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崎 張想輝


摘要:南京云錦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手工藝品的精髓所在。為弘揚、保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本文以南京云錦為實驗對象,旨在通過創新結合的方式,將傳統的云錦及云錦紋樣設計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云錦、了解云錦,讓云錦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維護和發展。本文通過對云錦特征的提取和創新,實現傳統云錦與當下生活日用品的有機結合,豐富產品背后的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和推廣南京云錦藝術,旨在促進中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南京云錦;生活日用;紋樣設計;非遺傳承;文創產品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1 南京云錦概述
1.1 云錦的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南京云錦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近1600年的悠久歷史,更是三大名錦之一。同時,南京云錦有多種的紋樣、繽紛的配色,經過云錦藝人們不斷的打磨,云錦的藝術美感愈發強烈[1]。云錦除了上貢給皇室使用,也出口外貿,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揚四方[2]。
技藝價值。南京云錦的制作技法非常獨特,不能由現代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只能由人工進行嚴謹織造,這也可以看出云錦的獨一無二[3]。
商業價值。云錦用料、技藝考究,將云錦元素融入當代服裝設計中,使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碰撞、古老技藝與現代技術相融合,這樣的創新能夠使云錦的經濟效益大大提升[4]。
1.2 云錦生活化的必要性
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云錦歷史悠久[5],可它的傳承與發展也同其他瑰寶一樣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我們應當勇于開拓新視野,立足傳統進行創新研究[6]。
南京云錦的樣式多種多樣,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感官享受[7],但由于長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8],云錦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因此我們應為云錦的發展提出創新建議[9],宣傳南京云錦的制作工藝和傳統藝術美感。本文試從云錦的日用生活化這一方向為南京云錦的發展提出建議[10]。云錦的生活化指將云錦重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云錦在日常的使用中得到重視,實現其保護和傳承。
2 云錦在家居方面的應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軟裝設計十分重要,軟裝包括各種各樣的家具、裝飾品、家紡等,其種類繁多,都是家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各種各樣家居用品都有自己的樣式與風格,我們要想使家居環境體現出整體統一的美感,必須將這些各種樣式的家居用品風格統一,不然會使家居環境雜亂無章[12]。家居用品位置、色彩與環境的統一,風格與環境的呼應,在家居環境設計中都是很重要的環節[13]。云錦在這里的應用可謂是恰到好處,家居空間設計可以以云錦元素為主,例如可以將云錦元素運用到墻紙上,也可以運用到窗簾門簾上,桌墊、杯墊甚至鼠標墊,都可以作為云錦元素的載體。這不僅可以使家具用品更顯美觀,還能使整個空間風格完整統一,盡顯古典優雅之美[14]。
3 云錦在現代服裝中的運用
3.1 云錦在現代服裝中運用的可能性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大眾對服裝不再只是要求其具有不易磨損、耐臟等基本屬性,在服裝的審美趨向上也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服裝體現文化屬性與獨特個性[15]。
如今大眾的文化素養日漸提升,文化自信也愈加堅定,西方服裝的品牌文化越發不符合國人的審美趣味。云錦本身作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趣[16]。另外,云錦在現代的服裝設計、審美文化中仍是獨特的存在[17],文化屬性與獨特個性恰恰也是云錦重新被現代民眾認可接受的突破口[18]。
3.2 云錦在現代服裝中的運用方式
3.2.1 云錦面料量身定做
云錦面料精致挺括,氣質高貴,與如今高定時裝的獨特理念不謀而合[19]。云錦的華貴感需要精湛的成衣技法和量身定制的形式才能顯現出來,兩者相互融合,才能將云錦的優勢發揮到極致[20](見圖1)。現在人們的經濟收入、消費能力及文化水平都在不斷上升,云錦高級定制時裝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21]。
3.2.2 云錦紋樣提取植入
云錦紋樣涉及眾多題材,內容十分豐富,且多為現實生活中的元素提取創作而成[22],其中眾多紋樣甚至已經為大眾所熟識[23]。因此可將云錦紋樣提取出來,轉化為云錦文化的一部分,再運用現代工業生產與工業面料進行加工,以獲得成本較低的現代服裝,使云錦文化能夠被廣泛熟知[24](見圖2)。
4 云錦數字媒體及文創周邊
以新媒體裝置藝術《那些改變了我的人》為例(見圖3、4),這兩個新媒體裝置藝術都是將光纖織進絲織物品當中,運用LED燈光和交互程序[25],使得纖維面料的作品可以在互動的過程中綻放不同的色彩燈光效果[26]。在提花面料里織入光纖,而且連接500個可獨自編程的炫彩LED燈,外接一臺微型計算機[27],在作品內部還應用超細銅導線編織形成了一片壓敏區域,在參觀者觸碰的時候光纖會泛起彩色的漣漪[28],視覺效果非常震撼。借鑒以上案例我們可以在云錦“三妝”的技法里運用光纖織出浮雕效果的紋樣圖案或者進行描邊[29],實現傳統技藝和現代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結合,為云錦的發展注入新活力,讓云錦傳統技藝更加絢麗地進入大眾視野,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項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30]。
5 結語
南京云錦制作技藝要求高,圖案樣式優美,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本文從南京云錦的圖案出發,對其圖案題材、圖式和傳承創新進行了探究,讓人們對南京云錦有進一步的了解。南京云錦歷史悠久,我們應當勇于開拓新視野,立足傳統進行創新研究。云錦和其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面臨著發展的困境,為云錦圖案的發展研究提出創新建議,向世界展示南京云錦特有的制作工藝和傳統藝術美感是當今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孟德華,周楊靜.“國潮”品牌設計中傳統紋樣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61-62,65.
[2] 劉云,曹磊,朱宇婷.論民間藝術“土、俗、野、艷”的設色風格[J].藝術科技,2020,33(23):57-58.
[3] 吳歆悅,李雪艷.藝術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4] 葉慧慧,王穎.清代織繡紋樣的文創設計創新探析[J].藝術科技,2020(10):13-16.
[5] 張穎,曹磊.淺析南京云錦裝飾元素及其在現代室內裝飾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20):173-174.
[6] 葛雨煊,蔣暉.淺談傳統南京云錦工藝的當代運用[J].藝術科技,2020(21):11-12.
[7] 李延文,王春.淺談室內設計師應掌握的能力與設計原則[J].藝術科技,2020(21):141-142.
[8] 李雯露.國潮復興背景下老字號品牌設計創新與活化路徑探析[J].藝術科技,2020,33(23):39-40.
[9] 張想輝.淺析南京云錦的圖案及其傳承創新[J].藝術科技,2020,33(24):112-113.
[10] 陳子玥,劉力維.淺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設計中的體現[J].藝海,2020(11):156-157.
[11] 刁瑋,李雪艷.傳統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的“落地”——文創產品的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21(06):68-69.
[12] 沈慧芳,徐舒珩,曹磊.中國傳統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11):105-106.
[13] 尤心培,李雪艷.梁志天設計符號的批評與評價[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52-53.
[14] 張建萍,熊瑤,孫威.淺談對東方美學品格的理解[J].大眾文藝,2018(18):234-235.
[15] 馮曉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融入藝術設計課程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8(20):186-187.
[16] 裴中蘭,吳禮程,張乘風.有關產品設計的實際價值探討[J].大眾文藝,2018(21):73-74.
[17] 倪慶,李雪艷,于成景.南京云錦的創新設計與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32-33.
[18] 岳子楠,李雪艷.藝術向公眾延伸——城市公共藝術調研[J].美術教育研究(下),2018(6):74-75.
[19] 管雪松,馬盼盼,王鑫.南京云錦發展策略研究[J].藝術百家,2018(06):236-239.
[20] 嚴妍,吳文彬,熊瑤.中國傳統圖案紋樣在室內空間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24):102-103.
[21] 吳歆悅,李雪艷.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J].美術教育研究,2020(9):39-40,43.
[22] 顧娟,孫琦.淺談創意思維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8(22):63-64.
[23] 宋婷婷,李雪艷.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傳承及文創產品創新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76-77.
[24] 孫珊,邵曉峰.傳統裝飾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6):120-121.
[25] 申輝,王瑋.中國傳統文化在家居產品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1):22-23.
[26] 任可心,李雪艷.論南京云錦材質服裝的藝術風格及其在當代生活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14):111-112.
[27] 鄒紫菁,李雪艷,狄文和.南京云錦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4):121-122.
[28] 張琦,周楊靜,曹藝馨.中國傳統紋樣在文創產品中的創新應用探索[J].大眾文藝,2019(19):93-94.
[29] 管雪松,柳葉淳.南京云錦生產性傳承與創意開發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1):111-113.
[30] 邵鈺瀅,何佳.從視覺趣味到文化意象——淺析文創產品設計層次與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38-39.
作者簡介:王正崎(1998—),男,山東菏澤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張想輝(2000—),男,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