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峰
摘要:高校藝術課程與傳統民間藝術傳承有著緊密的耦合性,傳承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是高校藝術實踐課程的有效拓展,更是秉承傳統、弘揚本土文化藝術的時代擔當。針對當前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對非遺傳承的缺責現狀,本文提出課程優化設置、組建研學團隊、邀請民間藝人指導、舉辦課程實踐展演、實習就業促進藝術實踐等五個關于杖頭木偶戲融入高校藝術實踐課程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非遺傳承? 杖頭木偶戲? 藝術實踐課程? 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08-03
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日益成為熱點話題,社會對高校藝術實踐課程非遺傳承關聯性與責任性的期待也逐漸提高。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應立足自身文化藝術實踐特點,挖掘課程亮點,貼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創新藝術實踐模式,拓展傳統文化藝術實踐實質性的內容,努力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構建與時俱進的實踐平臺,將藝術實踐課程活動化、將民間藝術內容課程化。
一、高校藝術課程融入杖頭木偶戲的意義
(一)傳承傳統民間戲劇文化
民族民間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推動著民族文化藝術的不斷進步。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的整體文化藝術審美水準日益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也隨之與日俱增。高校是文化繼承和發展的中堅陣營之一,高校藝術實踐課程與民族傳統藝術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頗多的交集和社會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規定: “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因兼具高素質藝術人才培養和文化藝術實踐的雙重優勢,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承載著非物質文化繼承與革新的社會和歷史重任。高校藝術實踐課程的藝術專業學生們是傳統藝術繼承的時代先鋒隊伍,擔當著弘揚新時代文化藝術的使命。
(二)提升學生綜合藝術素養
民間戲劇藝術融入高校藝術實踐課程,能夠拓展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更新原有專業理論認知體系,提高藝術實踐技能展演水準。杖頭木偶劇融入到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實踐課程中,讓藝術專業學生的原有藝術知識體系得到擴充與延展,對傳統戲劇藝術的歷史淵源、傳承發展、藝術創新等方面等有深刻的藝術積累體驗。傳統藝術形式融入高校藝術課程,提高了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水準,從原來“看熱鬧”的淺層認識到“看門道”的專業研究式審美高度轉變,同時,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典型特點是課堂中學生集體合作以互助的實踐模式,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藝術層面的團結協作能力。通過拓展認知、審美提高、團結協作,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知識與能力融合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三)提高學生民族藝術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民族和國家對本土文化堅定的信心,也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指針。民間戲劇藝術融入高校藝術實踐課程能夠讓高校藝術類大學生領略中華悠久歷史積淀出厚重凝練的傳統藝術文化,奔流不息的藝術長河滋潤著大學生內心文化藝術的充實感。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課程教師通過情境和情景雙重特色教育的方式鼓勵學生們通過藝術實踐提高自我藝術文化的獲得感、認同感、榮譽感,在使學生感受、體驗、踐行藝術之美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培養健全的藝術人格,體味文化藝術給自己帶來的成長自信心。多維度挖掘提升思維、情感、審美,全面提升藝術專業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倍加積極的心態和言行珍惜寶貴的青春年華。
二、高校藝術實踐課程非遺傳承擔當缺失
(一)課程非遺傳承體系不健全
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僅立足于專業原有課程的教學,與民間戲劇藝術的傳承與教育相對疏遠,尚未建立相關非物質文化傳承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在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應建立相對系統的非遺傳承課程實踐體系,從課程內容的設置、開設對象、教師配備、教學管理、實踐場館、設施設備、藝術活動等方面綜合考慮,建立適合各院校藝術實踐課程的非遺傳承課內容體系。如:南通某學校音樂舞蹈學院的藝術實踐課程學生數約1000人,藝術實踐課程藝術團為活動載體,分社大學生民樂團、舞蹈團、合唱團,各團人數較多,若在藝術實踐課程體系中加入杖頭木偶戲的民族戲劇藝術實踐團會有效緩解目前各團藝術實踐課程的壓力,同時,健全了藝術實踐課程民間非遺藝術內容體系,進一步適應時代對高校文化傳承的期待。
(二)非遺傳承隊伍建設不合理
高校藝術實踐課程一般由藝術技能課程教師擔任,如:合唱團由合唱指揮或聲樂課程教師,舞蹈團由舞蹈課程教師,民樂團由器樂課程教師擔任等。目前,一般院校缺少傳統戲劇專業的教師,有可能請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音樂鑒賞課程教師兼任藝術實踐課程中民族民間藝術內容的教學,這類教師雖然在傳統戲劇理論講授和藝術欣賞方面對藝術實踐課程學生們進行基礎層面的輔導,但在戲劇藝術實踐表演與教學方面著實缺乏一定的經驗,不能完全勝任相應的教學工作,課程的標準不明確、形式單一、沒有深度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傳統藝術實踐教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同時,民間藝術的傳承需要持續穩定而且有非遺傳承擔當意識的大學生隊伍的積極參與,未經能力與素養嚴格選拔的學生參與其中可能會影響非遺傳承的質量與效果。
(三)本土民族藝術關注不夠多
南通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長江入海口,獨特的江海文化孕育了一系列的地方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如:南通通劇、海門山歌、通州號子、如東漁歌、海安花鼓、如皋杖頭木偶戲等一系列獨具地方特色民族民間人文藝術的形式。其中,如皋杖頭木偶戲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學院目前的學生數近1000人,而專任教師僅有33人。因師生比明顯不足的客觀原因,任課教師無更多的精力關注本土文化藝術形式,也不會積極主動地向學生們傳遞或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緊迫性等理念或社會藝術責任。學院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專業的藝術實踐課程與南通本地的傳統藝術文化元素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高校與社會的文化藝術交流與協同發展不夠,導致本土優秀的文化藝術樣式不能進一步得到傳承與拓展,也無法有效地為地方群眾藝術服務。
三、高校藝術課程融入杖頭木偶戲的路徑
(一)優化高校藝術課程設置
民間戲劇藝術融入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屬于探索階段,需要挖掘民間戲劇藝術特點,將其藝術特點與內容增加到課程設置環節。從木偶的制作、木偶的操縱訓練、木偶演員的演唱與對白、木偶的舞臺協作表演等方面的細節具有程式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實踐訓練要求,高校藝術實踐課程融入杖頭木偶戲需要細化課程設置,將杖頭木偶劇的實踐性相關內容滲透到常規的藝術實踐課程中,作為課程內容的拓展。亦可獨立設置杖頭木偶戲藝術實踐團,專門傳授杖頭木偶戲的相關實踐訓練內容,并將杖頭木偶戲實踐訓練納入考試內容,采取學分激勵機制、實踐學時考核、社會實踐次數要求等考核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二)組建民間藝術研學團隊
加強民間藝術高校傳承的團隊建設,鼓勵有一定理論與實踐經驗、專業水平較高、責任心較強的教師群體負責組建杖頭木偶戲藝術實踐課程組或杖頭木偶戲實驗藝術團,學院定期將適合的教師人推薦到藝術院團或社會文化藝術宣傳機構進行培訓、學習與研究,打造學院專業教學、學術科研、藝術傳承的新團隊。在學生隊伍建設方面,根據學院學生的特點,遴選興趣濃厚、專業優秀、素養全面、勵志傳承本土文化藝術的專業學生,按照木偶戲表演的基本要求,通過對相應學生的舞蹈、演唱、表演、語言、合作等多方面綜合考察,選拔出適合參與學校杖頭木偶戲課程學習的學生們,按照年級和綜合能力等特點構建學校杖頭木偶戲藝術團團員體系團隊。在常態化教學與管理的體系下,建成高年級“傳幫帶”的有效團隊機制。
(三)邀請民間藝人課程指導
民間藝人是傳統民間藝術活態化傳承的主體,南通有專門的杖頭木偶戲傳承基地——如皋木偶劇團。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實踐課程針對專業教師隊伍缺乏的現狀,可定期聘請如皋木偶劇團一線演員、表演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親臨學校課堂,對學生進行木偶操作與表演方面針對性地實踐指導,亦可適時邀請木偶表演藝術家參與開設《杖頭木偶戲藝術鑒賞》《杖頭木偶戲木偶形態及制作》《杖頭木偶戲木偶操作訓練》《杖頭木偶戲舞臺表演實踐》《杖頭木偶戲戲曲演唱》等實踐課程或專家講座,與大學生交流分享民間藝術的歷史、文化、藝術、技術、審美、傳承、革新等方面的心得。將民間戲劇藝術原生態化地融入高校藝術實踐課程,建構學校與社會合作教學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特色合作項目。
(四)舉辦實踐課程藝術展演
藝術實踐展演是高校藝術實踐課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與課程考核要求,是藝術專業學生“課堂—舞臺—社會”交流聯系的紐帶,“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藝術實踐展演是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成果的展示與匯報,凝練了課程師生的藝術汗水與藝術智慧,定期開展藝術展演也能促進課堂藝術實踐的實效,提高學生綜合藝術實踐水準。杖頭木偶戲融入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實踐課程課,可以按照學期教學成果展示的方式,將課堂上學習的木偶劇片段進行展演,提升高校校園的文化藝術氛圍,提高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校園非遺傳承的效果。同時,積極參加學校或地方政府部門主辦的各類文化演出活動,可與南通市委宣部、南通市教育局、南通市文化局、南通市旅游局等文化宣傳部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奉獻出高校應有的一份傳承力量。
(五)增加藝術實踐崗位實習內容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學院音樂教育、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各專業學生每年大約有200名左右的學生走進社會,進行專業教育教學見習或畢業頂崗實習。從就業崗位群分析,大部分畢業生一般從事小學音樂教育或音樂表演相關工作,主要在幼兒園、小學校、文化館(站)、藝術院團、藝術培訓機構等單位就職,就業率每年都在95%以上。在當下文化藝術建設與推進的總體氛圍與要求下,上述單位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藝術關注度及社會需求度較高,通過畢業生的面試和藝術展演能明顯看出,參加過民間戲劇藝術實踐課程學習的學生在藝術素養、藝術氣質、藝術審美、藝術表演、藝術活動指導等方面精干嫻熟、游刃有余、獨具風采,在就業環節明顯更勝一籌,受到社會用人單位的認可進而順利錄用。
四、結語
高校承載著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藝術實踐課程是高校非遺傳承活動的主要陣地,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應立足本土文化藝術樣本,將藝術實踐活動課程化,藝術實踐課程活動化,構建高效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普及、繼承、創新的新生代力量,打造教學科研、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為一體的藝術實踐課程團隊,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藝術實踐符合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根華.非遺傳承融入高校普及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簡論[J].四川戲劇,2020(05).
[2]劉珊珊,孫硯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創新研究[J].藝術教育,2019(06).
[3]王虹霞.地域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學課程初探——以江南大學“江南音樂”課程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