繪畫藝術題材和表現形式上的創新與突破,通過對繪畫形象的呈現傳達其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感悟,通過對繪畫藝術表達客觀自然和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與再認識。李日華評價其畫風“英思神悟,超然獨得”,是“崛起之豪”。當然,他首先學習北宋繪畫之法度,其次對于筆墨及構圖亦頗有研究。王鴻緒跋項圣謨《山水詩畫冊》謂:“項孔彰山水全師北宋,兼擅寫生,尤善畫松,故明時‘項松之名滿東南”。從中可以看出項圣謨的審美取向和藝術心路,將繪畫藝術視為生命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一顆誠摯的心感悟其所熱愛的事物,用內心的情感傾注到每一幅作品里,用靈魂的執著力賦予繪畫作品以生命力,在繪畫藝術道路上踐行探索,孜孜不倦。
(二)精研書法,詩更超畫界
“書畫同源”,即書法和繪畫本同于一個源頭——客觀物象。事實上,一切藝術的起源都與客觀物象息息相關。“工畫者,多善書”,將書法之用筆巧妙地融入繪畫藝術之中,能夠更好地表達畫家的抒情性與寫意性,充分提升繪畫藝術的審美取向。而項圣謨自幼即博覽家藏書畫,他的書法散見于繪畫作品的題款,其特點端莊嚴謹,峻拔出脫中不失書卷氣。
項圣謨在學習和研究繪畫之外,潛心鉆研歷代書法篆刻,善于賦詩。項圣謨的詩文多為題畫詩,反映出他的文采造詣和價值追求,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等。《虛齋名畫錄》卷十三晚清吳清鵬跋項圣謨《山水冊》云:“要皆以高隱之志,寫曠逸之思而已。——天籟子孫稱善畫,豈知詩更超畫界。世人論畫不論詩,空向世人說宗派。——丙戌之年書甲子,血點墨痕濕滿紙。我為披尋一感傷,七百年間無此矣”。從此跋中可以窺探其不僅擅長繪畫,詩文亦頗有成就,而且詩文似乎超越了繪畫。此跋雖有夸大之意,但也凸顯了項圣謨在詩文方面卓越的成就,亦對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三)借古開今,開拓新面貌
縱觀中國美術史,特別是中國山水畫史,自覺開拓新面貌而最終成為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挖掘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與實驗的同時,把傳統作為觀照、對悟、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系。關于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述眾說紛紜,前代畫家不斷探索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呈現風格多樣、流派紛呈、繁榮多樣的新面貌。項圣謨認真梳理歷代畫家及作品的繼承與發展,并進行冷靜的思考與檢視,在研習繪畫藝術上又始終堅持借古人之方法而用之,以此開拓新面貌。這種方法不受華亭派、云間派和武林派等所束縛誘惑,正本清源、立足傳統、深入傳統、大膽開創,使其繪畫藝術走向新的輝煌,這是其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明清繪畫史發展脈絡,基本以臨摹為主,在古紙堆里討生活,而具有廣泛領略歷代大家及大膽革新的畫家少之又少,項圣謨就是這少數中的一位。他深刻認識到宋人和元人、士夫和作家等繪畫的精髓,沒有門戶偏見地從中汲取養分,以滋養提升自己的繪畫藝術。
借古開今而開拓新面貌是為了將傳統作為一個學術研究問題提出來,重新研究傳統的意義和它的價值。項圣謨在學習傳統上,大量領略前人繪畫表現技法和創作心路的基礎上,更是在客觀自然中不斷師法造化,不斷探索古人之法并認真思考,不僅會對他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而且會把古人之法與客觀物象的關系引向深入。通過不斷地體察與寫生,印證古人繪畫的表現方法和創作心路。在師法客觀造化的基礎上,更需要注重自己內心情感的宣泄,把被內心所熔鑄的客觀物象融入繪畫作品,才能真切反映出自然界真實的特征,凸顯他對于客觀自然和生活情緒、觀感和態度,創作出更加獨具特色的繪畫作品,這也是他能在明清諸多畫家中獨具個性主張,彰顯繪畫面貌的原因之一。
廣泛地領略古人,通過臨摹而學習傳統是學習繪畫的有效方法,歷來和當今都是藝術界的重要話題。縱觀項圣謨繪畫藝術心路,首先通過大量臨摹,訓練技能方法,理解繪畫要旨,提高作者繪畫審美取向,感悟藝術真諦。這恰好印證了南齊繪畫理論家謝赫所著《古畫品錄》提出“六法論”之第六法——“傳移模寫”,指出了“臨摹”在繪畫學習中的重要性。項圣謨在臨摹古人繪畫時,真可謂是與古人對話、交心、暢神,從而學習優秀作品的用筆、用墨及布局章法;追求繪畫中“筆外筆、墨外墨、意外意”的藝術境界。更不忘古人經驗總結,深入自然,體察物象,即“窮自然之奧秘,發物象之精微”,師法造化,真正意義上領悟了繪畫藝術的學習之路。項圣謨一生可謂不拘于古人之法、自然之法等一切既定之法,敢于打破常規,獨出心裁,做到化解各類方法為自己之所用,不驕不躁,傾注著他畢生精力,完全沉浸于詩文書畫的創作之中。其次與其個人詩文、書法、篆刻等方面的淵博修養互相融合,更提升了繪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高度。注重用筆用墨的功力,竭力克服歷代文人戲墨的陋習,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畫風,達到窮理盡性,事絕言象的繪畫藝術境界。
中國畫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并不斷實踐的過程,對于探究項圣謨繪畫藝術心路則是研習中國畫更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在今后的繪畫學習道路上以古人之法為宗師,以項圣謨繪畫藝術心路為榜樣、以客觀生活為營養、以文化修養為底蘊,使自己的作品有對傳統神髓的對話,更有自己對客觀物象的體驗與表述,從中體察恬淡沉靜的創作心態,探索中國畫的當代性和創新性,繼續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錢鐘書.錢鐘書論學文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3]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郭彥君.簡潔秀雅 超逸絕塵——項圣謨繪畫風格探析[J].美術大觀,2015(04).
[5]苗瑞.試論項圣謨其人其畫[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