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蔚 侯賢蓉 陳小倩


摘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全民文化權利、實現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復雜科學管理中的超循環理論,分析得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過程具有開放性、自穩定性、突變性的特征。而標準化發展服務系統內部可構成連續的因果循環,并形成超循環演化過程。基于此,本文刻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超循環演化過程,并基于其演化機理提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建議。
關鍵詞:超循環理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03
由于長期處于經濟二元結構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問題日益嚴重。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要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由城市向農村及偏遠地區延伸。而如何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覆蓋是關鍵。2015年以來,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件,從法律層面規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類型、供給數量等標準化指標[1]6。理論界基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問卷調查等方法,提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的結論[2-4]。學者們從多維分析角度提倡多元主體的供給模式,從社會治理、社會管理理論等不同理論視角分析了政府、企業和公民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然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是全國最低標準與地方標準并存的動態過程,不可能從單一的政治學、社會學角度解決這一復雜系統問題。復雜科學管理中的超循環理論能提供研究事物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將其結合成更緊密事物的有效方法,這一理論是關于如何充分利用發展過程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的理論[5]106。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歷史積淀和現實發展的復雜性使得這一研究方法更具適配性。本文基于超循環理論視角,在探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特征的基礎上,研究其超循環發展的演化機理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1 理論基礎
1.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是一個復雜體系構成,涉及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規模與質量。在基本內容上包括公共文化服務的類型、服務設施以及服務覆蓋范圍標準化等;在管理流程上包括提供服務的過程、方式等內容的標準化;在層次上包括中央與地方支出責任標準化和本級政府財政保障標準化[1]7。
基于公共文化服務的特質以及服務主體與被服務對象的特性,本文通過對國家政策及文獻的分析研究,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劃分為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過程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化三個方面。資源配置標準化是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相關內容的基本要求,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規劃投入、服務覆蓋范圍、服務的基本項目種類、數量等。服務過程標準化是對公共文化服務產出的標準化要求,是公共文化機構對服務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的服務過程的規范。服務保障標準化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產出過程,是為保障服務質量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據此可以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劃分為三個子系統:標準化的資源配置投入子系統、服務過程子系統、服務保障子系統。
1.2 超循環理論
德國科學家艾根創建的超循環理論解釋了生物系統的整體演化規律。他提出復雜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超循環三個層次的循環規律[5]119。在循環進行的過程中,系統中的要素能與外部環境通過能量交換進行自我再生,每個要素進行自我復制,通過催化劑的媒介作用同時對其他要素產生催化作用。系統在超循環過程中滿足組織所需的性質,能在突變等因素的作用下有選擇性地積累有益組織實現穩定的演化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進行自我選擇和優化,通過競爭不斷進化使系統具有更高的復雜性。
超循環現象在社會、管理等領域也普遍存在。學者將超循環理論應用到社會系統研究中,并逐漸總結出社會循環三原理及推論,即社會反應循環、社會催化循環、社會超循環和“擬種”進化論。所謂“擬種”進化論是指在具有代謝、復制能力的超循環系統中出現突變,即“擬種”,通過競爭和選擇,一些“擬種”形成新的優勢與原系統綜合,從而實現由“擬種”到“新種”的循環功能穩定進化。
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超循環特征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標準化體系從制定、執行標準到評估、改善標準往復循環、螺旋式上升,實現動態發展[6]。文章基于超循環理論,分析得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具有三方面特征。
2.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開放性
系統具備開放性才能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可能有序循環發展。農村居民文化需求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波動而變化,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也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受國家經濟、政治、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各級政府都在鼓勵供給主體多元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多樣化,通過與外部社會環境進行能量交換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新陳代謝”,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供需失衡問題,使其能根據不同的現實環境調節相應的標準化內容。
2.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自穩定性
我國政府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相關政策是與當前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基于經濟發展現狀而確定的服務范圍、種類、實現程度。國家政策的穩定性和發展慣性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具有自穩定性。同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與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相適應的、體現地方特點且不低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性標準規范,實現地區性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穩定發展。
2.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突變性
根據超循環理論,突變活動可以引導超循環系統產生進化,形成動態平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面臨服務技術創新、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文化服務供給市場主體改變等因素的突變。在交叉關系和相互作用下,各子系統可以識別突變,接受突變并不斷成長進化,實現螺旋式升級,形成突變后新的自穩定性。
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具有超循環系統的基本特征,符合形成超循環自組織發展的條件。
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演化過程分析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子系統具有的開放性、自穩定性和突變性使其發展過程遵循超循環演化規律,經歷超循環三階段,經過競爭選擇最終趨于穩定。
3.1 社會反應循環階段
社會反應循環是最低級的循環。一個開放的系統從外界獲得資源,然后消化吸收使其成為系統內部要素。同時,系統內部經過自身的新陳代謝,生產出各種產品,這個過程是異化過程,也是一個資源循環再生的過程。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各個核心要素都處在社會反應循環中。資源配置投入子系統表現為財政投入和民間資本投入的增加,服務人員的配置、服務內容的豐富多樣化等。服務過程子系統表現為服務方式、流程的優化,服務意識的增強,服務質量提高,文化消費環境的改善等。服務保障子系統表現為規范性文件的出臺與完善,包括服務標準、配套設施的標準規范化,以及服務過程中的安全保障、相關人員的配備和管理規范化等。
3.2 社會催化循環階段
催化循環在整體上是一個自我復制的過程,是多個互相催化的反應循環的組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中的各子系統內部存在自身催化,各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形成催化循環。
對于資源配置子系統來說,國家公共文化事業政策不僅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增長,而且還會產生社會催化作用,刺激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文化服務建設。在催化循環的作用下,資源配置投入增加可以催化文化服務產出增加,財政持續投入催化文化消費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良好穩定的文化消費環境又可以促進民間資本的投入增加。同時,服務保障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可以保證資源配置投入的基本水平,以及文化服務過程中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反過來資源配置投入和文化服務產出的變化會影響服務保障的范圍和內容。
3.3 社會超循環階段
超循環系統是由各個子系統耦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各子系統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并在反應循環和催化循環的基礎上發展進化,增強了自身的穩定性。
根據曼弗里德·艾根創建的理論,系統通過個體的復制、突變、選擇實現超循環演化,“擬種”進化論可以揭示超循環組織的演化方式(如圖1)。其中,I1、I2分別表示三個不同的子系統,E1、E2分別表示I1、I2的編碼復制酶,表示“擬種”的編碼復制酶。
最簡單的超循環組織為二元超循環結構。兩個子系統的編碼復制酶有利于彼此的自我復制過程,子系統之間產生自我增進和相互增進的耦合作用,繼而發展形成雙邊的超循環結構。
以二元超循環結構為基礎,由于突變的影響,二元超循環組織周圍出現一個不穩定的突變體,即“擬種”。“擬種”可能會取代原有子系統,從而形成新的二元超循環結構,也可能會消亡或者加入超循環結構。當“擬種”的編碼復制酶有助于子系統間的相互合作時,突變體便會加入超循環結構,由“擬種”變為“新種”。此時,新的超循環結構形成并固定下來,各子系統間形成因果循環,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抗壓性。經過演化過程中的變異和選擇,超循環系統由雙邊二元循環進化選擇演化為多元的超循環系統。
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而言,相關政策的創新及執行環境的變化、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手段的迭代、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等情況是系統運行中的突變因素。此時有兩種情形產生。
第一,不利于增強系統穩定性和抗壓性的突變因素經過社會競爭或發展的自然規律被排除在外或消亡。例如,無法推廣或推廣成本過高的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手段就會在實踐中被淘汰。
第二,有助于提高系統穩定性和抗壓性的突變因素會存續下來,并取代原有子系統,從而形成新的二元超循環結構;或者加入超循環結構形成新的超循環結構,例如,地方性政府部門依據地區特點及發展所需制定最新的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這就產生了新的突變因素,即系統中有益的“擬種”。政策創新會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子系統產生影響,并且通過系統的超循環演化過程,其作用也會進入到服務過程子系統和服務保障子系統,形成耦合發展,提高區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運行效率。
在實踐中,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會呈現延續性及不斷完善的特點。這也使得新的超循環結構固定下來,并形成多元的超循環式發展。創新政策的一系列結果從人為推行角度可體現為創新機制變化,而創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超循環形成的可能性的值。在演化中能夠固定下來的“擬種”可以直接反映系統的創新能力,這說明政策創新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超循環系統的發展程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超循環發展模型(如圖2)。資源配置投入子系統、服務過程子系統、服務保障子系統構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超循環系統。各子系統之間存在交互影響關系,形成連續的因果循環。在農村特有外部環境作用下,系統內部進行調節吸收和物質能量交換,系統的自催化、自耦合促進復雜系統進化,在競爭和協同狀態下實現發展優化,并不斷升級,通過不斷演進走向平衡狀態。
4 結語
根據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超循環演化過程的分析,對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發展有以下啟示。
首先,保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的開放性。開放性是實現超循環進化發展的前提。要保持系統及各子系統的開放性,使其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結合“互聯網+”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建議在鄉村建設“互聯網+” 模式的數字圖書館,推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豐富文化服務過程和內容。同時,開展“智慧鄉村”建設,構建鄉村數字文化網絡。此外,提高移動客戶端等設備在鄉村的普及度,建設數字化文化鄉村,大力推廣電子圖書報刊以及多種音視頻、數據庫資源,保證農村區域文化資源的開放性。
其次,利用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的突變,引導系統不斷演化最終趨向動態平衡。在資源配置投入子系統中,摸清農村群眾文化需求的特點和趨勢,了解農村居住人口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訴求,制定適宜本土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在文化服務過程子系統中,應當注重形式創新和內容更新,注重服務的便捷性和多樣化,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效益和效力。在公共服務保障方面,根據城鎮化發展趨勢和城鄉常住人口變化,針對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的農村社會現象,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三個子系統的良性“突變”將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運行更加有序高效,最終會帶來有利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質變的正外部效應。
最后,建立政企與社會團體的合作機制,在協同狀態下實現系統的優化升級。從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到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掛牌亮相,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實現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鼓勵社會團體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個人和社會團體等社會群體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和民間參與相結合的合作機制。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尤其是地方高校、文化企業共同承擔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責任,實現多方供給主體耦合式發展。政府要根據績效及社會評價對參與主體實施補貼,引入競爭意識和創新投入機制,最終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系統實現超循環式的優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公共圖書館發展——《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解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03):4-12.
[2] 王宇鴿.基于物聯網關鍵技術的公共文化服務應用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1(01):91-96.
[3] 李少惠,王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社會化的模式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2):44-48.
[4] 陶晶.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0(08):30-32.
[5] 艾根,舒斯特爾.超循環論[M].曾國屏,沈小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1-5.
[6] 張啟春,山雪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內在邏輯及其實現——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為例[J].求索,2018(01):115-123.
作者簡介:黃天蔚(1982—),女,湖北武漢人,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
侯賢蓉(1997—),女,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陳小倩(1998—),女,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